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佛教禅定与武术内功的关系如何,也无论武术内功是如何对待佛教禅 定的,佛教禅定之所以能被传统武术所重视,关键在于其本身客观具有的对武术 运动的主体即习武者的身心进行良性改造的功能。把禅定作为内功,自然是要 利用禅定来培养习武者所需要的身心素质。在传统武术家们看来,佛教禅定乃 是一种强身健体、养心益智的内向性训练手段,更是一种开发人体内在潜能的有 效方法。佛教对待疾病的态度是非常超脱的。佛教认为,人的疾病从根本上是业报 所致,是人生难免的,甚至成佛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以病为不病”的超然态 度,似乎否定了人们治疗疾病的一切意义。然而,佛教的教理其实并非如此消 极。因为,同样是从业报的角度看,既然现时的疾病是往时的业报所致,那么,现 时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必然会对以后造成影响。现时之病虽为往时的业报所致, 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现时的禅定产生的业报来治愈,并对以后的疾病加以预 防。就佛教教义而言,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影响自己的未来,虽然这种影响方式带有较强的宗教性质。佛教禅定所具有 的防病治病与强身健体功能,从佛教教理上是可以得到解释的。佛教典籍中,对禅定治病已有不少具体详细的记载。在禅师们看来,以止治 病,凡有四法。其一是意守脐中豆大的“忧陀那”,即丹田,则气息调和,疾病自 愈;其二是意守足,能治百病,尤治恍惚懊闷一类风大病;其三是意守病痛处,则 病贼随散,气血通畅;其四是意守头顶,能治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枯瘁痿痹一类 的大病。以气治病,呵气可治眼病,吹呼二气可治生心淡热、手足逆冷、心闷少 力、唇口燥裂、四肢烦疼、心劳体蒸等病,嘘气可治肺胀胸塞、肩胛疼、喉鼻痛、疮 等病,嘻气可治百脉不通、关节疼痛、体肿耳聋、四肢沉重、足膝冷、尿不利等病, 明气可治体闷痒等病;以息治病,上息可治沉重一类的大病,下息可治头部虚悬 一类风大病,焦息可治腹中胀满、举身肿胀、虚肿面黄一类病,满息可治枯瘠、四 肢痿弱无力一类病,增长息能增益身中四大,强身健体,灭坏息能散诸阴瘼,冷息 专治热病,暖息专治寒病,冲息专治症结肿毒,持息专治掉动不安,补息专治虚 乏,和息能通融身中四大,平衡阴阳;以假想,即观想治病,可采取攻破法,如治寒 病想火,治热病想冰雪,治劳损虚乏想暖酥在顶滴滴融化入脑,等等;修观治病,观 病从业起,业由心造,心为病本,深观心本缘起而无实性,反究心源,求心不可得,从 而解悟心性本空,与真实相应,住光明定中,则病苦自除;以咒语方术治病;等等。传统武术之所以把佛教禅定作为内功功法,不仅在于其所具有的治病功能, 更在于其较为明显的养生益智之功效。禅定之所以能够养身强身益智,主要在 于其通过对意念的控制而实现对人的身心机能的调整。止观双修,是佛家禅定 的基本法则。禅须止观双修,或从止入观,或从观入止双运,或直接调心与真如 相应,入止观双运、定慧一体之境。通常多从止入观,在止的寂定心中运用理性 思维观析,尤反观内照,参究心性,是佛家学习方法中最为关键、最值得注意之 点。在静定心中思察,可充分发挥潜在的直觉功能。直觉到日常无法观察的微 观、宏观现象,尤内究自心性相,令固有智慧显现。这种方法,以探索生命、心灵 现象的“灰箱”来如实地认识自己,也许比人造的仪器从表面探测要更易于把握 实质,深察洞视。精神与肉体是不可分的。人的身心健康与体魄强壮,不仅与其身体结构有 关,更与人的精神有关,而且,即使是人的身体结构,也与人的精神有着内在的、 密切的联系。佛教禅定通过对人的思想意识的自我调控,去除人的染心妄念,改 善人的精神状态,调节人的心理平衡,维护人的身心和谐,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功 能,开发人的潜在智慧。佛教徒们坚信,当禅定功夫达到较高层次时,不但能大 大提高人的智力,而且还会使人的心智结构发生质变。佛教禅定对人的身心状 态所产生的影响,即佛教禅定对人的身心功能的提高,对于武术运动来说,是颇 有价值的。