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市文物管理部门50年代征集的两枚汉代铜镜,体 现出古代道家气功的修行方法。
(参考《考古》1997年第7期)
“苍龙白虎用除埴,
上有仙人不知名,
海饮五泉讥食宴,
寿如金石之国保。
这里的“玉泉”“枣”都是古代气功炼丹方法代称,主要是指辟 谷食气之法。苍龙、白虎喻金、木,亦指气功修炼中的龙虎相交 法。图像在四象外排列8颗星,四象内排列12颗星,同时配地支 12时辰,铭文在外缘。是典型的古代天文学图像(这枚铜镜直径 20厘米,厚5厘米,重820克)。
流云铜镜铭文:
“作佳镜散真大好,
上方仙人不知老,
那饮五泉讥食枣,
浮峙天下救四海。
“浮游天下”是气功修炼心境描写,“四海”喻内气在人体中流 动。这枚铜镜同样用四象图,内有12星,间以地支12名称篆书, 光线和气的变化而成像,以星空为背景,最外缘刻铭文及花草树 木等,体现宇宙、自然、生命融合统一。
仙人逍遥镜,图纹中有一人扶琴,一人聆听,双人对饮,一人与虎熊戏图。
神人四象镜图铭文:
“袁氏真大巧, 上方东王宫,西至母, 尤居左,白虎居右, 山人赤松子, 仕之三公,贾万法,碎去不抖。
“东王宫”为东海龙王的宫殿,象征太阳初升之处,内丹术中 喻肝木;“西王母”是王母娘娘的天宫星宿的代称,内丹术中喻肺 金。最早见于《归藏》(约战国初年)里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 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祭颜光禄文》注引),张衡著《灵宪》 日「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之药,奔月。将往,枚占有黄,有 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却大 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除。”
月光与蟾蛛古代往往比喻为阴柔之美,相对太阳阳刚之美而 言。可见古人通过神话形式来传播修行的方法。
青龙、白虎代表四象二十八宿。“赤松子”是上古时期雨师,能 够自由来往于天地间,这里代表水,“山人”指修炼得道之人,即仙 人,有土之意。“仕之三公”既日月星,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铜 镜图像中心是太阳,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备,喻风调雨顺,万物 生发。
八卦镜图铭文:
“七三鼻,一城灵光伏万及“。三界是宇宙的代称,
“灵光”可理解为正熊升华而形成光。这枚镜外饰后天八卦图,中 设北斗七星。
许由巢父神话镜(元代制),这枚铜镜记录了道家文化的历史 悠久。
注:古籍传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遁去,尧又召为九州长,许由听后洗 耳于颍水旁,被朋友巢父看见,问明原委,指责许由为何不到高山僻野修炼, 而到处浮游,沽名钓洋,洗耳之水污染了他的牛口。
第三节谁把乾坤绣
由于我们不是专门搞考古研究,在本节中我们就不一一列 举,只是搜集了一些铭文,从中了解到铜镜更多的意趣。
一、古代修行者用来参考宇宙之理,测悟人生,明心见性之铭 文:
- .天王日月,寿如金石。
-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不 泄。
-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内清之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心。
- .日有熹,月有富,乐毋常,得意美,人会于瑟待。
- .灌冶铅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祥,与天 无极而日月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注:无极一词在铜镜中常常出现,代表圆周,其数用十五表现。
- .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蛟龙,乘浮云(白虎引 兮直上夭),受长命,寿万年。宜官秩,保子孙。
- .洁精白而事君,宓阴之明,焕玄锡之流浑,恐疏远而日 忘,怀糜美之穷思,外称欢之可说,慕嘉窕而灵景:愿永思而 毋绝。
注:这里用比喻方式体现了气功的感受。
二、反映古代风俗、民情、历史的铭文:
