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套路之中,并创始了双人推手方法。推手原称“掉手”或“打手”, 能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练习各种方法,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本体感 觉的一种竞技运动。因此,在明末清初就出现了除踢、打、摔、拿、跌5种徒 手技法练习外的一种新的徒手技法练习内容 —— 推手法。

陈王廷创立的推手方法,以“缠绕粘随”为中心内容,练习皮肤触觉和 内体感觉的灵敏性,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而又有所发展。 譬如拿法,它不限于专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于赢人的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 技巧高超。陈式推手方法,在当时有很高的技击性,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 速度、灵敏和技巧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但是,由于擒法、拿法、跌法、掷打 法的兼并使用,容易使人感到创疼,因此在普及推广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新创各种架势的推手方法,都逐渐改为不跌、不管脚和不下蹲及底的推 手法。在擒拿法方面,仅主张拿住对方的劲路,而不许采用按脉截脉的擒法和 反筋背骨的拿法。新的推手方法,着重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粘连粘 随,并乘势借力而放劲的一面,使人练习时感到兴趣盎然,并可在避免伤痛的 条件下分胜负,因此为很多人所喜爱。

推手方法发展到目前,可以分别应用于医疗、运动竞赛和技击三个方面。 1980年,沙国政先生创编出版了《太极拳对练》一书。1993年我国武术协会、 亚洲武术联合会审定并出版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一书,这些书的出版为 太极推手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养生太极推手是在太极推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保留了推手中的搠、 捋、挤、按、采、冽、肘、靠八种劲法,规定不许压迫对方,不牵动对方重心。 并结合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推拿手法,运用传统阴阳五行转化的原理,以人体 经络止向,随动作的阴阳变化、虚实转换、起落翻转、左右运行、上下贯通, 以意气推动肢体运动。

(二)养生太极推手的价值

养生太极推手作为医疗保健的体育运动,与我国医学在思想原则上有许多 共同性。养生太极推手根植于中医对人体护理的基本认识,以及现代经络、按 摩学说。长期坚持推手锻炼,不仅能够祛病除疾、延年益寿,获得医药所不能 达到的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健康水平,使锻炼者具有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精神。


  1. 经络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路径。人体内每个脏腑都有经络相连,而经络 线上又有一定穴位分布,联系内脏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因此,经络使人体内

外、上下、左右、前后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通过经络向全 身输送营养,为全身各个组织器官提供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全身又通 过经络调节并维持机能的相对平衡。

经络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

(1)十二经脉

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直接与脏腑相连。

(2 )奇经八脉

即任、督、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与脑、髓、骨、脉、胆、 子宫有关。

(3 )十五络脉

即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所分出的络脉,加上脾之大络的合称,有联系 并调节脏腑表理的作用。

人体穴位有经穴与奇穴之分。经穴361个,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二脉有关。 奇穴200多个,遍布全身。经络对人体穴位起联系和沟通的作用。

在上述经络中,由于任脉和督脉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有时将它们与 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被认为是人体气血的主要通道。任脉和督脉经过人体 中线,有统一全身经脉的作用。

督脉为阳经,起于会阴,行于股脊正中,经脖颈全头顶而结束于上唇内。 它依次经过长强(尾椎)、命门(后股中央)、至阳(后胸中央)、大椎(脊 椎顶)、哑门(后脖中央)、风府(后颅尖)、百会(预心)、上星(前顶心)、 人中(鼻唇中央)等穴位,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任脉为阴经,起于会阴,前 行于腹胸正中,经颈部到下唇内结束。它依次经过中极(腿根中央)、关元(小 腹中央)、气海(序田)、神阙(脐中)、中胱(心窝)、鸠尾(肋尖中央)、 膻中(两乳中央)、天突(两肩中央)、廉泉(咽喉)、承浆(下唇窝)等穴 位,与生殖、泌尿、肠、胃有年。

手三阴经分别起于前后胸,经上肢内侧达到指端,与肺、胃、心、胸和 神经系统有关;手三阳经则分别起于指端,经上肢外侧而到达鼻唇耳旁,与头 面五官和大小肠、三焦有关;足三阳经分别起于鼻眼两侧,沿下肢外侧达到脚 趾末端,与胃、胆、膀胱有关;足三阴经则分别起于脚趾端,沿下肢内侧而结 束于腹胸肋部,与肝、脾、肾有关。

