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柔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教学目的:
使学员进一步了解赛前训练的一般规律,掌握赛前训练安排特点,提高科学安排与控制的水平,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能力。
教学安排:
总时数12学时。其中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赛前训练是整个周期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最后关键的阶段。是在准备阶段和基本训练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使运动员能熟练运用本身已获得的各种竞技因素达到协调、统一,逐步地将训练水平转化为比赛的综合能力的过程,即逐步培养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过程。
赛前训练阶段的训练安排,是要使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能获得最佳竞技状态,并能在比赛中充分地将自己的训练水平发挥出来,通过训练的强化、控制和调整,使运动员获得的自信、个人专项技术和战术能力及身体专项素质水平等多种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并促使运动员达到高度自动化,个人技、战术的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反应意识和速度),克服困难和承受能力,以及高度积极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赛前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训练安排是否科学合理、节奏是否明确,训练要点是否明确突出,所采取的手段是否得当和因人而宜,对比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准备得是否充分等等,都是关系到运动员能否在比赛中充分调动个人才智和临战状态好坏的问题。
赛前训练的安排往往取决于对实际比赛时的预想和准备情况,未来赛场上运动员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在此阶段中缺陷的暴露。因此,赛前训练阶段训练得好坏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赛前训练的各项目
(一)思想、精神、心理的准备
赛前,不仅是教练员,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运动员对前一阶段的训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认真分析比赛将发生的形势变化(整体的与多个级别的),实事求是地通过比较的方法(与主要对手比较、与自己过去情况比较)确定自己队伍的整体实力水平与运动员在本级别中的位置。分析的重点应放在对运动员的自我分析和认识上,通过分析研究,引导运动员不断增强自信心,并坚持将思想、心理、精神方面的各项工作贯彻到整个赛前训练阶段中。这是赛前训练工作中的核心。为此,在进入赛前阶段前要做好如下各项工作:
1.做好进入赛前训练阶段的动员工作。在总结前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完整、细致地分析形势,明确提出任务和指标,提出训练指导思想(口号)、训练重点(个人的)和主要措施与要求,并通过运动员广泛的座谈,加深运动员对赛前训练任务的明确认识,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2.运动员个人充分认识在整个前一阶段训练周期中的技术、战术、体能、心理与个人特点、优点与长处,为不断地建立自信心建立一个新的起点。
3.确定目标(位置),既要有鼓舞性又要实事求是,既要避免盲目自信,又要克服妄自菲薄。
4.根据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思想和心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排除各种干扰,增强注意力和政治热情,加强团结和凝聚力,围绕“苦与乐” “个人与集体” “强与弱” “训练与防伤” “主力与陪练”和“顺与逆”等问题,大力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刻苦训练精神的教育。
(二)训练方面的准备
1.研究确定教练员的分工责任、任务和要求(重申教练员管理规定和纪律)。
2.组织安排好必要的场地器材(包括恢复手段、设施)。
3.分析研究运动员进入赛前训练阶段前的基本情况,包括个人的技术、战术、体能(专项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心理因素、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制定赛前训练阶段的任务、要求和计划,使训练突出针对性(例一)。
4.不断收集、归纳各种信息,争取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主要对手的动态与情况,分析、熟悉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点与弱点,甚至了解其性格与心理状态。研究制定出对主要对手的对策、战术(与运动员一起座谈制定)。
5.归纳出运动员个人技、战术套路,提出任务和要求,制定出细致的个人计划,并制定出结合个人主要特点的简明、易记、上口的技术与战术口诀,使其背熟、记住、运用。
6.根据全队的赛前情况和训练指导思想,提出针对性强、有教育性和号召力的口号,以鼓舞、鞭策大家。
