才年而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优 秀的文化传统,它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武术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自成完整体系,且能全面 贯彻、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武术 文化,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深受国人的喜爱,特别是充满活力的青少 年,这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术文化在长 期实践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f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 系,并不断展现其以技击为本质特征的各种价值,突出显示了民族精神文化 特色和人文教育价值。

(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武术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有责任珍惜它,极力 保护它。做好各民族武术遗产的保护工作,必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振奋民族精神,展示民族风骨起到积极作用。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凝聚了代代武术传人的心血和汗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经济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武术出现了 传承危机,不少武术内涵已经失传,还有不少拳种(包括少数民族中的珍贵拳 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若不迅速进行抢救加以保护,传统武术将不复存在,那 么我们就成了民族的罪人。所以,为最大限度地保存中华武术作为文化遗产保 护,还可以做以下工作:

(1) 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遗”唤起人 们的文化自觉,增加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2006年9月,财政部、文化部印 发了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设立了专项基金。武术保护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3) 保护传人。武术属于无形的、活态的文化,传人是武术技艺的载体。 任何物质的(如博物馆)、静态的(如书籍)保护都不能阻挡武术的流逝,只 有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传承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因此保护武术首先 要保护好传人。

(4) 重视农村武术。中国的武术在民间,民间的武术又在农村。相比城 市而言,农村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较小,其农耕文明的特征更适合武术的生存 和发展。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农村地区。

第三节武术的文化传播

一、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与斗争 实践中创造的一项具有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它以踢、打、摔、拿、击、 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基础,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相济等相互变 化的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武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锻炼价值。在数千 年的社会变迁中,武术由防身自卫到强国强种,在每个时代都发挥着其特 有的价值。在当今社会,武术逐渐由民间走进了体育和教育的领域,被赋 予了新的社会意义。

文化在国际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具 活力的成分,其能量已超过技术本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1995年推出其研究 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1998年,该组 织进一步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 目标。

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开始重视文化建设。200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 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问世,这表明了我国自觉加入当今世界文化战略和文化生产力的积极姿态,开 辟了我国建设文化大国国际形象的新征程。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武术的国际传播也是国家文 化传播的组成部分。盘术竞赛、武术表演、武术影视等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发 挥着积极作用,其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 的文化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它是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一个国 家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有吸引力时,其他国家才会追随。

按照2006年“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的观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其中之一就是它的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及少林武剧的全世界巡 演,都充分说明了武术的文化交流作用。现在,武术巳经走进了全世界多家孔 子学院的讲堂,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武侠电影更是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 界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也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二、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

武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技击术,其重要的部分就是技术,因此武术技术 是武术传播的主要内容。因为武术同时又是一种文化,那么武术的所有内容都 可以称为文化,武术技术以及技术以外的武术内容也都是文化,因此,武术传 播也可以称为武术文化传播。因为,在武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往往只注重武 术技术的传播,而武术所内含的文化内容传播得相对较少。所以,尽管武术技 术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为了强调非技术传播的文化内容,就把武术传播的 内容大体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武术技术和武术支化。

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属于文化传播的内容。重要的是, 武术融入了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 戏剧等众多文化的要素,使其传播的内容更加厚重。可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融合,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武术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内容。

武术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其中“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 要思想。它在中国武术中表现很丰富,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 许多拳种中的站桩功,都包含了天人合一观点。又如,象形拳也是天人合一的 表现。还有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这些在太极拳、形意拳、八 卦掌中都有明显体现。但这几种被武术界归为“内家拳”的拳种中,只有太极 拳传播最好。建立在"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形意拳和建立在“八卦”学说基础 上的八卦掌却没有发展壮大。

武术技理中引入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武术与中医都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 规律为基础,中医依此探索施治之术,武术依此研制练武、用武的方法。例如, 跌打损伤疗法属中医骨伤科,武术中也有骨伤科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而且还有 自己的独特治法。武术中有"点穴"法,其“穴位"有的就是中医的针灸穴估 位。武术的擒拿法是利用拿筋与拿穴的原理创编出来的。

武术技击要求与中国兵法战略、战术如出一辙。如兵法中的审时度势、 知己知彼、胆气为先、兵之情主速、先发制人、避实就虚、诡道诱敌等也是武 术技击中的主要战术。

武术与伦理的融合体现在尊师重道、尚武崇德、见义勇为等方面。武术 与戏剧、宗教、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阮纪正 先生的观点,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基因。中 国人在武术上的种种考虑,同样可见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疗、 艺术等领域。足见武术文化传播内容的广泛性。

三、武术文化传播的途径

(-)竞技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逐渐进入了竞技体育的行列,并以赛事为途径, 把武术传播到全国和世界各地。目前,武术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综合运动会的正 式比赛项目。

武术竞技传播的核心思想是“标准化”,因为标准化是武术体育化的关 键。在体育方面,西方人以“标准化”的理念完善了现代奥林匹克体育,武术 以此为鉴,通过竞技武术,使武术竞赛从定向描述走向定量评定,逐步建立全 球统一的武术国际规范。竞技武术的标准化有一定的优势:

标准化能够保障武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事物规范化、有序化的基 础。体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标准化的过程。竞技武术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围绕 国家体育总局的奥运争光计划来进行。通过对武术进行标准化规范,为武术进 入奥运会服务。去掉了标准化,武术的竞赛就难以开展,就难以进入体育传播 的快速通道,也就难以进行行业的规范管理。

标准化有利于武术的国内外推广。国内外武术或同类项目的实践表 明,标准化是大规模传播与推广的基础。在武技项目中,在全世界开展较好的 项目都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如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击等。竞技武术建立 统一的技术标准,有利于竞赛和向国外推广。

从具体工作上讲,武术技术、武术场地、武术服装、武术器械、武术 裁判、武术考评、武术管理等都需要标准化。竞技武术繁多的技术规定主要以 奥林匹克项目为参考。但是,竞技武术过度强调标准化会对传统武术有破坏。 例如,竞技武术的技术按照体操动作进行了定势和舒展的改良,会在有些方面 与武术的运动原理不同,因此,竞技武术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传统武术的内核。

浏览2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