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普遍性都寓于特殊性之中,“个性大于共性”。探究武术文化的着眼 点当是作为“武术的”文化(特殊性所体现的普遍性),而不是作为“文化的” 武术(普遍性推演下的特殊性)。所谓中华武术的文化特征,是特指中国文化特 质在武术肢体操作中的具体表现,亦即归结为技术操作的比较文化特征,而不 是归结为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总体特征。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角度和用不同的 方法对中华武术的文化特征进行比较和概括。然而简单地用“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 一类普泛性的精神诉求说成是中华武术独有的操作文化特征,则很难说 是准确的。这类精神诉求其实并非中国文化所特有,而且也不涉及武术技击的 技术内涵,难以分辨不同操作者相异的价值取向,也无从区别不同领域的文化 特质。此外用有待实现的目标诉求去定义某种技术的现实特征恐怕也不那么全 面和准确。总体来说,简单地套用带普遍性的人类文化一般诉求去论证中国武 术文化自身的特殊规定,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找到中国文化特有个性 在武术技击中的特殊表现,以及这些特性在技术上的客观形成条件和机理。

那么作为一种特定的操作技术,中华武术于此的特别之处到底在什么地方 呢?例如从技术操作内涵上说,它招法上强调的不是手上力量而是下盘功夫,劲 法上强调的不是实力抗衡而是避实击虚,战术上强调的不是使气用蛮而是尚智 用巧,战略上强调的不是勇猛突破而是动态平衡,而其价值上强调的则不是票 房卖点而是生命本真。就训练体系而言,反求诸己的内外兼修完全不同于一厢 情愿的外部宣泄;就技击打斗来说,因应来犯的随机就势更不可能是主观意志 的强加于人。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武术那以弱对强的前提设定、自我完善的目标诉求、防身护体的任 度、扬长避短的作战方式、迂 刚的效应追求,就明显区别于务限定、因应环境的处事态 回曲折的运行轨迹、以柔克 西方武技弱肉强食的前提设

定、外向扩张的目标诉求、侵犯征服的任务限定、自我中心的处事态度、实力 抗衡的作战方式、简单直接的运行轨迹、弱肉强食的效应追求。这些基本内涵 的规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质的武学观念。例如,在价值取 向上,讲究“养护生命、练功储能,防身护体、维权自保”;在战略选择上,突 出“因应环境、舍己从人,随机就势、扬长避短”;在操作机理上,崇尚“阴 阳相济、五行生克,尚智取巧、出奇制胜”;在训练体系上,注意“内向挖潜、外 练技巧,身心一体、性命双修”。此外还有社会归属方面,它更多地不是社会 分工的职业文化而是多种应用的普适文化,不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文化而是维系 生命的实用文化,不是等级差序的主宰文化而是个体本位的自由文化,不是统 治精英的君子文化而是江湖草莽的痞子文化,如此等等。下面我们以形态上较 为近似的西方拳击作为参照,从技术操作的文化样式角度对此进一步做点综合 性具体分析和说明。

(一)操作形态:下盘功夫

从操作技术基本形态看:西方拳击强调手上力量,拳击就是重拳出击;可 中国武术却突出下盘功夫,变换须从根上开始。


  • .作为一种肢体操作活动形态,中国武术的基本特征在于“下盘功夫”


中国武术拥有数量极为繁多的拳系、拳种、拳派和拳风,它们各有自己的 独特的操作风格、其形态确实五花八门。例如:长拳架势舒展、大开大合、高 飘响脆;太极柔里寓刚、舒松自然、绵绵不绝;少林古朴紧凑,硬攻直上、勇猛刚健;形意动静相间、劲力雄沉、含威不露;八卦曲折走转、起钻落翻、相 摩相荡;南拳发劲脆短、以气催力、拳势刚烈;通臂甩膀抖腕,发力透达、放 长击远,如此等等。然而这有主攻有主防、有主刚有主柔、有主进有主退等各 个不同的风格韵律,却有着某些共同异于西方武技的东西:从操作形态上看,这 就是西方武技大都强调“手上力量”,但中国武术却普遍突出“下盘功夫”。

