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强化,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为武术发展奠定了深厚基 础。武艺从内容、形式、技术上得到进一步丰富,武术体系初步形成。
宋元时期军旅中武艺有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军事训练的程式化,使用兵器技艺的进一步 规范化。宋代使用了统一的训练操典——教法格,在内容、方式、使用器械方面都作了明确规 定。宋仁宗、宋神宗两次变法期间,多次颁布教法格,对“步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 移步及马射、马使蕃枪、马上野战格斗、步用标排,皆有法象,凡千余言,使军士诵习焉”。兵 器使用也有明确规定。“至于执兵用力,又有法焉。凡教刀者,先使执持便惯……若枪者,先使 把捉有方,盘旋进退,乃以干之长短大小,插刺深浅而为之。”同时,教头应运而生。教头是专 门教授武技的教师,由中央派武艺高强者充任,对提高训练水平与兵械技艺都有重要意义。
宋代的兵器种类繁多,形制复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南宋华岳在《翠微北征录》中说: “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弓弩作为远射的兵器,在军中占 有重要地位。“马、步军除习弓弩外,更须精学刀剑及铁鞭、短枪之类「《武经总要前集》记载 的刀有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称为“刀八色”。枪有双钩 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等,称为“枪九色”。还 有其他如疾藜、蒜头、大斧、棒、铁鞭、铁铜等杂式兵器。
宋代军中还出现了武艺表演。如宋太宗时“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 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载有“枪对牌、剑对牌之类”“或执杵棒之类”或“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不仅有单练、对练,而且有 百余人的集体表演,规模很大。
宋代武术在民间进一步普及,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蓬勃兴起。有“弓箭社” “忠义巡社” “禳子社”“霸王社”等。《宋史•兵志》载有“自澧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 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谓之头目”。据苏 轼调查,当时仅“定保两州、安肃、广信、顺安三军,边面七县一寨弓箭社五百八十八村,六 百五十一伙,共计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一人”。可见当时弓箭社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北宋末至南 宋初,各地乡村居民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忠义巡社二 遍及山西、河北、河南、 山东、福建诸省,发展规模很大。在农村还有以“社”“堡”“山寨”等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 如霸王社、亡命社等。其开展的目的、范围、程度各不同,有的“自相纠率,保守乡井”或 “各据乡寨,屯聚自保”;有的是防御外族侵扰;也有为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而结社的。其共同点, 具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突出了实用性,以弓弩刀枪等为主要装备和训练内容。
同时,城市结社组织也在发展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出现了争交的“角觎社” “相扑社”;射弩的“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使棒的“英略社”。据《西湖老人繁胜 录》记载,每社不下百人,社的成员因社不同而异。如“射弓踏弩社”,成员大都为武士,要求 “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射放娴习,方可入此社耳”;而“射水弩社”则是“盖一等富室郎 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其目的非求柴米之资,而是强身健体、娱乐消闲。
宋代商业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商业化的习武卖艺发展起来, 出现了大量的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城的艺人有70多人。 《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末年临安城的“诸色伎艺人”有800多人,仅角班艺人就有44人,另有 使棒、射弩的等。这些艺人在“瓦子”“勾栏”中表演各种技艺。据《梦粱录》载:“瓦市相扑 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之资°先以女幽在表演前打套子,令人观赌,然后膂力 者争交J女附在表演前打套子,以招揽观众,有“使拳”“舞斫刀”“舞蛮牌” “舞剑”“使 棒”等,这些以技击技术为要素,按规定动作进行的套子化武艺,充盈了民间武术大舞台。
