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作为源于战争搏杀的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为什么却 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为一种充满哲理、伦理、艺术等光辉的套路运动形 式?或者说,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地化的搏斗技术, 为什么中国武术无论是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价值追求上都有别于它 们“致伤致残”的血腥和“你死我活”的残忍?这种独特的差异又源于 何处?对此,我们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去思考中国为什 么会产生武术这样的文化、技能和技术?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化积淀 中发展起来的武术,不可避免地与生俱来地携带着众多我们民族文 化的特性。不同质的文化可依据价值观念的不同进行区别。从世界范围来 看,主要存在着两大文化系统:一个是西方的欧洲文化,一个是东方 的中国文化。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有学者将世界文明划分为“四大文 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欧美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教文 化圈、东方儒家文化圈。世界各地文化之迥异,究其根源,最先还是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之差异而影 响到文化精神的不同。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精辟地 阐明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类型及特征。为了探索武术的特点,我们将 在文中大量引叙这位先哲的思想和观点。中国是一个古文化国家,它与埃及、巴比伦、印度这些古文化的 一个共同特点是——依山傍水,发源于河流之畔。人类最早生存聚集在有水源有河流的地域,如尼罗河、印度河、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域上都属于河流文化。但是,与中国比较起 来,埃及、巴比伦、印度的文化都是在一个小水系、小地面上产生的, 随着历史的推移,他们就相对退居、萎缩。而中国文化却继续发扬光 大,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一大支柱。中国文化较之埃及、巴比伦、印度 文化,之所以显得更为孤立和独特,这和它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国文化的发生,严格地说来,并不完全依赖于黄河,而是黄河 上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的两岸和它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处形成了 三角地带——“衲”。“衲”是在两水环抱之内的意思,是河流汇合的 地方。如泾、渭、洛、汾、伊水等,每一条支流的两岸及其两水环抱形 成的那一个区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摇篮。与之相比,埃及、巴比 伦、印度这些国家,有的只有一条河流和一个水系,如埃及的尼罗河; 有的虽有两条河流,如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但其水系都很简单,没有 太多的支流。只有中国,不仅具有许多水系和支流,而且都是极其复 杂庞大的。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是先在那些小水系上开始发展起 步的,而后渐渐扩大而蔓延至整个大水系。与埃及、印度和巴比伦的 地形相比,中国文化形成在一个复杂而广大的大水系、大环境中。因 此,更易于走进一个大局面,迅速成为一个内部统一与团结的大 国家。在气候方面,中国黄河流域地处北温带,雨量不及印度恒河和埃 及尼罗河流域充沛,没有埃及、巴比伦以及印度的闲暇和富足。恶劣 的气候条件,一方面需要其人民的勤奋、耐劳,以达到自给自足;另一 方面也塑造了勤奋、耐劳的人民。因此它的文化一开始就是在勤奋、 耐劳之下创造的,其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追求稳定安泰的生活态 度,形成了有别于希腊商业文化的“农耕文化。人类文化大致不外乎游牧、农耕和商业三种类型。游牧文化 发源在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在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 化发源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三种自然环境,形成三种文 化类型。但是,由于游牧、商业型均起于内源不足,需向外寻求,其 文化特性常常表现为侵略的、扩张的、外向的特征,因此可以将两 者合为一类。与之相比,农耕型则可自给自足,无需外求,文化特 性多表现为和平、安定、内向等特征,所以单为一类。古中国由于 地处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文化丰富而独特的 个性特质一一内倾性、和谐性、伦理性与艺术审美性。中国武术自 萌发之日起,就在这多种民族文化特质交织出的传统文化类型中 生长、演化、承传和发展,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特异独立的外在形态 和内在价值追求。