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液pH
1.血液pH
血pH表示血液H+浓度负对数,正常值范围7.35~7.45。运动强度越大,pH值越低,如400米或300米跑后降到6.7、6.80在长跑中,血pH下降较少(7.15~7.25 )。有氧代谢运动中,血pH下降到7.0以下是运动能力的限制因素。在运动和恢复期血pH与血乳酸、血液剩余碱的变化明显相关。运动后血pH恢复越快,表明身体的恢复能力越强,疲劳消除越快。
2.唾液pH
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致使血液中H+增加,可间接影响到唾液pH值降低。因此,可测试唾液pH值的变化,判断运动疲劳的程度。
可将pH试纸放置于舌尖部直接测定。此法简便易行,系统观测则对运动疲劳的评定有一定作用。
(五)血清肌酸激酶(CK )
人体内肌酸激酶(CK)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占全身总量的96%。
1. CK在肌肉收缩时的作用
肌酸激酶CK在细胞内催化下述反应
ADP + CP ATP + C
因此,CK与激烈运动时ATP的迅速再合成及运动后磷酸原的恢复有关。CK的活性决定CP转化为ATP的速率,直接影响磷酸原供能的输出功率,决定最大速度及最大爆发力。
2.血清CK的来源及安伸时正常值
血清CK主要是骨骼肌和心肌中的CK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的结果。其数值为:男性 10~100IU/L,女性10~60IU/Lo
3.大运动・训练后血清CK的变化
大运动量训练后血清CK升高。原因在于肌细胞膜通透性加大,使肌肉内CK透出细胞释放人血所致。引起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大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种:
(1)骨骼肌局部缺氧,代谢产物堆积。
(2)运动引起自由基生成增加,造成对细胞膜的损伤。
(3)在运动训练中肌肉牵拉的机械因素引起的肌纤维损伤。
4.血清CK的评定意义
目前认为,运动后血清CK不超过200IU/L,提示训练负荷适宜。如大于200IU/L, 则有可能是运动量过大或身体在尚未恢复的状态下训练,应注意调整负荷。
(六)血睾酮/皮质醇比值
1.血睾H
(1 )睾酮的生成及含量
雄性激素包括四种,其相对活性之比为睾酮:脱氢异雄酮:雄烯二酮:雄酮为100 : 16:12:10,因此,雄性激索主要是睾酮。
成年男性血浆睾酮含量晨安静值为3OO~13OOng/dL,其中约95%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极少量来自肾上腺皮质;成年女性血浆睾酮含量为20~100ng/dL,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来自卵巢。
(2)睾酮的功能
①促性器官及第二性征发育。
②全面促进合成代谢一促蛋白质合成,使肌肉发达,利于骨骼生长。
③促EPO合成,刺激红细胞生成,加速血红蛋白合成。
④刺激抗体形成,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感染能力。
⑤增加肌糖元贮量
因此,大运动量训练期间,血睾酮保持高水平,有助于运动后恢复过程加速,提高机能水平。而当血睾酮下降,成年男性低于100ng/dL、成年女性低于10ng/dL时,则运动员承受大强度负荷的能力降低,恢复功能下降,易发生运动疲劳。
血睾酮水平个体差异很大,纵向自身比较更有意义。在无药物干扰的情况下,降低25%持续不回升时应调整训练负荷量。
2.皮质醉
(1 )合成:皮质醇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网状带)细胞合成。
(2)功能:皮质醇以影响糖代谢为主,是糖皮质激素的代表。
①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促蛋白质分解。
②加速糖、脂肪分解代谢,利于运动时供能。
③抑制睾酮分泌。
鉴于皮质醇的上述生理作用,在运动后恢复期它应尽快下降至基础范围,以避免机体内能量过多消耗。
3.血睾酮/皮质醇
测定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可以了解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平衡的状态。比值高时,是合成代谢过程占主要地位;如果比值下降,则说明机体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仍处于以消耗体能为主的过程。长期恢复不好会导致过度疲劳。目前公认,评定运动训练过程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是一个很好的检查过度训练、疲劳后恢复状况的灵敏指标。评定方法是:测定运动次日晨或训练周期晨起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当比值变 化与原比值相比下降值大于30%时,是过度训练的警戒信号。注意在测定前排除外源性睾酮,以免掩盖自身体内的实际变化。
