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是汉代人民遗留下来的反映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文化娱乐活 动的各种图像资料。在艺术史上,它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社会文化的宝 贵资料;在文化史上,它反映汉代人民风俗娱乐的珍贵图像;在历史文献 上,它补充了史籍记载的不足。汉画像依其质地的不同可分为八类:第一类是绿帛画。这是汉代绘画 藏品的再现,极为珍贵。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便属 于这一类。在当时,这些绘画已是珍品,现在就更为珍贵了。第二类是汉 墓壁画。大多数汉墓壁画是汉代王侯贵族墓葬中的墓室画,画图内容大都 是反映墓主生前生活的情景。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吉林集安洞沟高句丽墓,都保存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墓室壁画。据 史籍记载,汉代宫殿中也有大量的壁画,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宫殿全部毁 坏,壁画也荡然无存了。第三类是漆画。大多数漆画是随葬于汉代贵族墓 中一些漆器上的绘画。长沙马王堆汉墓木棺上便有大量反映当时思想观念 的神话故事的漆画。第四类是陶画。各种随葬于汉墓的陶器以及传世到现 在的汉代陶器上面都有一些花纹装饰,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观念。第 五类是铜画。汉代遗留下来的铜镜、铜鼓以及其他铜器物,其造型和纹饰 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西南地区出土的“羽人划船纹”铜鼓,为考证传 统体育项目“龙舟竞渡”的起源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佐证。第六类是石阙画, 即汉代遗留下来的地面建筑上的石刻画。河南登封嵩山汉阙、四川雅安高 颐汉阙等,都有大量的人物画像;山东嘉祥武梁祠室内的墙壁上也有大量 的石刻画。第七类是汉墓画像石。汉代贵族的墓葬大多是用石砌成墓室, 在这些墓室石壁上刻画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等内容,极为广阔地反映 了汉代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第八类是汉画像砖。汉代贵族的墓室 除了以石砌成外,还有以大型方砖砌成的。这种砖都是用刻模烧制成型, 其刻模的图像虽然也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等内容,但与画像石相 比颇有雷同的地方。在这八类汉画像之中,汉画像石(豉)近几十年在河南、陕西、江苏、 山东、四川大量出土,数以万计,其图像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汉代的社会 生产、政治礼仪、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为研究汉代文化打开 了广阔的视野。许多汉史研究者把汉画像与有关文献史料相对照,图像与 文字反映的礼仪官制、生活风俗等,基本上是吻合一致的。汉代绘画以描 绘人物肖像为主,就是描绘神仙故事和珍禽奇兽也是很现实的。因此,汉 代绘画的风格属于古典现实主义。汉画像的写实风格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文化生活,补充了汉代文献史料 的不足,特别是关于武术史料的部分。汉代人刘熙在《释名•释兵》中记述了汉代独有的一种防守兵器“钩镶”的形状:“钩镶,两头日钩,中央日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之宜也①根据这段文字描述,我们可以设计 出十几种钩镶的形状,但都不一定准确。然而,我们从汉画像中一眼便能 够看清楚钩镶的样子,并从形状中判断出其独特的防御性能。汉代的兵器 虽然承继了战国时代的名称,但在局部也有不少改革,汉画像中所提供的 兵器形状较之文字史料的叙述自然要明白得多。汉画像中有很多的武器库 图像,也被称为“阑锚图”,常见的武器有弓箭、弩、刀、剑、矛、戟,等 等。“武艺” 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蜀志•刘封传》:“刘封者,本罗侯 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汉代人描写战将本领大多是用“善骑射” “有勇力”,骑射、勇力便是战斗的武艺。