和谐是和平文化的哲学思想基础。“和”者,为不同事物的和平 相处、共同发展;“合”者,为两者合而为一。“教化万民,和协万邦” (《尧典》)正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要求。从政治史上看,中国是一朝接一朝的绵延,而不是替代。我国 历史上中原虽有异族入侵,如女真、蒙古等,但常常是他们一旦侵 占中原,即身处被同化的氛围中。中国民族有着坚强的持续性和 伟大的同化力。一方面,人们不期待扩张和征服,不追求战争的征 服和消灭,而崇尚同化和感化之力;另一方面,对民族界线和国家 疆域的观念比较淡薄,更多地注意民族内部的绵延和生长,“世界 大同”、“天下太平”、“血气,莫不尊亲”,便是中国文化所希望达到 的理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和平文化”。 它通过崇尚自然、体证人生、德性实践来追求或达到人、自然和社会 的和谐统一。中国历史正因为数千年来常在一个大一统的和平局面之下,因 此它的对外问题常没有像它的对内问题那般被看重,人们多将其注 意力投向民族内部的绵延和生长之上。这也养成了中国人反身向内 看的态度和习惯,形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内倾性”。所谓向内看,是指 看一切东西都在他自己的里面,注重向内的发展,形成自我一体的浑 然存在。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武术当然也不例外,它散发着内倾 文化的特点,洋溢着在身体运动中对“内外合一”的追求。与之相比,西方历史则总处在列国纷争、此起彼伏的斗争状态之 下,因此他们的对内问题常没有像他们的对外问题那般的重要,而塑 成西方人向外看的态度。所谓向外看,是指看一切东西都在他自己 的外面,持“我与非我”的二元对立观。正是其向外看,对两者持对立 的态度,养成了它特别注重空间上的“扩张”,以及“权力”和“征服”上 的“强硬”。外倾文化注重人文领域以外(自然)或之上(宗教)的问 题,因此,它有助于系统科学的发展。内倾文化注重人文领域内的问 题,因而它有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 不是宗教”。从思想范畴而言,中国文化是伦理文化,而非宗教文 化。在中国历史上,宗教从未占据过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是一 种貌似宗教的伦理——儒道文化(亦即伦理文化与自然文化),是 中国人理想的人类社会。所谓凡有在中国思想里,儒家思想作为 宗教的替代,具有宗教教义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慈悲性”和“平等 性”,也具有宗教救世救人的志愿与能力。但是,儒家与宗教的不 同之处在于:一则宗教理论建立在对外面“上帝”与“神”的信仰之 上,而儒家则信仰“自心”。二则宗教希望寄托于“来世”与“天国”, 而儒家则寄希望于“现世”,即在现世寄托其理想。其现实人生的 理想,就足以安慰人心的要求,因此也就不再有祈求未来世界与天 上王国之必要。中国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儒家思想,一切“着重在自身”,一切由 自身出发,一切又向自身归宿,故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之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都是抛开自我,用 纯客观的眼光向外探索。不过,希腊人用的是科学方法,以寻求自然 真理;希伯来人用的是宗教精神,信仰一个上帝之存在。无论上帝还 是自然,他们都“超于人类自身之外”,都是在抛开自己后,形成它们 的科学或宗教之真理。而在中国人眼里,并没有纯客观的世界,即世 界并不纯粹脱离人类而独立地存在。因此,在传统的中国思想里,不 会产生出西方的宗教,也难以发展出西方的科学。对此,武术套路集 中地体现出礼、仁,以及对后代的道德培养;武术对“身法自然”的追 求,还反映出对道的体悟和与天道规律的主动相合。中国传统家族观念认为,父子是“天伦”,夫妇是“人为”。追求人 生绵延不绝,将每个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于家族的长生命之中,家族 传袭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安慰。“宗族——宗法精神”,血缘团体的 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经济上的自给,武力 上自卫的大集团——“宗族”比比皆是。反映在武术中——师与徒的 父子关系、民间械斗对武术的需求(如电影《老井》中反映的村落间的 械斗)以及重视传宗接代和重视经验传承的需要,促成了武术格斗技 术的模式化一套路将散落的武术格斗方法程式化,从而成为武术 攻防技艺的传承形式。另外,村落间的封闭性还造就了武术流派的 纷繁多杂、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内向、和平和伦理型特质,使中国人既不愿在武力上 尽量扩张,向外征服,也不愿在财富上无止境地集聚和争夺。其“不 求富足,蔑视经商”的特点,也逐渐使读书成为最受社会尊敬的事业。 其“重视政治”(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特点,又形成了中 国“读书——做官”的求学模式。以读书为手段进入仕途,达到政治 上的显赫(成为人上人),是一件最尊荣的,甚至“光宗耀祖”的事情。 因此一般人家的子弟都不肯经商自污,而将自己的人生赌注全部押 在科场的竞争之上。这也导致了中国自唐、宋以来没有形成商业贵 族,而造就了一批士族阶层的局面。“公平”在中国形成了人们客观 上的法律概念,“仁”形成了我们主观上的道德概念,它们一起使武术 衍变为“仁者之艺”。

浏览3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