(七)血清 ALT ( GPT )、AST ( GOT )
1.血清丙氨峻氨基转移HALT ( GPT )
ALT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血清内活性极低,为3~30单位/升。 大运动量训练后,酶活性升高,且恢复时间延长,可视为肝细胞损伤及机体疲劳加重。常与血清CK配合运用。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醯AST ( GOT )
血清AST正常值为6~25单位/升。GOT生理状态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内。大运动量训练后,血清AST活性升高,恢复时间延长,表示心肌疲劳、心肌细胞损伤及疲劳加重。亦同血清CK配合运用。
(八)尿蛋白
尿中的蛋白质称尿蛋白。正常人尿蛋白含量甚微(每天排出总量为10〜150毫克),主要是血浆中的清蛋白及少量球蛋白和生殖泌尿道的糖蛋白及粘蛋白。对正常尿作常规尿蛋白定性实验呈阴性反应。
运动负荷可引起尿蛋白排泄量增加,且受运动员机能状态、运动负荷量强度影响。为此,尿蛋白可用于评定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情况以及运动员机能状态。
1.运动性蛋白尿的形成
运动使尿中蛋白质增加的现象称运动性蛋白尿。
研究表明,肾小球滤过膜既是分子大小的选择性过滤器,又是分子电荷的选择性过滤器,因而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质)不能通过滤过膜,仅有分子量相对较小的清蛋白(分子量约69000)可少量通过。大强度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血流量减少,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上负电荷减少或消失而使通透性加大,蛋白质分子较多地进入原尿而形成运动性蛋白尿。对运动性蛋白尿形成的机理,还有待于运用实验结果进行确切的论证。
2.尿蛋白和机能评定
(1)尿蛋白和运动负荷量。尿蛋白的出现和运动量有关,和运动强度关系尤为密切。当运动强度加大时,尿蛋白排泄量增加。因此,尿蛋白的数量可用来评定运动量,尤其是评定运动强度。
(2)尿蛋白与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在大运动量训练过程中,当加大负荷强度后,尿蛋白会明显增加。如坚持一段训练后,尿蛋白逐步减少,则表明机体由初期对负荷强度不适应到逐步适应,是训练效果好的表现。如加大负荷强度后尿蛋白增加,但未出现回落甚至反而继续上升时,可能是负荷强度过大,身体不适应,应及时调整负荷 量。
(3)尿蛋白的个体差异。尿蛋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接受相同负荷量训练后,不同个体尿蛋白数值有很大差异,与训练水平关系不大。因此,尿蛋白的测试宜进行系统跟踪观察。
(4)尿蛋白和机能状态。当机能状态较差时(疲劳、睡眠不好、发病前),尿蛋白在训练后会突然增加。此时应结合其他生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系统观察。
运动性蛋白尿在训练结束之后4小时内基本消除,可以此作为评定恢复能力的指标。如恢复时间延长,则可能表示身体机能水平下降。
3.取样时间
一次激烈运动后,尿蛋白排泄量在运动后15分钟达到峰值。因此,取样时间应在运动结束后15〜20分钟。
(九)尿胆原
尿胆原是体内Hb分解的产物。人每天由红细胞破坏而释放出来的Hb约8克,这8克Hb约产生280毫克胆色素,其代谢途径。
1.尿胆原的形成
2.尿胆原的评定意义
当溶血过多而导致胆红素生成过量或肝功能下降等情况时,尿胆原排出增加。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中,当加大运动量、身体疲劳或机能下降时,晨尿胆原排泄量增加。因此,可通过晨尿中尿胆原的测试来评定身体机能状态。
晨尿尿胆原<2mg%为正常。当晨尿尿胆原连续2〜3天高于2mg%时,应注意运动员负荷的调整。
(十)尿肌SF系数
尿肌酎系数可用于评定肌肉机能水平,包括肌肉内CP的贮量及肌肉发达程度等。
1.尿肌
肌肝是体内肌酸(C)和磷酸肌酸(CP)的代谢终产物,随终尿排出。尿中的肌酊为尿肌肝。
正常人24小时肌好的排泄量相当稳定,并可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不变。正常成年男性每日尿肌酎排泄量为1-1.8克,女性为0.7~1克。
2.尿肌酊系数
24小时内每公斤体重排出的肌酊毫克数称为尿肌酊系数。即
尿肌酊系数=2匕噜|他产二mg/kg
体重(公斤)
成年男子尿肌肝系数为18~32mg/kg。
成年女子尿肌酊系数为10~25mg/kgo
3.尿肌醉系数评定方法及其意义
(1)取样时间
必须取24小时尿并测定总尿量(ml数)。
(2)评定意义
经过一个阶段训练,尿肌酢系数升高,说明肌肉CP贮量增加或肌肉发达。尿肌酎系数减少,反映肌肉CP贮量下降,甚至肌肉萎缩。
浏览3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