汉代以后的史籍,如陈寿的 《三国志》开始有了 “武艺”一词,这是因为汉代兵器击刺技术发展了,使 用兵器需要有技艺,不仅仅是用勇力就可以完成兵器击刺的。但是,仅从“武艺”两字来了解汉代兵器击刺技术的发展是很难想象的。在汉画像中有 “战争图”“练武图”“比武图”等,战马奔驰、兵刃相交、攻防搏斗、兵器 技击动作、兵器武艺发展,都可以一目了然,使我们对武艺的概念有明确 的认识。战阵武艺就是简单快捷地杀死敌人,“关羽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个 明显的例证。冲入敌人阵中,选取最有效的动作,将敌人杀死,没有什么 可以赏心悦目的地方。《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庄与项伯在鸿门宴席前舞剑的情景。“军中无以为乐,剑舞以为乐”,通过这样的文字描述很难理解军中的娱乐。 在汉画像石中有几幅兵器击刺娱乐画像,双方兵刃交接,和真的战斗或比 武很相似,而在兵器击刺图的旁边却有音乐伴奏,有坐观的观众,还有其 他表演项目,使人一看便能够明白汉代的兵器娱乐表演在击刺动作形式上 是和战阵相似的。如陕西榆林子洲淮宁湾墓室北壁横额画像中就有持钩镶 格斗与二人持巾起舞的组合图像。但是,这类格斗似真实假,形似 战斗而实是表演,因此才能使人惊奇,才能引人入胜,从而使人有兴趣地 观看。汉代的武术表演正是在武艺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武艺惊 险的技巧,就没有把惊险化为惊奇的表演,武艺和武术最初的差距只是这一步之遥。《汉书》中说淮南王太子刘迁喜爱击剑,与郎中雷被比赛,雷被“误中太子”。这个事件说明,汉代初年的击剑比赛使用的是战阵的真兵器, 故时有伤害的事故发生。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记述 了他与奋威将军邓展的击剑比赛,这时使用的剑已不是真剑,而是代用品蔗杖了。汉代的击剑比赛是武艺的练习,还是武术的表演?是现 代的击剑运动,还是武术中的剑术?没有史料可以做出说明,然而在汉画 像中却有多幅击剑图像,双方剑士持剑搏斗,有受伤倒地者,有替补上场者,明确表示汉代的击剑比赛是练习武艺,是一种军事活动。后来,击剑 以代用品代替了真兵器而转化为体育运动,就其运动形式来看,类似于现 代的击剑运动,它是由军事练武活动直接蜕变为体育竞技项目的。汉画像石中的剑舞图像是一种娱乐表演,是武术中剑术的初起模样。 陕西榆林段家湾墓右门扉画像出土时下段已残缺,上段中间便刻有两武士 持剑对舞。汉画像石图像为我们判断汉代击剑有两种属性提供了佐 证,也为我们了解中华武术各个项目的源流提供了重要参考。汉画像石中还有一些图像,如“比武图”“看比武图”“徒手搏斗 图”“空手入白刃图”等,都填补了文献史料的不足,为我们研究汉代武术 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佐证。“比武图”中有乐人伴奏,有高官坐观。“看比 武图”中有人传递消息,集体前去观看比武表演,这说明汉代兵器击刺表 演已经受到了群众喜爱。群众欢迎,社会需要,兵器击刺表演才能够得以 发展。“徒手搏斗图”是一人徒手与二人搏斗。“空手入白刃图”是军官升 级考试,徒手武士与持有兵器的武士战斗。这些图像可以说明汉代的徒手 搏斗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受到军事统帅的重视,也为拳术表演奠定 了基础。有了如此丰富的汉画像资料,再加上文献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得 出汉代是中华武术形成的年代的可靠结论。武术的形成只是初具规模,而 不是发展的停止,也不是已经完全具备了现代武术的形态。但是,武术以 击技形式作为健身、表演娱乐的基本框架在汉代已经形成了,为以后唐、宋、元、明、清的武术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武术与武艺的区别,除了在基本性质和动作形式之外,还表现在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武艺的内涵只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变化,战而胜之,便一了百了。中华武术表演的矛盾则是复杂变化的,双方对立统一,互为依存,互为消长,合乎阴阳五行相克相生之道,健身修心并重,形神兼顾, 奇峰突起,包含了许多哲理深意,构成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浏览4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