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中国武术穿行于文化激进与文化保守的漩涡之中,知 识的激增、观念的激变、情绪的激荡、传统的误读与误解,最后作成 了一锅历史的“夹生饭”,这其中不得不提到“武术的现代化”。回 首看,武术现代化有它的历史背景,从民国时期的“中华新武术”, 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竞技武术”,以及围绕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一 系列研究,无不是为了使武术进行现代化转型。但是,从学术的角 度看,武术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武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 程中慢速形成了现在的武术形态,它与以前的武术一定有所不同、 有所发展,还怎样现代化。所以,这是个悖论。因为如果以西方体 育的标准,那武术就不是西方体育,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 看,武术已经是现代化了。中国武术历史悠久,素以博大精深而著称于世。然而,近代以 来,随着西方文化、西方体育的强势传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 术、体育代表项目的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武术文化的整 体形态也遭受了严重的误读与误解。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进入, 继承并发扬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武术面临的巨大 挑战。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正处于“尴尬的境遇”。即在追求国 际化、奥林匹克化的世界之旅中,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是在竞 争中保持独立,还是在竞争中泯灭个性。其实,自近代以来,尤其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一直在传统与西化的争论中艰难前行。随着武术的西方化、体育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现代社会,纯正的中国武术实际上已经退出了重要的历史舞台,按照现在的发 展路径,它不可能再在这个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了。中国 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先生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武术发 展的重要问题是,武术进入奥运会要舍哪些、取哪些?不进奥运会 的那些部分怎么继续发扬,不能因为要发展进入奥运会的那几个 武术项目而置其余更多的项目于不顾。他进一步指出,武术在农 村、在中西部受欢迎的程度高于东部城市。为什么城市里的青少年及其家长愿意学跆拳道而不主动去学武术,其间的原因值得深 思。武术是我们的国粹,希望搞武术的人好好研究一下,使武术在 国际上发扬光大。武术传播的扩大化,尤其是一味地追求竞技化、商业化,甚至 娱乐化,必然会产生“文化空巢”现象。文化空巢原是指物质文化 空余外壳的意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指出,在 我们为那些不知不觉就会被推土机推去的古村落与历史街区心怀 忧患之时,是否知道它们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文化空巢”这些历 史形态犹存的村落与街区,如果串门入户就会发现,历史只是在它 的躯壳上,并不在其中。里面的家具物什早都面目全非,看不到任 何地域特色和文化细节。其实,这种空洞是普遍存在的。有人将其 归结为国人缺乏历史情怀与文化眼光,有人则将其归咎为岁月漫长 的穷困和一次次对于历史文化人为的粗暴的扬弃。武术也在往 “文化空巢”的方向快速移动。在武术体育化的过程中,博大精深的 武术逐渐剩下了一些体操式的竞技武术,文化大量流失,徒留空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对中国文化的这种断裂现象甚 是忧虑,他认为,现在世界各国都急切地向中国伸出手,让我们给他介绍中华文化,而我们只能拿出京剧、高跷、剪纸、泥人等,这些都 只是文化形态,既不是文化的整体,也不是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只有 中国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中华文化自觉,我们才能把自己的文化 贡献给世界。许嘉璐引用一位留美中国学者的说法,没有文化的经 济,再发达也是建立在沙滩的高楼大厦,一旦局面有临时的变动,就 像脚底下的沙一样流走,最后什么都不剩①。武术竞技化的终极走 向是奥林匹克武术,一旦出现传播失败而再重新回归传统时,恐怕 传统的资源已所剩无几,真的只余“空巢”了 。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世界文化发展十 年”(1988—1997)活动,并于1992年成立了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 会。1995年,该委员会推出研究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 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斯德 哥尔摩召开了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提出了《文化政策 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 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季羡林先生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西”的著名论断,体现了本土家园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王岳 川教授提出“发现东方”的新思想,强调“发现”是探索和重新解释, 是对历史尘埃的拂去,是对被遮蔽的形象的重新清理,是对歪曲的文 化身份的重新恢复。中国武术作为历经数千年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形态,经过欧风美雨的冲击后出现了新的文化形态。