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肘的功用

肘又称肘攻、肘击、肘打,俗称肘技,是指临阵攻守在粘贴、缠抱、降伏、固定对手瞬间所发起的肘法攻击,是极为强悍、硬朗、干脆的体卫攻击。由于肘关节肌肉脂肪较少,骨性较强,因此肘攻具有极强的刚硬性攻击。其攻击力度大,劲度强,能度足,且方便、自然、随机,是极为理想的短距离贴身攻击技术。但必须拥有足够的近敌、黏敌、贴敌、降敌、伏敌、固敌、定敌功夫支持,只有在高度克服怕打、怯打、恐打、惧打心理情况下,才能使肘攻乃至整个搏技得以正常发挥。所谓体卫即人体所特有的具有一定攻守功能的人体凸出部位。

(四)肘的攻击

肘的攻击简称肘攻,是指以手法、步法、身法为前提,以运化、运筹、运作为手段,以降法、伏法、扑法为定固,以前肘类、后肘类、侧肘类为方法,以搅撤、跳撤、硬撤为结束,以战略、战术、战法为辨证,以智慧、谋略、计策为指导,以武哲、武文化、武文明为依托所开展的肘关节攻击。这是武术搏技攻守运动动作的主体,是短距离攻守、对抗、作战的关键技术,是短距离处理、制裁、收拾的最佳选择。

1.肘攻过程

肘的攻击过程即武术搏技的主体攻击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不同时期。其中,肘攻前期即实现肘攻的运化时期,由靠近、着手、打入、瞬定、开攻等组成。肘攻中期即肘的实质攻守时期,由前肘类攻击、后肘类攻击、侧肘类攻击组成。 肘攻后期即肘攻结束时的安全撤离时期,由操控撤离、搅和撤离、强硬撤离组成。

2.肘攻主体构筑

肘在攻击时一般肘关节均维持在小于90°,两拳护头,两足成扫步,中轴取中,然后随着攻守进退而机断专行地开展肘攻对抗。在攻守形式上有前肘攻击、后肘攻击、侧肘攻击之分,在支撑形式上有把、控、伏、抱、降之别。而对手的吃力形式有正吃、侧吃、上吃、下吃、蹭吃之异。

3.肘攻构成

肘攻技术由许多肘法组成,许多肘法构成照法,许多照法构成招法,许多招法构成制法,许多制法构成牌(俗称牌子)法、段法、趟法,再由许多牌法、段法、趟法构成传统意义上的武术肘攻套法运动和路法运动简称套路运动。这所有肘攻彼此有分工地完成着肘技的攻守进退,是构成搏技运动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

所谓套法,即按编排所开展的攻守运动是指武术功法、技法、招法的编排性练习、训练、锤炼,是武术运动记忆、分析、修炼的关键。路法即按九路所开展的攻守运动是指武术功法、技法、招法的九路性攻守练习、训练、锤炼,是武术攻守着手、下手、住手的关键。

4.肘攻劲力

肘攻劲力是指以肩关节摆动力、躯干旋转力、下盘扭力为攻击合力,以肘关节突出部位着力点为劲的凝结点,来使劲发力开展肘技攻击的。其攻击短促、强劲、得力、霸道,是极具刚烈、强悍、顽固特性的。其讲的是瞬间定身,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其求的是短距离对对手的瞬间把控,这是安全防范的必须。其要的是合乎势气、机会、尺寸的快速攻击,这是一举战胜对手的关键所在。中国武学家认为:“肘动在于灵活,肘攻在于瞬控,肘击在于短实,肘劲在于腰臂,肘力在于功夫,肘能在于储藏,肘量在于扎实,肘度在于尺寸,肘性在于修炼。”所以说,搏技肘攻劲力的得劲、得力、得能、得顺、得法、得道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肘攻没有合理的劲力拿捏把控,是不会达到搏技攻守最高境界的。

5.肘攻技巧

搏技肘攻技巧是能否顺利完成肘攻技术的关键,尤其是对肘法攻守环境的打造、肘法攻守良机的把握、肘法攻击布控的操持和着手封杀对手破肘的关键环节以及劲力一体化的相互支撑、转化、补充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肘法攻击乃至所有武术攻守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学家认为:“肘法攻击,技就技在七寸,巧就巧在短实,成就成在火速,功就功在一体,凶就凶在刚烈,狠就狠在硬朗。”所以说,搏技肘攻技巧的准确、得时、得体是肘攻恰到好处顺利完成攻击的首要前提。

6.肘攻主要用途

武术搏技中的肘攻用途是非常普遍而广泛的,其主要用途有三:一即肘搏对手,使对手在攻守对抗的瞬间固定下,接受火速、强悍、刚烈的瞬间肘击,出现疼痛难忍现象,甚至出现伤损、残废、昏迷;二即肘搏运动,使运动者在近侧关键运动中,获得脏腑、精髓、气血的深层开发,身体达到其他锻炼无法达到的调理、锻炼、建设;三即肘搏保健,使修炼者在近侧关键调控中,获得灵悟、意念、心志的深层开发,身心达到最直观的调节、调和、开发。