示腰围大腿的正三角阴性体型,人体重心较低”而西方式的“竞技拳击:基前面已经指出,形态上中国的“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讲究五短身材,显于白色(和黑色)的人种,强 的倒三角阳性体型、人体重 特征则是:传统“武术:形调身高体重,突出胸围手臂 心较高”。由此产生的动作 不破体、力不出尖,腰如轴

立、手似轮转,外松内紧、意气领先,有进有退、占中求圆;内倾性人格和主 体性思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中国古典舞,趋向于拧、倾、曲、圆的内聚性形 态,表现龙腾虎跃、纵横往来、起伏跌宕、圆转变化的节奏韵律”。“西方拳 击:下颌微收、上体稍倾、直摆勾刺、强硬刚健,滑行飘忽、简明灵便,攻势 凌厉、一往无前;外倾性人格和对象化思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西方芭蕾舞,趋 向于开、蹦、立、直的外拓性形态。讲究勇猛快捷、沉重有力、直拳直腿、强攻硬打的力量显示。”

  • .中国武术偏好下盘背后的技术依据和生理、物理缘由


从技术依据上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吃五谷杂粮长大、身 材瘦小并且手拿农具型轻武器和站在地上的农业民族,在应对冲突那拳打脚踢 时,是不可能跟吃牛羊肉长大、身高体壮并持重型武器和骑在马背上冲击和砍 杀的游牧民族完全一样的。这里应该注意,农业民族的身体激素水平较低,其 气质接近“吃草动物”,其行为方式大都倾向“尚智用巧”的自保,战略选择 往往是防御为主;而游牧民族的身体激素水平较高,其气质接近“吃肉动物”,其 行为方式更多倾向“恃勇使力”的逞强,战略选择往往是进攻为先。有道是“强 则攻、弱则守”,所以西方军事强调“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而中国兵法则讲究“先 为不可胜”的“为客不为主”。由此其武技的具体操作形态就出现明显的区别: 西方武技往往肢体前探、抢先进攻、直推发力、重拳碰撞、双足跃动、短促突击,而 中华技击则大多守住门户、左右趋避、劲发惊弹、力走螺旋、单足跟进、闪展腾挪。

中西武技的技术差别,首先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步法上面。我们知道,武 技首先是一种见之于上肢进击的“手搏”,但中国武术却“反其意”而偏好下 盘。有道是“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中华武术建立在“桩功”基础上的 招法和劲法是有其技术上缘由根据的。我们知道,肢体对抗过程重心变化对力 量发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程大力先生在技术构成上对笔者上述说法分析发挥 道:“倒三角型一横在肩,重心极高,要靠降低重心来求稳,便显得太费力,当 然用脚步的快速移动来调节,最好不过;正三角一横在臀,重心很低,要靠移 动来调节,便显得太笨拙,当然用下桩求稳的方法来加固,再好不过。” “由 于前直的拳法很容易破坏固定 的平衡而失重,所以中国武术拳法中最多横向和回头的动作。勾、绊、挂、扯,一个母手分出若干子手,前直、横| |向、回头,实际上在技击中武术理论反思:历史身份的自我认同维持了一个圆,旋转的圆有一个最稳定的圆心。中国武术在技术角度看也是一 个尚圆的武术。圆的拳法会限制力量和速度的发挥,而西洋拳击的步法保证了 直线在冲破旧的平衡时重新建立新的平衡,所以直拳被西洋拳击高度重视并发 挥到了极致。中国武术的直拳都是旋转发力,西洋拳击的直拳几乎就是直推发 力。西洋拳击也绝无母手变子手,绝无擒拿等横向动作,直来直去,回头动作 并不抓扯对手,只是收回拳头,准备下一次进攻。甚至西方拳击圆的动作,也 带有直的特征。如摆拳,虽有弧度,但实际上是两次发力,弧形上有一个棱角,因 此可以看作两条直线。西方武术从技术角度看也是一个尚直的武术。”“两点间 最近的距离是直线,拳愈直,攻击距离愈短,愈容易击中对手。直线距离相等,那 么影响攻击效果的因素便只有一个速度。甚至力量大小也仅与速度有关。尚直,重 速度、重力量,西方武术技术只好尽量从简,技术实际上也只是保证速度和力 量的技术。而圆弧比直线远了许多,不走直线,实际上已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 力量与速度。尚圆,重机会、重法巧,中国武术只好尽量完善,而尽量完善的 技术往往显得繁复无比。”

浏览35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