经络使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开鼻、心开窍于舌、 而肾又开窍于二阴。从而使眼、耳、鼻、舌、口、肛门、尿道等九窍和五脏之 间相互联系。而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肺主皮毛,心主血脉,使筋骨肌 肉、皮毛、血脉直接反映出肝、肺、肾、脾、心的功能状态。由此可见,人体 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通四肢九窍,使人体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 《灵枢》指出:“经脉者,所以能

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夫 十二经脉者,人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 常进行躯体、四肢肌肉和筋骨的运动,可以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提高代 谢、消化、吸收、排泄、分泌的效果,于健康大有裨益。

  1. 气血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由城腑产生,运行于经脉之中, 而达到身体四梢,既能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又可调节它们的正常生理活动, 因此气血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体的气源于与生俱来的肾之精气和从肺吸入的空气,以及脾胃化生的 “水谷精气"。前者为先天之气,后者为后天之气。气以“升降出入"为基本 运动形式。气在全身周流不息,以维持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其主要功能可有: 推动、防御、温煦、固摄等。

血由脾胃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的化生,还有营气的参与,而且营气是 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循于脉中,周流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 故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濡养作用。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阴阳代表各种事物之间 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根据这种认识,中医将精、 气、神看成是人体之宝,是性命之根本,从而要求经常地进行锻炼,“积精全 神”,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应该指出,人体结构,不管是这样分类还是那样描述,它的所有组成部 分都服从于生命过程。人体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配合成为高度协调又相 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这是千百年来中医在实践的基础 上取得的认识,它贯穿于养生太极推手之中,也是养生太极推手有益于健身的 理论基础。

  1. 养生


养生太极推手要求练习者在意识的导引下,双方动作与呼吸结合起来, 用意不用力,气宜鼓荡,虚实分清,开合有致。实际上是要意念松静平合,统 率全身,在腹式横阴膜运动中,使呼吸缓细深长,以加强吐故纳新,增加氧的 供给量并锻炼脏腑。同时,又在四肢腰腿的进退盘旋、圆直往复的运动中,灵 活关节,舒展筋骨,畅通血脉,进而达到人体内外的完整锻炼。这也就是继承 我国古代的导引与吐纳,综合养生与运动,使动静结合而突出意念,加强神经

系统的调控,配合呼吸和肢体运动,提高新陈代谢能力,从而对人体进行全面 的锻炼、扶正祛邪,获取保健效果。

整个养生太极推手套路都贯穿着这种保健原则。它在整套的练习过程中, 要求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吊裆裹臀、沉肩坠肘、腕随掌转、虚实分明、 气沉丹田和内劲运转,而所有这些要领都是以意而言,都是在意念统率下进行 的。沉肩坠肘与腕随掌转是上肢运动,手与手三阴经、手三阳经有直接的关 系,对它们做的旋转伸屈,不仅灵活肌肉关节,也有益于肺、胃、心和神经系 统。这些推手的要领,都要由意而动,动静转换,加强神经系统的锻炼。其实 下肢在支撑身体重心虚实转化中锻炼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而有益于胃,胆、 膀胱和肝、脾、肾。所以,下肢与躯干的运动在意念的统率下协调完整, 使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相互配合,在两人推手过程 中,既有节奏,又能贯穿,静如山岳,动如长江大河,浑然一体。

养生太极推手是一种很有兴趣的运动,经常推手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练 后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许多试验证明习练这种运动,不仅在精神的作用 下使血液中的化学元素、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同时对患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 增强精神上的乐观,情绪上的饱满也十分有益。特别是在活跃各种生理机制, 激活病人体内的健康细胞,脱离病态心理也都大有裨益。例如,练拳后我们会 感觉浑身轻松,情感与运动会融为一体,虽然在夏天出一身汗但不是气喘吁吁, 不但不觉得身体累,反倒觉得大脑如同清水洗过一样神清气爽,这就是推手中 的意动,对整个神经系统及大脑的功能进行调整的过程。因此说,推手运动不 但能增强中枢神经机能,同时对全身保健也有意义,推手的优势就在于此。

浏览4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