这一时期,对抗性的“手搏” “角辄”亦有发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瓦舍中的角叙表 演;另一类是正式比赛,有所谓“打擂”的性质。如南宋时临安护国寺南高峰的露台争交,须 择诸州郡膂力高强者参加,“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宋代的相扑比赛是不分重量等级的, 以巧智、勇力决胜负,注重方法和技巧。宋调露子《角力记•述旨》中说:“夫角力者,宣勇 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这种打擂性质的比赛尽管在宋代还不完备,但它是中国古老的武 术竞赛形式。手搏是使拳的另一种形式。《宋史•兵志》上说:“手搏虽不切于用,而亦习其身 臂”,所以,受到提倡。当时的手搏已是肘、拳、脚兼用,并有翻转的各种变化。
总之,宋代武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军事武艺上,兵器种类增加,武艺多样化;表 现在民间,武艺组织社建立,商业化的习武卖艺发展;表现在拳械技艺上,套子武艺有单练、 时练和集体表演,同时打擂式的露台争交也出现了,对抗性手搏、角螂进一步地发展。因此, 武术体系大致形成,奠定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
六、古代武术的繁荣
明清时期,中国武术得到大发展,拳械技艺进一步丰富,流派林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
自明代始,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为代表,对宋以来的武艺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把原来主要是口传身教的武术技术,用明确的文字绘图记录下来,作为习武练艺的范本。到了 清代,大量的武术专著问世,如吴殳的《手臂录》、程真如的《峨眉枪法》、洪转的《梦绿堂枪 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芸乃周的《甚氏武技书》、王宗岳的 《太极拳论》等,这些著作中包括拳械的图谱、口诀、技法、拳理以及练气诀、养气论等,使武 术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明清时期,武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明代拳法有三十二式长 拳、六步拳、猴拳、八闪翻、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棍技有俞大猷棍、少林棍法、紫微山棍、 张家棍、青田棍等。枪法有杨家枪法、马家枪法、李家短枪、沙冢杆子、六合枪、峨眉枪法、 少林枪法等。刀法有单刀、双刀、偃月刀等。剑法有茅元仪《武备志》博采海外所得二十四剑 势、郑若曾《江南经略》记载的“剑法六家”,其他还有明程子颖《武备要略》中记载的叉、 硬鞭套路等。明代武术套路在种类、内容的丰富和结构布局完善严谨上都是前代不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拳术和器械的种类就更多,仅《清稗类钞•技勇类》就列有62种拳械,包括不同拳 种、器械的对练。著名的少林拳、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拳、八极拳均形成于明清一
少林武术是沿自嵩山少林寺僧所传习的武术。少林寺自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建 寺后,陆续有慧光、稠禅师、圆净等人习武。十三僧助唐擒获王仁则后,少林寺开始以武显名, 真正显扬和宏大,是在明代。明代少林以棍名,有小夜叉六路、大夜叉六路,均有棍谱、棍图 及破法谱,还有两人练习的排棍等。明代后期,多攻拳,入清后,不仅操练拳棍,且兼习内功, 汇集易筋经、八段锦以及分行内外功等作为少林内功,少林武术形成一大派系
明清时期,对抗性手搏、摔跤等也有发展。明朱国桢《涕幢小品•兵器》中的“武艺十八 事”包括白打,“白打即手搏之戏”,主要用手法,“能拉人骨至死,死之速迟全在手法二 手搏 中也多绝技。明人袁宏道在《嵩游记》中写道:“晓起出门,童白分棚立,乞观手搏。主者曰: '山中故事也试之多绝技。”“绝技”,指随机应变战胜对方的绝招。在搏击时战术打法也不 一样,《兵法圆机》中说:“当思搏法,此临时着也,敌强宜用抽卸,敌均宜用裆抄,敌弱宜用 冲躁”,说明比武时,情况不同打法也各异。
清代搏人时注重以技法胜。内家拳法有“应敌打法若干”“穴法若干”。《拳经拳法备要》 中有“走中盘” “走边盘”,以及提、搭、易、挽、拉等,都是实用打法°清代还十分流行摔跤 (或称布库、撩脚),分“官跤”和“私跤”两种。官跤是指善扑营或官方举行的比赛,私跤则 是指民间的摔跤而言。竞技时可相拽钩绊劲扑于腿,而发于肩,不许冲撞击打,以摔倒对方为 胜。这种以摔为主的比赛,丰富了武术摔法的内容
明代的武技中有花法,但更讲究“着着实用”的实战格杀技能。清代习拳练武则多兼习导 引行气,讲究练意、练气。清吴殳《手臂录》中说练习枪术要求“意必相合”;《练勇刍言》中 有“练心之法”“练气之法”;装乃周《装氏武技书》中有“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 “养气 论”等,并且提出了习武练技应内外俱练,“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做到“神与气合、气 与身合,清代相继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尤其注重练气。在技法上强 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助力,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配合°在练法上强调先练 气培本的锻炼顺序和内外互导的锻炼原则°民间武术家练武又兼练气,,《清史稿-列佳》中记载甘凤池既“善借其力以制”的武技,“又善导引术”;潘佩言既善枪法,又善“气之运也”。民 间传授拳术,多是拳法、气法并授。如乾隆年间,张百禄授八卦,并授运气之口诀民间练武 讲究练气、练意,反映了民间武术以健身为习武主旨的发展趋势。
浏览5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