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摔架构筑
在中国武术的摔技运动中,措法是整个摔技运动的核心主体。具体来讲,措法与措法的相互连接筑成了摔技的脊梁,俗称摔架,即摔技的骨体、架构、框架,然后由摔技的扛法、蹶法、操法、脚法、拧法附着于摔架之中,并在攻守意识的支配下,在功技艺的支撑下,在攻守尺度、分寸、火候的把持下,以战略为前提,以战术为平台,以战法为基础,以势法选择为对法,以峙法主持为局面,以化法运筹为格局,以照法打探为知彼,以入法打人为挺进,以招制克敌为手段,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摔技的六手对抗。所谓六手特指武术攻杀战守中的标准进攻手法,即起手、出手、上手、得手、着手、下手等武术攻守的六大基本进程。
总的来讲,摔架由所有的摔技措法构筑而成,摔技就是在摔架支撑下得以实现的。在临阵摔技对抗中,敌我搏摔厮杀的运化,就是在摔架支撑下而得以无为而化、自然应对、无畏冲击,伺机破门而入的,就是在摔架变化中应用战前配伍相应招法而进行有目的、有任务、有计划摔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在人类斗争底线攻守中取得摔技攻击的最终胜利。
七、摔技系统
摔技系统是指中国武学理论、运动、建设体系中极具致对手倒地功用的武术摔打技术系统,是构成中国武术技法的九大运动系统之一,是中国武术六大攻守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武术攻守不可或缺的保底技术。
它由摔架、摔法、摔运等三个方面构成。其中,摔架是指六手与六手相连接所构成的摔技运化主体。摔法是指由扛法、蹶法、操法、脚法、拧法等摔技所构成的摔技攻守技术的总称。摔运是指使摔法与摔法之间相互连接、转化、支撑的摔技攻守基本运作。
在古今摔技系统运动中,由于摔技运动形式的错综复杂,以及运动方法的不同,驱使目的的差异,能力见识的所限,功夫技艺的高低,使得摔技系统在运动表现上体现出极为多种多样化的攻守特征。另外,在浩瀚的中国武术摔技运动系统中,与其他技法系统一样都拥有大量骚扰、捣扯、咋胡、袭击、忽悠、摇摆、躲闪、晃荡、挺进、退守、把持、操控等极为重要的具体技术,俗称武术攻守十二动,是中国武术攻守运动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体力消耗
在所有武术运动的体力消耗中,最省劲、力、能的摔法是以巧攻击,相对省力的是措法攻击,最费力的是无摔技的硬性角力。但无论如何摔技运动的体力消耗都是比较激烈、长久、难缠的,都是武术运动中最较劲、最具体、最技巧的体力消耗。其没完没了的对抗、难以回避的交手,随时随地地较劲,都是令一般攻守者所头痛的。所以说,摔技攻守是红肌纤维占多数者的最佳选择。
九、轴的涉及
轴在中国武学中有中轴、动作轴、运动轴、攻守轴等四轴之别。在中国武医学里中轴是指人体除去四肢的剩余部分,由头、颈、干(躯干)构成。在中国武术中人的动作轴有三,即正轴(前后轴、矢状轴)、横轴(左右轴、额状轴)、纵轴(上下轴、垂直轴、正中线轴)。在中国武学中运动轴有八,即巽轴、离轴、坤轴、兑轴、干轴、坎轴、艮轴、震轴,中国武学家认为:“八轴者,八方之天地垂线,但凡躲闪,必绕其一轴而运,必瞄其一轴而攻,所绕之轴乃吾之主轴,所瞄之轴乃敌之主轴。”也就是说,在武术运动中,武家总是以某一纵轴为主轴(俗称运动中心线、攻守中心线)开展攻守运动攻击的。其中,巽轴俗称左前轴,是指以左乳头为点的人体纵轴。离轴俗称前轴,是指以任脉为主体的人体纵轴。坤轴俗称右前轴,是指以右乳头为点的人体纵轴。兑轴俗称右侧轴,是指以右侧端为点的人体纵轴。乾轴俗称右后轴,是指以右天宗穴为点的人体纵轴。坎轴俗称后轴,是指以督脉为主体的人体纵轴。艮轴俗称左后轴,是指以左天宗穴为点的人体纵轴。震轴俗称左侧轴,是指以人体左侧径为点的人体纵轴。在中国武术的攻守运化中,敌我八轴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总是以某一纵轴为主来开展攻杀战守的。
在中国武术的攻守运动中,攻守轴由主轴、心轴、正轴等三轴构成。其中主轴又称运动中心线,亦称攻守中心。轴,简称峙对轴,俗称攻击轴,是指沿着身体离对手最近点所做的人体纵轴,是人体峙对的中心轴。心轴即人体纵轴,又称人体中轴线,亦称运动中心轴,简称旋转轴,俗称中心轴,是指纵贯身体中心点且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是人体旋转的中心轴。正轴又称前正中轴,亦称前正线轴,简称正轴,俗称人中轴,是指纵贯身体前正中线且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在临阵的攻杀战守中,主轴往往是固定不动的,离对手最近,最易受到攻击。所以,必须予以足够的守护,同时围绕对手的主轴,予以足够的攻击。也就是说,只有在敌我攻守中心线上大做文章,才会在攻杀战守中有所突破。