体育化、竞技化 的武术已经不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代表,过分的西方化,使竞技武术完全按照体操的模式发展,从“文化传承”角度,定量化的竞技武术根本 就不存在传承的问题。只有历史延续的、固有的武术传统才需要传 承、需要生存,才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素材。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权后,政府部门曾全力申 请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也是继日本、韩国把柔道、跆 拳道送入奥林匹克后的再次尝试。但遗憾的是,武术最终竟未能 “入奥”。同时,武术在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播方面也受到了国外武 技的挑战。2006年,“成都市计划将跆拳道列入小学必修课程”的 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在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么,是什么使现 代的年轻人远离武术,纷纷涌入跆拳道馆呢?又是什么让传统武 术的精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中国首位武术博士生导师、国 务院体育学科组成员邱丕相教授为此给《文汇报》去信“叹中国武 术之衰落,盼武术教育之改革”。信件全文如下:听说成都计划将 跆拳道列入小学必修课程,一直为学校武术教育奔走呼吁的我实 在无法接受。作为一个武术工作者,我倍感忧心,同时也感到传统 武术教育任重道远。曾几何时,中国武术曾让西方世界迷醉、神 往,让中国人倍感自豪。如今,中国武术所面临的境遇让每一个武 术人和有着武术情结的中国人不容乐观,忧心如焚。中国武术不应 一味陶醉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应将学校武术回归到继承传统、 发展创新、面向大众、服务教育的轨道上来,而不是沿袭少数体校的 那一套竞技武术训练模式。否则,利用学校武术教育来传承民族文 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维护文化安全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跆拳道 真正成为中小学必修课,那将是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莫大的悲哀。1998年,跆拳道在韩国首尔首次亮相奥运会,2000年、2004 年,中国选手连获女子跆拳道奥运会金牌,使跆拳道在神州大地广 泛传播。现在,跆拳道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市民健身的选择,跆拳道 馆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地。据中国跆拳道协会统计,目前 中国已有跆拳道馆逾3 000家,近年来发展更加迅速。以上海为 例,1997年成立首家跆拳道馆,十年间已发展到百余家。跆拳道在 上海各高校也受到热捧。上海市教委一位负责人表示,跆拳道等 新兴体育俱乐部已经抢过了一些体育必修课的风头,与武术等传 统体育项目相比,跆拳道在校园更受学生的欢迎。从项目特点来 看,跆拳道白色道服给人以轻快的感觉,规范的礼仪能使人得到教 育,简单易学的动作既可健身,又可防身。其中,注重礼节是跆拳 道成功传播的主要因素。在家长们看来,跆拳道既可以健身,又能 够使人从中获得教育,变得彬彬有礼,这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具备 的特征。其实,中国传统武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拳以德立”,“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礼仪道德的教育是武术教育的 核心。只是在当今社会,武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断裂现象,重技击、重演练、轻道德教育使武术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以竞技武术散打为例,商业武术的典型代表是“散打王”赛事,该赛事迎合了人们对血腥与暴力的猎奇心理,在满足人们对格斗、技击的视觉 刺激后,再不会有人让小孩们去学武术,于是,武术散打项目是看 的人越来越多,练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河南卫视的“武林风”节目 亦是如此,所谓的“百姓擂台”其实与“打野架”没有区别,它们对 武术文化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与风靡全国的都市跆拳道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武术 馆校大多散布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大城市等发达地区,武术这 一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武术会馆已逐渐淡出了 人们的视野。武术的存在主要在媒体、在想象中。人们在媒体中 看到的武术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武侠影视中的武术特技,另一类是出现在新闻节目中的竞技武术赛。武术难以进入中国的青少年群体,原因之一还在于武术功能的分化。武术套路完全强调武术的演练技术,缺乏防身的实用技术;武术散打则过多地强调实战对抗,缺乏道德教育。过分地强调演练使武术成为舞蹈,失去了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而过多地强 化格斗对抗,又使学校与家长担心会引起打架事件。武艺、武德在 教育领域的分离,是武术在青少年中失去市场的原因之一。跆拳道在传播中,借用了中国传统武术“德艺双修”的特点,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认可。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避 免地要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若能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找到传承与改革的最佳契合点,将中国传统武术“体用兼备”、“德艺 双修”的理念实施到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或将会如马明达教授所说的"魂兮归来”。“武魂”者,武术之文化精髓也。武术教育其实 是文化教育,在青少年中传承武术,首先是文化的传承。
浏览3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