(三)科研、医务监督方面的准备
科研、医务监督方面的工作,应贯穿整个训练周期的全过程,它是培养运动员最佳例一备战奥运会个人训练重点示意图
(1999 年 12 月)
游戏性半对抗练习
提高战术意识
蹬手拉扯的张力
确保奥运金牌(78kg级)
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
加强素质、心理
素质训练
关键场次犯嘀咕、情绪波动大
遇困难易急躁,自信心易受影响。爱钻牛角尖,思想不够灵活
近两年在大赛中的失败使思想上存在阴影
训练上有骄娇二气的表现
以速度力量、爆发力为主完成120组以上/周
以加强关节、腿部的灵活性为主
1.其原因在于自承当主力位置以来,客观上推其在冠军位置的言论及主观上对一些比赛的失利,比较盲目地乐观,使其在表面上信心十足,但不坚实,背上了包袱
2.通过引导深层次地总结失败的战例,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摆正自己的位置
3.开发其积极思维方式,积极地对待各种困难,提高自控能力
4.训练中利用各种困难,训练其克服困难的能力状态的保证,是使训练科学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赛前训练阶段中要十分注意加强科学研究和医务监督工作。
1.组织医务人员明确分工,并由医务人员提出运动员伤病情况的报告与处理意见。
2.应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开展科研活动,此阶段中应为在训练量的强度上、恢复手段和措施上及体重控制上提出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数据,并根据运动员个人不同情况逐步摸索出训练量和恢复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训练提出科学数据。
3.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有关反兴奋剂的各项规定文件,组织所有人员反复学习,提高认识,并制定出相关的纪律规定。不使用所谓“科学营养补剂”,并加强监督力度。
(四)后勤及物质等方面的准备
赛前训练阶段,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物力、财力需要大量消耗的阶段。后勤及物质是重大比赛前、训练比赛的重要保证,应集中后勤力量做好保证工作。其中应教育大家处理好“艰苦奋斗与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的关系。
二、赛前训练阶段安排的依据
1.运动员承担训练负荷的潜力及恢复能力。
2.运动员个人技、战术(个人特点)的应用水平(有效率及变化能力)。
3.运动员的专项索质水平(力量、速度及耐力)。
4.运动员对既定目标的认识及心理准备状态。
5.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性格状态)。
6.对主要对手情况的了解和认识及对所采取的对策的态度。
7.对近期比赛资料的搜集,以及对比赛性质的反映。
8.运动员的伤病情况。
(二)赛前训练阶段的划分及安排
赛前训练阶段,一般可分为赛前训练第一阶段和赛前训练第二阶段。
1.赛前训练第一阶段
此阶段一般为六周时间,其训练安排应突出如下原则:
(1)突出训练的整体统一性和系统性。赛前训练阶段的安排要在整个准备阶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保持其训练的连续性,把获得的各项运动专项技术的应用能力与赛前训练安排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训练保持整体的统一。
(2)突出实战性。赛前训练中安排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应从比赛出发,以提高运动员比赛综合能力。其安排应在60%以上。
(3)突出训练的节奏性。此阶段应根据比赛的需要处理好专项负荷的强度与恢复措施训练控制的关系,使其保持强度大得能上得去,恢复控制能下得来,使运动员始终能保持饱满的情绪和求战的欲望。
(4)突出适应性。比赛中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比赛条件、环境、时差、食宿、交通、裁判尺度等),对此应充分估计到,并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比赛性训练的安排,如模拟比赛、教学比赛等,以提高在高强度的对抗中个人技、战术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适应比赛的需要。
(5)突出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针对主要对手对策的熟练掌握;另一方面针对个人的特点和强化的薄弱环节的加强,使其专项体能有所提高,个人特长有所巩固,薄弱环节有所改进,个人技、战术有所突破,斗志有所增强。
(6)突出重点,发展个性。在训练要求和安排上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7)坚持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在赛前训练阶段中,这是一条根本的训练原则,一方面从比赛出发而在执行训练计划的过程中特别是每一个训练单元都要坚持;另一方面的训练内容上要在“从难、从严”上下工夫,保证每节课都能高质量地完成计划。
(8)科学地控制好体重,制定出控制体重的计划,并严格检查执行。
以上几条原则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应与赛前思想教育和心理训练以及比赛作风的强化密切结合起来。

浏览4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