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发展的总体上看,传统武德一直是随着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而不 断发展

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也为社会精神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 由于它深藏在社会底层,蛰伏在平民大众的社会心理,缺乏社会精英们的刻意 创作和加工,处在受迫性社会的变化之中,相应就不具备活跃的变异性,它虽 然也会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演化与重建,却不会直接随着社会制度的 变革而在短期内迅速发生新旧更替的对应性效应,即不同步互动,明显滞后于 社会精英道德发展。如果要想尽快使它们同步变革,就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道德 改造,以及要有政府的强力支持与推行,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样进入 民间大众心理的机会就更快,保持的时间也会更长久。反之,则难以达到这种 状况。

传统武德是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在 自然经济、血缘关系、宗法家庭、封建等级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模式 基础之上,并且受儒、墨、道、佛等伦理思想的影响,是社会各种道德理论、 观念通过习武者的道德实践转化为社会现实行动的桥梁,是习武者借助于它 而以实践理性和实用精神在处理自身与外部社会关系的行为中表现和存在的共 同心理特征。它源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又服务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是高度 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正视人间苦难的悲悯情怀。它使人远离野蛮与暴 力,摆脱无休止的杀戮,使人真正成为文明社会中的人,是习武者把握社会的 一种特殊的方式。传统武德是注重实践的道德,强调实践理性。尽管它从来没有讨论过抽

象深邃的道德理论,也缺乏必要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却仍然以自己的特有方式 在一定层面上顽强地影响着习武者的道德品质。它既是习武者对于外部世界、 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认知、解释、评价和体验方式,又是处理自身与外部世 界之间、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和事务的理想图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与人格 标准等。正是这些道德观念支配并制约着习武者,才会产生出至今仍然值得人 们称颂的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观念和侠义行为。事实上,正是在传统武德规 范的限制中才真正体现了习武者的社会价值。

二)将传统武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 通过武德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思想


传统武德中要求习武者对社会和民族要有责任感,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 高尚道德情操。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爱国这一优秀传统 在习武之人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少林寺歌诀告诫僧人:“惩罚恶歹忠国家, 永为民族功绩创”;《洪门宗法》告诫同门:“吾宗之练习此武,乃有爱国思 想存于其间。诚肯筋骨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 以有待。”许多习武之人也都是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好汉,如抗击匈奴的李广、 抗击金兵的岳飞、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打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及“灭洋”的 义和团等,他们都出身于武林,都是武林爱国爱民族的杰出英雄。在他们的心 灵深处无不奔腾着一种“天下正义,匹夫有责”的高度社会责任,以及为百姓、 为民族、为国家之“大义”,而“重义轻利”,勇于“舍己为群”的自我献身 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支精神 支柱。

正是在这种重视群体利益,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 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产生了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涌现 了许许多多习武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中 国武术史上,很多武艺高超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 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计私利、秉存大义、不畏强暴,用鲜血和生命 护卫着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例如,有人们熟知的岳飞、文天祥、戚继光 等,他们既是战将、技艺超群的武术家,又是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也有民间 自发的抗倭驱贼的少林僧人、抵御外侮的义和团;更有为洗刷“东亚病夫”奇 耻大辱的霍元甲等不畏强敌,飞登擂台,使那些不可一世的列强拳师,闻风丧 胆。因此,传统武德这种对外来侵略绝不屈服,对恶势力绝不妥协的精神,以 及重视群体、民族、国家利益的道德信念,应当积极地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 还应当积极发掘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典型事例,加强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 族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 怀,提高民族主体意识。

  1. 通过武德教育树立见义勇为' 舍己助人的高尚情操


源远流长的传统武德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习武者为天下百姓之正义,见义 勇为、扶危济困、除暴安良,“以身任天下”"修己以安百姓”的道德精神, 自觉维护社会的“公道”和“正义",它是习武者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 径,也是显示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武功与个人品德的综合体现。 对于习武者来说,见义勇为乃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基与义务。

自古习武者从一开始学习武技起,就不断培养自己的社会正义感、使命 感和责任感,以维护社会道义为己任,做到“安民”“保民",维护社会的正 义和公平。所以,古代许多习武者都有助善惩恶的热肠,见难必救,见危必扶, 见人间不平事必管。他们尽一己之微薄之力来平社会不平之事,容不得坏人横 行,歹徒逞威。即使明知会遭遇危险,甚至会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绝不因 事不关己而袖手旁观,该出手时就出手,就连素不相识的受害者也要予以全力 相助。毋庸置疑,习武者这种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能对危害社会与人民生活 的恶势力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习武者也因此成为维护人问正义不可缺少的正 义力量和善性力量。

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陈子昂指出:“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百 姓)。”武林中也一直将仗义济民作为习武者的重要品质,如少林派一直告诫 僧人,要“永为百姓解困苦,普度众生扶危困” “惩治恶霸和歹徒,解救黎民 济良善”等。在这种武德的熏陶下,习武者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慷慨乐助、 施恩不图报,造就了无数的英雄侠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至今仍被 人们所传诵。

这种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壮举,尤其值得我们在现时期社会中大力提倡。 那种“匡扶正义、扶危济困、为人解难、锄强助弱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仍 然值得提倡的高尚情操,是习武者对社会和民族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和社会责任。我们可以用这种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威武不能屈的武德要求, 帮助青少年习武者培养追求真理、为正义而牺牲的精神。但同时也应注意培养 习武者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的智慧与技巧。

  1. 通过武德教育促进和谐共处


追求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传统武德的一个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 武德思想中,“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德精神对协调人际关系具有 积极意义。“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仁”的核心是爱人,就是同情、关心所有的人,甚至包括自然界。 它强调人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关心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有“忠恕”之德,诚以待人,推己及人。

孔孟之道的仁学,其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 处理一切人际关系。这是针对他人的,是关于拳的使用规则,不起无名之兵, 不逞匹夫之勇,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武德的仁学思想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 的统一,习武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 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思想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 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讲究以武会友、 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以智取对方为主,不伤害他人。

《管子•兵法》中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 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左传》讲“师克在和,不在众”。《孙 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强调“同舟共济"“先和而后造大事”,把“合 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把“和谐统一"视为克敌制胜 的根本保证。吴起说得更明白:“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 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诸葛亮认为,“用 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团结出战斗力”已成为治军用 战的一条铁律。这些兵家名言,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内部和谐团结才 能克敌制胜。

浏览3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