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又称“十八般武艺”,是中华武术流行 甚广的一个术语,其实,“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代典籍中 未曾出现,现在有据可考的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明 代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中记载:“十八般:一弓,二弩, 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 十二铜,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 索,十八白打(拳术)“十八般兵器”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我国 古代典籍中一般记载黄帝造刀、枪、弓、箭,其实,这些兵 器的出现是更加久远的事情了,至少在石器时代的中期, 先民们为了狩猎和防身的需要,就已经开始使用木、石制 造一些粗陋的木棒、石斧等原始兵器,在今天众多的人类 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石刀及兽骨磨制的箭族,就是最 好的证明,其中,玉兵最为精巧,工艺上堪与现代工艺媲 美。到了商代,我们的祖先开始用青铜铸制兵器6如铜 刀、铜剑、铜钺等,十分锋利。到了战国时代,铁制兵器大 量出现,使兵器在战斗中的作用显著提高。到汉代和魏 晋时期,兵器一般都是用钢(甚至合金)铸造,刀、枪、剑等 兵器种类,式样十分丰富多样。元代「十八般兵器”已基 本定型,在元杂剧《薛仁贵》(张国宾著)、《敬德不服老》 (杨梓著)中,已掰现了“十八般兵器”的类似说法°元末 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师从 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干哪十八般武艺?叫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与枪、扒。”在《水浒 传》中,众好汉使用的兵器基本上就是上述兵器。此外, 还有用槊、铝、槌、莲花铁镇、扈以及各种各样的刀(腰刀、 解腕刀、解衣刀、滚刀、鬼力把陆刀、雁翎刀、戒刀、蓼叶 刀、八尺火龙刀、三尖两刃刀、扑刀)等。“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呢?因为地区、 年代和流派不同,说法各异,汇总起来主要有:《五杂俎》与《坚瓠集》(清人诸人旗著)所载(前文已 列)。后人称“小十八般”。据《体育词典》所载“十八般兵 器”指刀、枪、剑、戟、棍、槊、镇、斧、钺、铲、靶、鞭、棒弋铜、 槌、叉、戈、矛。后人称这为“大十八般”。反映近代武术以演练套路为主要特征的“九长九短” 说枪、载、钺、叉、链、挠、钩、梨、环(以上为九长);刀、剑、 拐、斧、鞭、铜、锤、棒、杵(以上为九短)。据《简明武术询典》记载,自清代以来又有四种说 法: 其一称:刀、枪、剑、戟、锋、棍、叉、耙、鞭、铜、锤、斧、 钩、镰、扒、拐、弓箭、藤牌其二称:刀、枪、剑、戟、镀、棍、叉、耙、鞭、铜、锤、斧、 钩、除、扒、代(带)、抉(拦马抉)、弓矢其三称:戟、棍、钺、叉、键、槊、环、刀、剑、拐、斧、鞭、 锢、锤、棒、杆,即与“九长九短”说同。其四称:刀、枪、剑、戟、笄、饿、钩叉、鞭、铜、舞、抓、 镇、棍、槊、棒、拐、流星等。这种说为我国戏剧界公认。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卷对,'十八般兵器”有 两种说法其一是: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 斧、钺、戈、戟、牌、棒7枪、扒。另一指:弓、誓枪、刀、剑、 矛、盾、斧、钺、戟、鞭、铜、槌、殳、死、耙头、绵绳、白打。前一种与《水浒传》记载的“十八般兵器”吻合,后一种与《武 编》中记述的完全相同,可见这些说法有一定的史料作依据。当代,原国家体委把古代“十八般武艺”中所罗列的 各种兵器,按器械性质分为四类,即长器械、短器械、软器 械、双器械。长器械指大刀、枪、棍、戟、铲、链等;短器械 指刀、剑、铜、匕首、鞭、钩等;软器械指鞭、三节棍、梢子 棍、流星锤、绳标等;双器械指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 头枪以及单刀加鞭等。将古代兵器中未列入但民间流传 甚广的三节棍、流星锤等收入“十八般”之列,应该是情理 之中的选择,其实,便如此,仍有九环刀、狼平棒、虎头钩、 乾坤圈、月牙铲、峨眉刺、袖箭、飞刀等较有影响的器械未 入“十八般”之列。所以,“十八般兵器”之说,实际反映了不同时期武术 发展的一些实际情况,内含非常笼统、宽泛。