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后记:我的武术情缘
《至武为文》一书终于算是编好了;这是一本论文集式的武术专著,由 笔者若干已经发表的论文和一些尚未发表的手稿章节汇集并修订编辑而成。我 们知道,武术说到底是个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它集中体现了中国 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定势,是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文化符 号。全书以一个传统爱好者而不是现代职业人的眼光,较为全面地表述了自己 心目中的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就我个人来说,天资迟钝而且学历不足,无论学 科还是术科都缺乏真正完整和系统的基础训练,由此也缺乏独立构造学科体系 的能力,很是登不上主流社会那“大雅之堂”;但参照自己古稀之年的个人体 验,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还勉强算是摸到了不少边边。作为尚未完全成熟的一 家之言,我愿意把这些不完全的粗浅感受和思考拿出来供人们研究和批判。书 中尽管还有不少大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全书结构尚未完整,材料也不平衡,分 析有欠深入,论证更有缺失,特别是有些地方也嫌啰唆累赘并有所重复,而且 所得结论又完全可以“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也算是给我这一生的武术情 缘作出一个交代,并给后人留下若干可供研究和思考的参考资料。
我少年时就开始跟武术结缘,成年后尽管命运坎坷、工作多变,除了官场 和商场以外,跟工、农、兵、学、研还有业余的武这么几大行当都发生过密切关系; 虽然在练功方面老是免不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是总的来说却始终也 没有放弃武术锻炼和相应的文化思考。我的思考分别从传统武术的技术、活动 和观念三大层面展开。书中第一辑从技术操作体系方面分析武术的基本结构,第 二辑从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角度讨论武术的主要归属,第三辑就当下武术理论 进行全面反思,其方法论特点:一、着眼系统整体思考,不作静止孤立论证;二、突出文化比较角度、彰显民族文化特征;三、关注社会背景效应,并带文化批判 意蕴。四、议论总体较为平实,反对各种故弄玄虚。书中突出有关分析的方法 论意义,力图弄清某些命题背后的真实内涵,并努力寻找一个能够全面把握传 秘主义想象)论著,并极具个人特色的武术理论著作。
我出生于抗战时期的“走难”路上,幼儿时曾经从二楼上跌倒并滚下楼梯,个人体质一直以来都极为虚弱,年轻时走路还经常无故晕倒,有次在雨中甚至还 跌入水沟差点被淹死;而且学习领悟能力并不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和考试 应对能力则更差,上课时根本搞不清老师在说些什么,小学一年级起就连续两 年留级,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考试从来都是不合格的,青少年时父亲曾一度把 我视作不折不扣的“低能儿”。生母很早去世,我被长期寄居在中山县溪角乡 龙瑞村的姑妈家里,入读该乡小学。由于姑妈是嫁到外村(我的祖籍是该县象 角乡的圣狮村)而不在本村,所以当地小孩经常把我当作“外村人”欺负(例如,把 我捆在树上并塞生的香蕉要我吃)。1956年春节后从乡下转到广州盘福路小学 读书,到了初中时又被一些较为强悍的同学当作“乡下人”来欺负(例如用所谓“报 区”即木屐的底部打我的头,又以课桌上我的手“过界”为借口,把我的腿也 打红了;如此等等),后来还被很多人视之为鲁迅笔下那个胆小怕事和迂腐无 能的“孔乙己”,同学们给我起的外号是“阮女人”(意谓我就像女人一样柔 弱而根本不能担当大任);于是从小就萌生了某种练武强身自卫的心理倾向。最 初跟武术明确结缘的动念发愿,起于有次跟小学同班同学区湛生一起到广州青 年文化宫观看演出;舞台上有两个小姑娘表演剑术,其点刺拦抹、攻防有序,闪 展腾挪、纵横往来、英姿勃勃、潇洒自如,这让我和区湛生两人在精神上都感 到一种震撼。由此便开始到处留心有关武术的事情。