佛教禅定的治病、强身、益智等功能,无论是用来提高习武者的自身 素质,还是强化武术的体育功能,都是很有意义的;然而,相比较而言,佛教徒们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所坚信的在禅定中所出现的神通现象,对传统武术来说,似乎有着更为内在的、 强大的吸引力。“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壅谓之为通。”佛教所言神通,乃是意念超越时 空、物质等障碍而实现的超级能力。佛教的神通,乃是从物质世界的系缚中获得 某种程度解脱的一种表现,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特异功能。佛教禅定所 获得的神通,有五神通、四小悉地、八大悉地、六根互用、六根洁净等说法。佛教 所言神通,是十分诱人的。且不说达到出世问的成就,即使是被作为世问成就的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五通即“神变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也已经远 远地超越了常规的武术训练所能达到的效果。且不说过于高明的神通功能,哪 怕只能达到“达摩师九年面壁,听阶前蚁斗,声如雷吼”这样的效果,又有什么高 明的背后偷袭不能防范昵?《少林拳术秘诀》中说:“佛氏谓人之神通广大,至于无量无边,不可想象,不 可思议。斯言也,以寻常世俗之见观之,几不能解神通为何物,广大又为何事。 盖以尘世众生,本多恶劣性根。而又日醉生梦死于泥涂孽海之中。即人生固有 之机能,尚为五根六尘所汩没,而不克发挥光大,完其本真。更何足语于丈六金 身,有盘天际地之能、超神入化之妙哉!夫人之堕生于世也,本具有无上智慧、无 上神通。苟充其力之至,则乾坤我立,万物我造,举一切横尽虚空,竖尽来劫之色 色空空。……原夫拳勇之为术,寻常而视之,普通而习之,亦不过手也,足也,耳 目也,气与力也,胆勇与猛悍也。充其最,则御侮制胜,有兼人之力,十人或数十 人之敌而已。又有何奇技异巧之足言耶?至于禅机妙谛,其广大精微,乃上彻天 而彻地之无上法门,奚可与区区之拳技并为一谈乎?惟是此道小之则为入世之 金刚,大之则出世之宝筏,所谓百家九流,殊途同归者,正以此也。”佛教各个宗派,均不会以神通为根本目标。在他们看来,神通虽有不可思议 的作用,但是,不管神通多大,都不过是意识的潜在功用的显现,在业力果报面前 都将无能为力。神通多是世问生灭有为法,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然而,即 使是这种世问生灭的有为法,对于武术来说,其诱惑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如 果佛教禅定导致神通的出现确实是真实可信的话,那么,传统武术把佛教禅定作 为内功功法,只要能发挥其神通效应之丝毫,都将极大地增加其作为武术之功法 的存在价值。现在看来,过分地渲染这种至少还不是普遍现象的神秘现象是不 太合适的,但是,对待这样一份神秘的遗产,我们也没有必要轻易地去否定它。 既然前辈武术家们已经认可或者说曾经对此抱有信心,那我们就先存而不论,等 待时机成熟再做研究吧。佛教禅定的终极目的,是转识成智,断烦恼入涅槃。虽然,在佛教徒们看来, 禅定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和潜能开发等功能,只是其无意开发的一种世俗智的 表现,是不值得禅师们刻意追求的,但是,这对世俗的武术运动来说,已经是意义 重大了。佛教徒们以禅定治病、健体、益智、显现神通等功效来宣扬佛教义理,未 必会被教外人士们完全认可,然而,佛教禅定在实践中所具有的真实效果,却又 不得不引起教外人士们的关注。在现代科学看来,对某些有效技术的引入,应该 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深入的研究改造;然而,注重实效、主张海纳百川的传统武术 却并不这样认为。在传统武术家们看来,只要确有治病、健体、益智、潜能开发等 的功能,无论其理论基础是否可以接受,都是可以移植过来的。对于注重实用的 传统武术家们来说,效果就是依据,实用就是硬道理。
浏览4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