- .吾作明镜,幽谏宫商,周罗容象,五帝天皇,伯牙弹琴,黄帝 除凶,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君宜高官,子孙番昌。
- .吾作明镜,幽深宫商,周刻无极(或天道),配象万疆,伯牙 举乐,众神见容,天禽四首。
- .王氏(或龙氏,或李氏或青羊)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 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官位尊 显蒙禄食,传告后世乐无极。
- .吾作明镜,幽谏三商,周刻典祀,配象万疆,统德序道,敬奉 贤良,伯牙鼓琴,众神主阳,福禄正明,富贵安乐,子孙番昌,贤者 高显,士至公卿,与师命长。
三、天文星宿的你文:
角天巨虚日有熹,昭此明镜成快意,左龙右虎成四时,常保二 亲乐毋事,长宜子孙家富殷,周天无极常相意。
注:在汉代铜镜的铭文中,常用周天、无极、天道等词语,说明周天=无极 =天道。周天则便重于天文学的表现,无极则依百于哲学,天道则侧重于道家 学说,多在道教中流传。
四、反映生活与爱情的铭文:
- .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 .见日之光,美人在旁。
- .日月之美长毋相忘。
在众多铜镜的铭文中,出现日月、四时、天道、无极、青龙、白 虎和吉祥术语二亲益寿、子孙番昌、福禄无疆等字样。铜镜中的图 纹是日月交替,四季变化的天文学图案,民间用来表达对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生活的祝福,也作为驱邪之语,而道家及道教中,则 用来传授古代养生方法和阐述宇宙天体运动的道理。
中国目前发现早期的铜镜是安阳殷商文化晚期墓葬出土的 凹镜,利用太阳光取火,古称阳燧。约在公元前
13世纪末期至
12 世纪初期。
古籍记载尹寿为发明制镜的人,尹寿为黄帝之臣,而又成为 尧的老师。《世本补注》曰:“盖镜肇于轩辕,尹寿为臣,君得臣统, 故诸书又言黄帝制镜也。尧师君寿,一作尹寿,字之误。”《新序》 日「尧学于尹寿”,尹寿为尧的老师。故此推断,最早的铜镜制作 距今有
4500 ~5600年。但是,仅仅以铜镜的图纹说明古代中国已 经完成了太阳中心学说还不足,我们可从其他的物证来进一步了 解。
第四节青铜器中的宇宙图像
东汉(公元
25 ~ 220)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其构思为宇 宙、天地的精缩。主体象征太阳系的星球运动轨迹,中心的一个大 球代表太阳,周围八龙各含一球,形成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布局, 四周配有四象,即夜空可见的二十八星宿,八个蟾绘望天而吼,代 表地球承接天体之气,刻画出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产生四季 变化。它与铜镜的图像异曲同工。
这个地动仪的精度极为准确,哪个方向地震时,那个方向的 球就会吐出落入地面的靖蛛口中,于是声音大作。它准确地预报 了
138年陇西(今甘肃省西部)的地震。
16张衡记录了常明星
124个,定名
320个,其他小星
2500个, 微星
11520个。他还创造了浑天仪解释天象的运行原则,通过漏 水使其运转。星象出没和天空完全一致。张衡也指出月光来自于 太阳光照射。
宇宙中浮游的地球仪,图像以地球为主体,周围的十孔象征
太阳系的十大星球也表示天干之数十(图
A6):上面刻有云纹,高
26厘米,陕西宝鸡出土。
(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时期出土文物“三角云纹教”)纵向十 二条为经,称天经,象征地球公转,环绕太阳十二周。每一周的运 动为“轮回二或称“年轮二横向十二条为纬,称地仪,为月球环绕 地球十二周,:天经地义”丁词髀是参月于此,引申为超
t不变的 道理。道家喜于天不变,地不变;义不鹿即叱意。
甲骨文记复了上古眩天文学的尖和支蹴,*桃他方 式表现阴阳五行八卦的图像,如彩陶绘画中的阴百易第铜器兴 盛时期(公谕
”00 -前
300)汨总圈与龙毓图嶷被传唧物制 作成青铜器的盘不等流传下来,庆幸的是在考古中国现超些文
物。春秋时期鱼龙纹痛,盘上刻有十二条鱼象征十二个嬲阳历 法。
龟鱼效盘育
42・1厘米,口径
41.7厘米,
IH 口询靠承饰斜鱼 雷纹一道,足饰富二道,仪内中饰一龟,外绕三色,:僮:
殷商时场龙纹盘高 足
2鹿米,口径
28a9厘米;国日举唇,腹 饰斜角雷纹,足怖饕叠纹条T,腹内申称蜻龙第,绕以鸟兽各 三,在龙普士耳之左角有隼一千 二 ?
浏览5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