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全国农民大起义,群雄割据,少林寺处于唐王李渊 和郑王王世充交战的中间地带。武德六年(623年),秦王李世民率精兵 三万东征,连败王世充大将单雄信。此时的少林寺审时度势,决定投靠到 唐朝一边:“僧志操、惠、昙宗等审灵眷之所往,辨讴歌之有属,率众以拒伪师,投表以明大顺,执(王世)充侄仁则以归本朝。太宗嘉其义烈,频 降玺书宣慰,既奉优教,兼承宠锡。”少林寺僧兵能够擒缚王仁则,可见 其练习的武术是可作战的实用本领。经历了唐宋朝武术的发展演变,少林寺的武术也有了变化,也趋向花 枪花棒的表演,失去了实际作战功能。明万历九年(1581年),俞大猷自 北方云中奉命南征,路过少林寺,因为听说少林寺有神传的棍法,技法高 超,便想亲自去观摩学习。“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予告其住持 小山上人日:此寺以剑技(即棍法)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 也就是说,少林寺的棍法经过唐宋朝的演变也失去了击技本色,有许多不 实用的地方。听了俞大猷的批评,小山上人决定请俞大猷指点,恢复少林寺棍法的击技特色。因为俞大猷军务在身不可久留,于是“择其僧之年少 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往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 得其真诀”,“虽未造于得心应手之神,其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亦庶几矣”。少林寺的棍法在俞大猷的指点下又回到实用击技的特点。后来,少林寺响应明朝廷的号召,多次派遣武僧到江浙一带援助百 姓,抗击倭寇。少林僧兵最为骁勇,“于烟墩斩倭八十余,解上海之围”。 以天真、天池和月空和尚为首的僧人,在援助吴淞边防战斗中虽“大破倭 寇”,但也付出了牺牲的代价,明末义士顾炎武在《日知录•少林僧兵》中 用赞扬的口气说:“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部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皆战死。嗟乎!能执干戈以捍 疆场,则不得以髡徒而外之矣。” 少林寺武僧已经不是脱离尘寰、剃发修 行的世外人,他们也拿起了武器捍卫国土,尽一个国民的责任。由此也说 明,少林寺武术的名声大振和他们的爱国精神是有关联的。明代乡兵在保 卫国家的战争中,不断去掉“花枪花棒”成分,恢复了战斗实用功能。据 《明史•兵志》记载,当时各地的乡兵都有武艺特长:其不隶军籍者,所在多有。河南嵩县曰毛葫芦,习短兵,长于走山。而嵩及卢氏、灵宝、永宁并多矿兵,曰角脑,又曰打手。山 东有长竿手;徐州有箭手;井15有蚂螂手,善运石,可及百步;闽 漳泉习镖牌,水战为最;泉州永春人善技击……又僧兵有少林、伏 牛、五台。史学家对明代乡兵的评价是以他们的作战特长为依据的。在军事战争 需要的情况下,明代的武术大多已去掉娱乐表演部分,恢复击技本色,具 有了作战的攻击和自卫功能。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张三丰创造了内家拳法,“外练筋骨皮,内练一 口气”,内外兼修以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道教徒的修行大多是居住在荒 山野岭僻静之地,很有可能遭受坏人和野兽的侵害。为了防身自卫,内家 拳法也吸收医学的经络学,“凡搏人皆以其穴”,因此也具有防身自卫的实 战作用。明代,武术在实战需要下恢复了击技功能,并向健身、娱乐、自卫的 全面功能发展。在社会需要和重视的环境下,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 《纪效新书》和《江南经略》记载,当时流行的拳法,有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等几十种套路,有杨氏梨花枪、少林棍法、武当剑法等各种兵器套路上 百种。但是,明代末年武术只是初步发展,武术的大发展期是在清代。1644年,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后来清军入主中原,许多明朝遗 臣为了恢复旧主,多隐身寺庙,或组织秘密会社,等待时机复国。少林寺 的武装僧兵曾为明朝的抗倭战争出过力,受到过褒奖,更为明朝遗臣所关 注。顾炎武一生奔走于全国各地,为恢复明王朝而努力。他曾数次到过少 林寺,在《题少林寺》诗中说:颇闻经律余,多亦谙武艺。疆场有艰虞,遣之捍王事。……增科 及寺庄,不问前朝赐。山僧缺餐粥,住守无一二。百物有盛衰,回旋 倘天意。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寄语惠璟流,勉待秦王至。顾炎武对少林寺的衰退表示叹息,期望少林寺僧人能为明朝的恢复出 一份力量。