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体育的融合体。武术教育传 播又是武术面向社会的最广泛、最有社会价值的传播,因此,对武 术教育传播的功能必须有准确的文化定位,这有助于武术教育活 动的开展与武术教育政策的制定。在现实中,武术教育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时候在明知自 己从事的是传统文化的体育,但仍然以一般体育项目要求自己。 比如,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开设双语教学课就是一个误区,学生对武 术传统的掌握尚未明了,却要求教师以英语来传授,使学生对武术 的学习更加困难。香港的大学国际化程度很高,都采用英语教学, 但对传统文化专业却是例外的,因为中文和外文的许多词汇根本 就不能对译。使用英语教授武术对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教学困 难。比如,形意拳中的“龙形搜骨”、“猫洗脸”、“金鸡食米”等,看 似简单,翻译成英语就很难切入语义。武术教育需要国际化,但是 武术的国际化不是面向体育的西方化,也不是英语化,不能一味地 照搬国外标准,要从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因此,研究武术 教育的文化定位问题,关系到武术的长远发展。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武术是具备文化、 艺术、体育属性的文化体,武术进入教育领域,其文化定位应符合 武术自身的特质。武术定位于体育,则为体育的一个运动项目,武 术教育属于体育教育。武术定位于文化,则从武术所具有的文」 史、哲出发,从这个角度看,武术教育应侧重于人文学科教育。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主观世界的,是内向地认识自己及 生活的,是关于满足终极关怀的。所以,人文知识不一定是一元 的,往往是多元的;人文思维不一定是系统逻辑的,往往是形象、灵 感、知觉和顿悟的;人文文化不一定是严格实证的,往往是体验的。 人文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武术文化的教育要符合人文文化的这 些特点。武术归入人文学科,学校武术的内容就要注重“文化品位”。 武术教育的过程,使其成为解读文化经典的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 健身、娱乐、休闲化的体育层面。大众化的武术教育,如普及化的 大中小学武术教育,要介于体育与文化之间。这犹如当前中央电 视台《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和于丹的《品三国》与《论语心得》。其 内容不是原著的《三国演义》、《论语》,但也不是学术专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尽管有学者称,易中天之书内容太浅,在专业学者看 来就如白开水一样,但不能否认其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存在。武术 的普及教育就要如此,比体育高,但还不能到达高深学问的层面, 要使武术教育成为文化、艺术、体育的多元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为文化传 承与审美。此武术是指武术传统与武术文化,而非体育化的竞技 武术。竞技武术只是体育项目中的一项,其武术特异性只是停留在名称上而已。欧美国家的人到中国高等院校只学武术,是因为 武术的民族性与文化性特征吸引了他们。因此,武术文化传承与 审美的教育价值的实现,要求学校在武术的内容设置上保证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并且远离竞技武术的术语与内容,以成熟的传统 武术项目整体文化介入。中科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 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 身份。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被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精 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他指出,文化教育 的文化,一般包括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方面。其中,知识 是基础,它是文化的载体;思维是关键,它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 方法是根本,只有经由方法,才可能将由思维激活了的知识付诸时 间;原则是精髓,它贯穿并指导着知识、思维与方法;而精神最为重 要,它融入了知识、思维、方法与原则,成为它们的灵魂。精神是一 种境界,是“德”,是一种追求,追其更真、更善、更美、更新。知识越 高深、渊博,思维越精邃、巧妙;方法越可行、有效,原则越明确坚定;而且,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因此由文 化教育出来的人才,其素质、层次就越高越优,其品味、格调越醇 美、越高,其作用就越大、越好。武术教育也一样,在传承武术文 化知识的过程中,应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方法、原则,形 成对武术精神的崇高追求。武术在民国时被称为“国术”,国术进入学校教育,可谓之“国 学”。武术教育与近年来重新兴起的国学教育具有一致性。国学运动在中国的方兴未艾,是中国文化教育回归传统的实例。但需 要指出的是,今天的国学与“五四”之前的国学完全不一样了。它们只是文化经典,只具有单纯丰富的文化艺术的教育和审美功能。 对于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学习,这也是武术教育的使命。在今天,武术教育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然后是民族 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武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培育、提升一个人的心灵和精神境界有巨大的影响。只有站在这些 文化的肩膀上,继承和学习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置身于历史文化 的传统之中,才能感受其魅力和价值。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未来 的价值意义不言而喻,在大中小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亦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英国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在于产生活的智慧。他指出,富有想象力的传授知识和学习是寻求智慧的 唯一途径。他认为,想象地传授知识实际上就是培育学生对观念 之力、观念之美、观念之结构的亲近感,使学生把它们与具体的知 识联系起来。能够欣赏观念的结构是一个人真正开化的表现。武术教育,即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这是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武术教育,尤其是普及性的大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其定位应为 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拳以德立”,武德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文化基因在 武术中都有深刻体现。武术中的武德主要受到了孔子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学孔 子,就是学做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讲的就是如何 做人。学武要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教育是 进入武林的基石。武德教育的价值还在于培养道德楷模的作用。 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拥有自己的精神、思想与道德的英雄,这是 这个民族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武术教育也一样,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更多地知道精通武术的岳飞、关羽、霍元甲,而不是体育名人乔丹、贝利、马拉多纳。在教育传承武术技术文化的同时,对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道德教育 尤为重要。道德教育是人格教育,其无形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爱因斯坦给居里夫人近600字的悼词中,只用了 30多字谈到居里 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由此可见,居里 夫人更多是以她崇高的道德品质赢得了世人的敬仰。武术教育的功能应以大众教育为主,非此难以发挥其文化教 育的作用。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 统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 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 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新读写》杂志先后在一些高 校对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文化目前只是以成语、引语一类破碎形式, 残存在人们的话语里,或以戏说的形式展现在历史小说之中。不 少青年人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青年人心目中,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不如 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 当劳。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说,一些外国人认为“大红灯笼高高 挂”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情有可原,一些中国孩子也这样认为就很 可悲了。进行武术教育,弘扬中华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恰是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武术的道德与大众教育能够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服 务。武德以孔子的“仁”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孔学”,其实就 是“和谐”之学,它所追求的是“身心和谐”、“人我和谐”、“物我和谐”、“天人和谐”与“世界和谐”。孔子还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思想体系。“和而不同”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 只有“和”才能营造新天地,达到新境界。“不同”即差别,即矛盾。 武术道德追求上的“泛和谐价值观”与武艺追求上的“天人合一”观 为当今“和谐理念提供了身体力行的依据。

浏览3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