其来源无非 两个方面:一是古代战场上使用的兵器,如刀、剑、弓矢、 戟等;另一来源是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品演变而来的,如 叉、铲、锤、棍、棒等。“十八般兵器”分长、短、软、单、双和 带钩、带刺、带尖、带刃等类型。其用法万变不离其宗,无 非进攻和防守两个方面。我国古代,兵器众多,为什么唯称“十八般”呢?这是 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数字之极,此以历来都喜欢用九或九 的倍数来表示数目极多。“十八般”是九的倍数,说起来 也顺口,于是就如三十六计、十万八千里这些流行术语一 样,“十八般兵器”流传至今。当然,古代“十八般兵器”中 所列的主要兵器,代表着这些兵器的普及程度,反映了这 些兵器的风格和使用特色。长有长的威力,短有短的好 处 "单刀跳,双刀饶",刀能劈能砍、能扎能撩,呈现勇猛、像悍的气势,故有“刀如猛虎”之说。枪有扎、挑、拨、 豁、拿等不同用法,”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引自戚继光 《纪效新书》),十分利害,有“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 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之语。剑靠劈、点、刺、撩、 崩、云、截、抹等技法取胜,轻快飘洒、刚云相济、吞吐自 如,故有“剑走美式”之称。若问“十八般兵器”中哪种兵器威力最大,实无定论, 只能说根据使用者的习惯爱好因人而定。《水浒传》里的 黑艇风李逵,力大无穷,两把板笄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相 得益彰,充分展示了其粗犷、豪爽的性格,如果让他手执 宝剑,恐怕李逵只剩“黑”,“旋风”之意荡燃无存了 所谓 一物降一物,《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手执青龙偃月刀,过五 关斩六将,威风八面,但一根绊马索却使他一命归天。“十八般兵器”是中华武术发展演变过程积累的宝贵 遗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我国武术世代相承、繁荣发展的轨道。刀是武术常用的兵器,被列为十八般兵器之首,也是 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兵器之一。据出土石器推测,在旧石 器晚期已有石刀出现。原始的石刀、骨刀、角刀子,是生产工具,同时也是防御野兽袭击的武器。这 些刀,可斫、可砍、可刺,也可掷击,很适于拼杀。骨刀的 锐利,已不亚于近代的刺刀。随着陶刀的出现,使刀制技 术发生了变化,铜刀问世后,又使刀发生了“质”的飞跃。殷商时代已有专作为兵器的铜刀。随着铁器的使用,刀 的作用越加明显,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据宋代《武经总 要》和明代《三才图会》等书记载,长柄铁刀有屈刀、掩月 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二朗刀等,其疹状皆与近代武 术中的大刀,双手带(朴刀)近似。还有单手使用的短刀, 明代称为手刀。现在武术中的短刀有单刀、柳叶刀、九环 刀等。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慷悍。演练起来有气 势逼人之感。故武谚中有“刀如猛虎”、“刀走黑(凶狠), 剑走青(敏捷尸之说°用刀实战时可砍、可刺,也可格挡, 进则可攻退则可守,灵活易变很适于战场拚杀。刀术高 超者,炼刀时,刀风呼呼寒光逼人,似有“泼水石人其身” 之感。殷商时期,随着青铜器的产生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对 刀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相传当时能制造出切玉如泥的 “昆吾割玉刀”和削铁如泥的青铜刀,在西 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刀大多较小,很少实战价值,适用范围到了汉代,随着战争中骑战的发展,刀逐渐取代了 剑,成为当时的主要兵器。这时的长度增加,材料改进为 铁,更加强了适用硬度。制刀技艺高超,“百炼”成钢刀。 同时也出现了刀的舞练套路。这时期挎腰刀,逐渐取代佩剑成为时尚,倍受帝王将相的推崇。相传 三国中“绝论逸群”(诸葛亮语)的关羽,他亲自到登都山 采铁石铸造了二把宝刀,刀名叫“万人”。后来兵败,关羽 忍痛将刀投入江水中,以示人亡刀亡。
浏览4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