其后,全国各地兴起的秘密会社大多打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号。 据清史资料丛刊《天地会》中记载,秘密会社之所以反清,是因为少林寺 替大清国征服西鲁有功,但是,康熙帝恩将仇报,放火焚烧了少林寺,最 终只剩下五人逃出,得遇明太子朱洪英,遂拜为盟主,誓灭清朝,扶回大 明江山。很显然,这是利用少林寺爱国的名声来号召民众。清朝秘密会社 组织众多,大都是利用习武练拳来组织群众、训练群众,广大农村的贫苦 农民也多通过信教练拳的方式锻炼身体。武术是在武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击刺娱乐活动。唐宋时代武术融合 了当时的武舞、技巧表演;元代又融入戏曲表演之中,成为武打戏;明清 时期,在社会实战需要下又回到具有击技特色的体育行列。徐州及所属丰县、沛县是著名的武术之乡、田径之乡,体育文化历史 悠久,民间体育氛围十分浓厚。江苏师范大学自成立汉文化研究院以来, 对所在地区的汉文化资源即进行了关注。2014年,“《汉学大系》编纂及海 外传播研究”被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关于汉代 武术也就成了亟待研究的课题。先秦两汉时期,徐州是中国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中心地区,是 文化交流、交通往来最便利的地区,也是生活技能开化最早的地区,所 以,这里的文化习俗具有融汇古今的综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 璧的多元性。这个时期在徐州城及其周围地区许多杰出人物表现出来的军 事艺术和政治智慧,给历史留下了永恒的思索。直到今天,世界仍在使用的“汉人、汉族、汉语、汉学”等词汇,其语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 汉朝400余年基业这一段灿烂辉煌的历史。刘邦生长在徐州城西北约100 里的徐属丰县、沛县一带,汉朝的宏伟基业是刘邦率徐州一班文臣武将所 开创的。追溯求源,徐州地区不仅是汉朝最高统治集团核心人物的出生地和事业发祥地,也是中华文化血脉长河的重要源头之一。作为历史时期淮海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化,徐州是汉朝文化的一脉源 头。它的形成是在时空因素下多元组合、交融、衍生出的一种具有强大生 命活力的新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 在先秦、秦汉之所以能逐步形成汉文化,自有其特殊的“风水”,即特殊的 地理环境。《尚书•禹贡•徐州》中的记载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先 秦时期生活在淮海地区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大禹的率领下,以不畏艰难的精 神,以人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灾害,营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其二, 这里土地肥沃,植被丰厚,农副产品出产丰富,进贡的祭品、食品、日用 品和服饰原料等都很丰饶。其三,这里的水上交通很发达,可以直通河洛 关中。《尚书•禹贡》还记载扬州的贡品“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说明长 江中下游地区的物资也是从这里中转的。后来,秦始皇东巡,北上泰山封 禅,南下会稽祭大禹陵,都是从这里分向转道。徐州城古称彭城。据史念海先生考证,彭城不仅水路交通便捷,陆路 也很发达。从这里通往全国的路线主要有八条:一、西过扬山、睢阳西行,以至洛阳、长安诸地;二、经山阳西北行,以至定陶;三、经薛、滕 北行,以至鲁国、济南诸地;四、经东海东北行,以至琅哪;五、经淮阴 循邛沟南行以至广陵,渡江至会稽;六、经临淮、阴陵、东城南行,自丹 阳渡江,以至江东诸郡;七、西行可至陈国淮阳;八、西南行渡淮,以至 九江、寿春。彭城“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城邑环山绕河, 进可攻、退可守,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文献史料中,涉及徐州、彭 城字眼的战事,竹简、帛书、白纸黑字言之凿凿者就有260余起,可见彭城在政治、军事地理上的区位优势。彭城历史上曾经有四次作为诸侯国的 政权中心所在地。它们分别是夏商时期大彭氏国的国都、战国末期宋国的 陪都、西楚政权时期的王都和两汉时期的王都。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很讲 究地理条件,彭城居淮海区域之中,依山傍水,交通四方,可以说被诸侯王选为国都并非偶然因素。

浏览3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