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群居形成部落之后,氏族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开始有了战争。“弱肉强食”,一个部落的存亡兴衰取决于战争的胜败,战胜的部落能 够开疆拓土,繁荣昌盛;战败的部落就要被消灭,人民沦为奴隶。所以, 古代的文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 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表明这个部族的存在和兴旺,战争决定一个部族的生死存亡,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没有一个部族或一个国家不重视军队的建设,不重视战争的 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战术也不断得到演进。最 早的战争是人类集团之间的徒手搏斗,靠的是身体力量和矫捷的拳脚。据 古代史籍记载的传说,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曾大战了三次。蚩尤 部落的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 抵人”①。“铜头铁额”就是头上戴了假角,以头撞击是作战的一种方法。这 时,黄帝部落采取的战法是以脚踢还击:“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 起战国时。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可见,黄帝部落用踢球的方法来增强脚踢力量以便作战时使用。头撞和脚 踢都是徒手的身体对抗,只是使用的战法有所不同。后来有了兵器,传说 也是在蚩尤时代逐步发明了各种兵器。夏、商、周三代是奴隶社会,生产较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利益 的争夺更加剧了,战争次数也增多了。这时,常用的战术是步兵和战车联 合作战,由四马拉着战车在前面冲锋,步兵跟随在后面拼杀。《史记•周本纪》载:“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日: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 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⑥商汤灭夏桀, 周武王打败商纣,都是以战车为主要攻击方式的车步联合兵种作战。按《司马法》规定,一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 人配置在战车上,一人是驭手,一人执弓箭,一人执矛或戟。远程的目标 用弓箭射击,近距离的敌人用矛戟刺杀。战车冲击力的大小与甲士的武艺 高低有关,即车战的杀伤力是由甲士弓射和矛戟的击刺能力决定的,此时 的军事战术已和武艺紧密相连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强者吞弱灭小, 战争仍然是以车战为主。大国有战车万辆,中小诸侯国家也有数千辆战强弱是以战车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的。到了战国,七雄争强,战争的规模更加扩大,也更加激烈。此时,随 着政治的改革、奴隶的解放及军队人数的激增,战术也随之改变,原来 以车战为主改变为以步兵为主的大兵团作战,步兵成为战场上的主力军。 一次战役,双方参加战斗的兵士动辄达数十万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 战,仅秦军俘虏的赵军兵士就有45万人;秦、楚两国的城父之战,双方 动员的总兵力超过了 100万人,由此可见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此时,虽然 是以步兵为主的大兵团作战,但是,车骑兵种也还具有辅助的作用。《战国策•楚一 •张仪为秦破纵连横》载:“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 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战国 策•魏一 •苏子为赵合纵说魏王》载:“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 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②各诸侯国 的军队都是以步兵为主的混合兵种编制。此时的军队中出现了骑兵,这是 中国军事史上首次出现骑兵,但只占全军编制的百分之一,而战车兵退居 为千分之一。陕西临潼秦兵马俑坑的军种编制及兵力配备与此基本相同, 而骑兵、车兵另立方阵,步兵中的弩兵也自成方阵,兵种为联合兵种,而 阵形则是相对独立的。汉代军队虽然也是步、车、骑混合兵种编制,并且还有了楼船水军, 因为作战地域和对阵的敌人不同,因而主力兵种各有所偏重。徐州狮子山 发掘的四个楚王兵马俑坑,大部分都是步兵俑,仅有少数的骑兵俑与车兵 俑护卫在统帅附近,这大概是国内的驻守军队,故以步兵为主体。而在北 方边塞作战,敌人是匈奴人,他们以畜牧为生活来源,骑马是必备的生活 技能,作战的方式是骑射。因此,汉军出塞征战也是以轻骑兵为主力,步兵负责驻守,车兵担任运输,都属于辅助兵种,但出征人数仍然很多。元 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出塞袭击 匈奴王庭,而“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人数仍然超过了骑兵数倍。汉代名 将李广的孙子李陵,曾因为马匹缺乏,只率领五千步兵出塞征战。据《汉书》记载:“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4车兵是步兵的 运输部队,而在无险可守的地带大车又是防守的坚固营寨。汉代的战争 中,步兵、车兵、骑兵各用其所长。两汉时期都曾用兵于西南和南粤地 区,在这些地区作战的主力部队是水军。《后汉书•马援传》载:“援将楼 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征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蟒南悉平。”自从原始社会有了战争以来,到了汉代,步兵、水军、骑兵、车兵 各兵种编制都已经齐备,可以因地制宜地发挥各兵种的优势。汉代的军 事理论著作也已经十分丰富。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的兵法专著 有《吴孙子》《齐孙子》《吴起》《尉缭子》《太乙兵法》等“兵权谋十三家, 二百五十九篇”,“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 篇,图十卷”。如此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对于战争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汉景帝时的大臣晁错虽然不是著名的军事家,但他在上书皇帝议论边塞战 争时说:“臣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日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日器 用利晁错对于战争的规律和需要的条件,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在军队装备训练达到一定要求之后,战役胜败的关键就在于将帅的指挥和士兵 使用兵器的武艺高低了。汉代的文献史料说明了朝廷的军事战略布置、军队编制组成、将帅指挥和兵士作战能力的状况,虽然也有史料对战场上的战斗情景、兵器的具体使用情况作了描写,但都不够详细。汉画像中发现的大量战争图像细致 地描绘了汉代战争的真实情景。河南新野出土汉画像砖“胡汉战争图”展现的是边塞战争的情景。画面左边山头是一方的指挥部,一人在山头上观望,身后有一位正 在张弩的武士;山坡下是一排守卫步兵正张弓准备发射;山谷间有众多战 马奔驰,向前厮杀,前方有双方的骑兵对阵。图中骑兵的队形不是集体冲 锋,而是前后交错,有张弓欲射者,有提着敌人首级者,有驱赶战俘者。 画面右侧有一位将军立于台上,手按剑柄,在他的身前有四颗首级和四个 拜谒者正向他陈报战绩。这说明,汉代在北方对匈奴的战争虽然是集体对阵的大战,但骑兵是作战主力。骑兵的远程突袭是战争的重要手段,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就几次率领精锐骑兵深入敌人后方突袭并获得成功。深入 敌后袭击需要有勇气和智慧,更需要有过人的武艺。骑兵虽是集体攻击, 但在进攻的速度上有所不同,不可能集体前进,而是有前有后,双方的战 斗厮杀多在个人之间较量,胜负在于个人武艺的高低。除了汉画像豉,胡汉战争图像在汉画像石中也有较多发现。如山东临沂出土的胡汉军队对阵画像石,画面分为左、右两格,左格为头戴尖顶 帽、手执弓箭的胡人士兵,右格为手执刀盾和长戟的汉军士兵。了胡汉军队对阵时的紧张局面。山东嘉祥武梁祠的“水陆攻战图”以桥为中心,桥上、陆地上是车兵、 骑兵、步兵交战;桥下水中是水兵交战。车兵、骑兵多用短兵器作战,水 兵有短兵器也有长戟。桥的一端有执剑官吏观战,还有标明“功曹车”“贼 曹车”“游徼车”的官吏车。“水陆攻战图”中有男兵作战,也有女兵头戴五梁冠参加战斗。此图所反映的是汉代国内战争情景,因为建造武梁祠的武梁及其兄弟子侄都是汉代刺史及太守的佐官,其职责就是维护地方的治安。“水陆攻战图”就是反映他们率兵镇压人民反抗的战斗,没有集体冲杀, 而是个体之间的战斗,是个人武艺的较量。
浏览4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