第二节指法概述
措是人类所特有的远距离转移物体时所特有的基本方法,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措法是指中国武家在措的基础上通过对抗中措的应用、攻守中措的施展、战斗中措的彰显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避免的攻守对抗技法,是经过磨盘攻打总结出来的且行之有效的措摔技法,是人类措本领在攻杀战守中的应用,是传统习惯性措在搏打厮杀中的施展,是中国武家在许许多多止戈措摔经验基础上逐渐累积而成的一个完整的指法技术体系其不仅是所有徒手止戈攻守的脊梁,也是所有摔技攻守的底线支撑,更是所有徒手技术对抗的最终选择。
一、措攻的起收
在武术运动中摔技与所有技法一样均起于中和势,运化于武术攻守的互攻之间,对抗于攻守式子与式子之间的相互克制,着手于敌我的死缠烂泡,鹿战在劲气的不断发挥。其中,攻守式子与攻守式子的连接构成摔架,摔架即武术摔技运动的基本构架,是摔技招法的藏处、出处、归处,是摔技攻守进退的脊梁。另外,措法与措法连接构成措照、措招、措制,是武术摔技运动的基本手段、办法、方法、技巧,在摔技攻守中起着基本的主持、主攻、主导作用,是连续摔攻、摔运、摔守的基础,是摔技运化的枢纽、中心、脊梁。
在武术运动中措即措跌、措摔、措跤的简称。其所有措跌与措跌、措摔与措摔、措跤与措跤、措跌与措摔、措摔与措跤、措跤与措跌之间的连接都是非常灵活机动的,它们皆有自己独到的运动路线、运动方向、运动力点和运动着点,它们的运动形式、动作方法、攻击手段、攻击作用,都会随着内外环境、局势、得失的改变而改变的。
二、措的内涵
中国武术运动中的措是指在武术摔技运动中武家利用背、膀、肩、腰、臀、胯、髓的支撑使对手被动倒地的所有摔跌方法、技巧、手段的总称,是摔技运动中极为光明磊落、直截了当、气势磅礴的摔跌攻击。
(一)指的主体构筑
措俗称蹦子,是指武术运动中上肢把持对手、下肢中轴配合并以背、膀、肩、腰、臀、胯、髓、头、肚、腿为支撑将对手摔倒在地的徒手技术攻击。它由揣措类、倒措类、搞措类、过措类、投措类、挠措类之分,有背措类、腰措类、臀措类、膀措类、肩措类、胯措类、酸措类、头措类、肚措类、腿措类之别。其中,揣措类由背措类构成,倒措类由腰措类构成,捣措类由臀措类构成,过措类由头措类、肚措类构成,投措类由髓措类、腿措类、胯措类构成,挠措类由膀措类、肩措类构成。所谓背措类又称正措类,是指由躯干上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腰措类又称执措类,是指由躯干中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臀措类又称顶措类,是指由躯干下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膀措类又称钓措类,是指由臂膀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肩措类又称过措类,是指由肩膀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胯措类又称支措类,是指由臀胯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髓措类又称挂措类,是指由髓关节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头措类又称过措类,是指由头顶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肚措类又称拔措类,是指由躯干前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腿措类又称挡措类,是指由大腿部支撑所完成的措类攻击。
武术摔技中的指在摔法配伍中为君,肩负着主导、转移和鼎立、支撑以及口摔对手的作用,具有较强制服对手的效果,是教训、震慑、惩罚对手的最佳选择,是武术攻守最为有效且典雅大方、不伤和气、胜败分明、让人诚服、让对手无可奈何的柔和攻击。但无论如何的措摔性处理、制裁、收拾对手,都是非常讲究尺度、分寸、火候的。
总的来讲,作为武术摔技运动中的措,从攻守过程来讲,由对峙、着手、把持、打人、放倒、制裁等构成,是极具教训、震慑、惩罚功效的。从具体方法来讲,由背挺、膀别、肩扛、腰撑、臀崛、虢支、胯顶、头支、肚撑、腿架等构成的,是极具处理、制裁、收拾等功用的。其攻击性主要体现在对手的失控性倒地上,是令一般对手所防不胜防的。如果对手没有进行过摔技练习和倒功训练,那是极易受伤、受损、受制的。只有拥有摔技训练的人,才能在摔技攻守中安全着落、跌地、跌倒和自然的摔与被摔、跤与被跤、跌与被跌。
浏览3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