1957年夏天,我考入广州知用中学(入学后不久该校便改称广州28中,改 革开放后又恢复了 “知用中学”的名称)读初中。当时学校有位语文老师叫马 志斌,曾经参加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得了个武术名次回来(后来还先后当 上了省武术队和市武术馆的总教练),于是在校内搞了很多宣传,要在学校里 兴办武术班。我喜出望外并在第一时间跑去报了名。不料入学测试的结果却被 判定为“基础素质极差,根本不是学武的料子”,无论我怎样苦苦哀求也不予 录取。平心而论,我的身体孱弱、性格内向、反应迟钝、能力低下,确实没有 什么培养前途,很难夺取锦标来为老师争光。不过这次被拒教却大大激发了我的动作形态结构的思考。
最初看的是蔡龙云的《中国武术基础训练》和王子平的《拳术二十法》(后 来还陆续看过一些华拳、查拳和新编长拳的著作,比较过马志斌传授的滑拳和 花拳、华拳、查拳等特点),书上插图很多,于是就看图识字般“依冬瓜画葫芦” 地比画起来。当时我班上李正、刘文华、陈建国、谢世棠等好几个同学正在广 州中山纪念堂跟陈咸民老师学练顾汝章传下的十路“北少林”,每个月要交学 费5元。我交不起这个学费,于是便跟这些同学约好来个互教互学;我把从书 上得来的东西教给他们,他们则把师父传授的东西转授给我。就这样,我跟他 们学了四个“北少林拳”的套路(其中的第六路少林拳套路,至今我还全部记 得),还有一套“龙行剑”和一套“少林对打”(到现在,我只记得几个典型 招式)。此外,班上的刘照基同学跟他爷爷学过“洪拳”,我也跟他学了一些 南派武术的基本手法。我的同学和拳友大都喜欢看武侠小说,但我却并不相信 这传说中武术的那些神功异能,所以除了例如《水浒传》、《隋唐演义》、《说 唐》、《飞龙全传》、《说岳全传》、《三侠五义》、《小五义》等一类较为 经典的古代武侠小说外,一般都不去看清代公案小说和民国新派武侠小说,觉 得其中大都其实是些“怪、力、乱、神”的虚幻东西(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 在朋友极力推荐下才看了一点金庸小说,尽管故事情节讲得比较引人入胜,但 觉得这些东西其实并不是什么武术典故,而只是一种影射现实的政治寓言),认 为这些神秘化的艺术想象根本无法解决武术技术的操作问题。尽管我十分喜爱 古典神话的美学意蕴,但现实生活的神秘主义对我却没有什么吸引力。我所感 兴趣的东西,只是新式科学所能解释的现实操作可能性,而并不是不着边际的 那些心理宣泄和审美想象的虚幻满足感,一开始就企图着力去搞清一个客观的 为什么。
大约是在1958年,我在书店偶然看到徐致一先生编著的《吴式太极拳》,十 分兴奋;书中运用近现代的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对太极拳的操作机理进 行分析,其理论支撑较为扎实;特别是其中关于合力、分力、力点、力臂、力偶、尖 劈、螺旋、重心、平衡和动量等方面的力学分析,还有神经生理学上关于刺激 者的自信。不久又陆续地看到吴孟侠等编著的《太极拳九诀八4^一式注解》和 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眼界逐步扩大,1959年又请香港的亲戚在香港 为我买到吴志青编著的《太极正宗》和王新午编著的《太极拳法实践》等太极 拳书寄来,进一步认真阅读和思考起来,并由此下决心要改学太极拳。为了探 究有关太极拳的机理,我开始专门找来力学方面的运动学、动力学,还有综合 性的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和条件反射学说,以 及与此相关那社会、人文方面的《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中 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论 持久战》等一系列相关著作进行学习,进一步努力从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速决战以及内外线作战、根据地、后勤支撑等一系列不同角度对武术的技击技能 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由此看来,我对武术理论的整体性关注,开始得其实并不太晚。
浏览2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