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种重视群体利益,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 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产生了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涌现 了许许多多习武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中 国武术史上,很多武艺高超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 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计私利、秉存大义、不畏强暴,用鲜血和生命 护卫着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例如,有人们熟知的岳飞、文天祥、戚继光 等,他们既是战将、技艺超群的武术家,又是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也有民间 自发的抗倭驱贼的少林僧人、抵御外侮的义和团;更有为洗刷“东亚病夫”奇 耻大辱的霍元甲等不畏强敌,飞登擂台,使那些不可一世的列强拳师,闻风丧 胆。因此,传统武德这种对外来侵略绝不屈服,对恶势力绝不妥协的精神,以 及重视群体、民族、国家利益的道德信念,应当积极地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 还应当积极发掘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典型事例,加强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 族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 怀,提高民族主体意识。


  1. 通过武德教育树立见义勇为' 舍己助人的高尚情操


源远流长的传统武德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习武者为天下百姓之正义,见义 勇为、扶危济困、除暴安良,“以身任天下”"修己以安百姓”的道德精神, 自觉维护社会的“公道”和“正义",它是习武者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 径,也是显示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武功与个人品德的综合体现。 对于习武者来说,见义勇为乃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基与义务。

自古习武者从一开始学习武技起,就不断培养自己的社会正义感、使命 感和责任感,以维护社会道义为己任,做到“安民”“保民",维护社会的正 义和公平。所以,古代许多习武者都有助善惩恶的热肠,见难必救,见危必扶, 见人间不平事必管。他们尽一己之微薄之力来平社会不平之事,容不得坏人横 行,歹徒逞威。即使明知会遭遇危险,甚至会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绝不因 事不关己而袖手旁观,该出手时就出手,就连素不相识的受害者也要予以全力 相助。毋庸置疑,习武者这种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能对危害社会与人民生活 的恶势力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习武者也因此成为维护人问正义不可缺少的正 义力量和善性力量。

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陈子昂指出:“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百 姓)。”武林中也一直将仗义济民作为习武者的重要品质,如少林派一直告诫 僧人,要“永为百姓解困苦,普度众生扶危困” “惩治恶霸和歹徒,解救黎民 济良善”等。在这种武德的熏陶下,习武者见义勇为、锄强扶弱、慷慨乐助、 施恩不图报,造就了无数的英雄侠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至今仍被 人们所传诵。

这种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壮举,尤其值得我们在现时期社会中大力提倡。 那种“匡扶正义、扶危济困、为人解难、锄强助弱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仍 然值得提倡的高尚情操,是习武者对社会和民族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和社会责任。我们可以用这种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威武不能屈的武德要求, 帮助青少年习武者培养追求真理、为正义而牺牲的精神。但同时也应注意培养 习武者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的智慧与技巧。

  1. 通过武德教育促进和谐共处


追求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传统武德的一个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 武德思想中,“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德精神对协调人际关系具有 积极意义。“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

要因素。“仁”的核心是爱人,就是同情、关心所有的人,甚至包括自然界。 它强调人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关心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有“忠恕”之德,诚以待人,推己及人。

孔孟之道的仁学,其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 处理一切人际关系。这是针对他人的,是关于拳的使用规则,不起无名之兵, 不逞匹夫之勇,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武德的仁学思想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 的统一,习武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 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思想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 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讲究以武会友、 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以智取对方为主,不伤害他人。

《管子•兵法》中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 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左传》讲“师克在和,不在众”。《孙 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强调“同舟共济"“先和而后造大事”,把“合 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把“和谐统一"视为克敌制胜 的根本保证。吴起说得更明白:“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 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诸葛亮认为,“用 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团结出战斗力”已成为治军用 战的一条铁律。这些兵家名言,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内部和谐团结才 能克敌制胜。

  1. 武德教育是当前新形势下引导武术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这是 毋庸置疑的。但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风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正影响着我们,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武术人才 影响更大。一方面,在一些武术馆校里,有不少青少年的习武观不正确,即使 在普通高校的武术专业大学生中I打架斗殴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加强武德教 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随着经*的发展,武术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武术人口 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武术馆校千余家,在校的学生有几十万人, 他们通过较系统的武术训练,有一定的武术技能,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 没有良好的武德,对和谐社会具有负面的破坏力,所以必须对他们加强武德教 育。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文 武兼备的武术专门人才。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传统武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弘扬武德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要发掘传统武德的内涵及功能,与构 建和谐社会和弘扬祖国先进文化联系起来,培育习武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 竞争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为培育正义的、公平的、民主 的、健康的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章传统武术的基本功法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中国武术亦然如 此。无论是传统技击还是现代格斗术都非常注重对基本功法的掌握。

第一节常用手型

一、常用手型

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繁多,技法各具特色。故各门派所强调种类也纷呈不 一,然而在技击实用中的常见通用手型大致可分如下几种。

(一) 实拳

  1. 实拳


实拳在技击中适用于真打实攻,是击打目标的本体拳型。

握法说明:四指伸直并拢后,蜷曲掌握于掌心内,而后拇指弯曲打压在 食指、中指二骨节外侧,四指曲拳后,内在拳心要实,外在拳面四指根骨节 要平。.

  1. 虚拳


虚拳在技击中适用于恍攻虚打,是掩护实拳进攻的配合拳型。

握法说明:四指伸直并拢后,由食指开始依次向掌心虚握,其中中指、 无名指、小指中关节尖逐次向外突起,拇指扣压在食指二骨节外侧,形成掌心 内空,四指虚握之式。

  1. 凸头拳 、


凸头拳在技击中适用于攻打特定部位,如眼部、心窝、软肋、腰眼等部位。

握法说明:四指并拢后,四指曲握成拳,其中中指关节尖内外凸起,两 侧无名指和食指随之略突。拇指扣压在食指、无名指外,形成以中指为中心的 凸头之拳。

(二) 掌型

掌型在传统技击中,由于攻打的要求特点有异,故各门派的掌型多种多样, 但通用掌型大致有如下五种类型。

浏览3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