(五)肘的特性

肘即肘技的搏打厮杀,是指在身法、步法、手法巧妙配合将对手瞬定后,速起双肘直击对手的预定营、标、穴,并在膝、头、肩、节、胯、手的支撑下一举战胜对手的武术攻守技术,是搏技攻守的基础,是搏技运动的推动力,是搏技运化的压仓石,是人体肘法打击对手的具体体现。归纳起来有攻击特性、破坏特性、运动特性、生理特性、康复特性、保健特性等六大特性。

1.肘的攻击特性

肘原本是人体短距离支撑、活动、运动的一个本能环节,是人类与生俱来所共有的上肢中部的关节运动范围。在漫长的中国武术建设中,中国古人把这种人类特有的短距离支撑本领,应用在武术搏技的攻杀战守中,并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了 以肘攻为主体的武术手搏攻守技术。这是极为凶险、彪悍、巧妙且可把、可控、可大、可小,可练、可演、可格、可斗的搏技基本支撑。中国武家认为:“肘搏者,可把可控,可大可小,可练可演,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可斗可格,乃搏斗之首择,内斗之中坚,和对之支撑也。”

在武术搏技攻守中,肘技攻击首先具有极为鲜明的主导、引领、支撑特性,是肘法大力搏击对手的首选,在搏技攻击中占有绝对的主搏地位;其次,肘攻力度是非常凶猛、刚烈、硬气的,自然伤损也是比较严重的。其攻击尺度、分寸、火候的控制相对较难一些。但肘与其他搏技技法的融合是比较容易一些的。其三,搏技肘击最好在绑定对手的瞬间开始攻击,是身体粘贴对手的攻击,是身体缠绕对手的磕打,是按既定方针猛烈攻击对手标穴使对手标穴受力而散失战斗能力的肘性攻击。

2.肘的破坏特性

在武术攻守中无论对手有什么想法、本领、优势,一旦进入以肘攻为主体的短打环节,其他一切的攻守都将被破坏,而被搏击有分寸的击败,并迅捷做出恰到好处的相关制裁。中国武家认为:“万格者,但入肘搏,万念皆毁,万功皆虚,万技皆空,万招皆坏,万法皆破,唯脱开对手,再行论对。”这充分说明肘在武术攻击中的破坏程度是比较严重的,这种破坏能使对手从一个正常的踢打摔拿环节,迅速进入利我的搏击攻守环节。也阐明了肘搏对无距离摔拿两技的破坏是最直接而有效的,主要是立足于对敌靠近、摔抱、擒拿基础上的破坏,更多的破坏则是立足于对对手短距离攻击形式的破坏。

3.肘的运动特征

肘是人类短距离攻击其他物质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人体短距离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漫长的原始生产劳动中起着绝对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人就是把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短距离肘攻本领,应用在了武术的攻守、娱乐、保健等运动之中,逐渐形成了以肘攻为主体的武术搏技技术,是武术搏技攻守运动中极具身体运动锻炼特征的武术锻炼形式。中国武家认为:“肘搏者,搏技之主,短打之要,可比可划,可演可练,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可打可格,活动之定打,动作之固练,运动之精髓。”也就是说,肘搏招制练习是中国武家活动、动作、运动的一种基本能力转化,是极具劳逸结合的运动锻炼技术。也充分说明了肘在运动锻炼、日常生活、攻杀战守中是至关重要的,也阐明了肘在武术搏技运动中的常规性和主力性的基本运动特征。

4.肘的生理特性

武术攻守中的肘,是建立在肱骨远端、尺骨近端或肱尺关节、肱槎关节、槎尺近侧关节等肘关节基础之上的。其肱骨远端和尺骨近端在搏打厮杀中都会承受一定的冲击力,而肱尺关节、肱税关节、槎尺近侧关节在搏打厮杀中都会承受一定的外力碰撞,是极有利于肘关节建设的。在搏打厮杀中,肘关节之所以始终要保持在高度屈位(小于90°)上,为的就是突出肘卫、加强肘关节强度、保护肘关节运动的正常功能。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搏技肘法的攻守、运动、修炼,对人体的生理代谢功能改善有着极为鲜明的深层次促进作用。

古往今来的武术搏技肘法修炼证明,长期坚持肘法修炼对人体肘关节、脏腑、气血、筋骨、心气的建设是非常有利于长寿健康的,但无论如何都必须遵守传统的肘法修炼基本进程。

从生理角度来讲,肘技修炼与武术其他所有技术一样,不仅仅在于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的一举获胜,重要在于肘技修炼对修炼者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生发能力实质性建设,更重要的是攻守智慧的开发、攻守谋略的挖掘、攻守计策的施展、攻守意志的磨炼、攻守理念的打造、攻守胆识的塑造、攻守气血的调配、攻守筋骨的铸就、攻守脏腑的适应性建设。

浏览4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