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优秀运动队的创建为武术技术训练提供了组织保证,使武术训练进入了系统科学的轨道。六十年代初期,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 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 从六十年代初期到中期,武术优秀运动队的技术训练主 要在“高、难、美”上下功夫,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套路结构布局更趋完美,运动负荷增大,跳跃动 作腾空高、落地稳。当时技术比较突出的运动员有安徽的 陈道云、辽宁的徐其成等。由于“文化大革命”,武术优秀运动队受到干扰和破 坏,正常的训练和竞赛被迫停止,有的队伍被解散。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武术同其它 一些体育项目开始恢复。1972年5月,在安徽合肥举行 ,全国武术邀请赛之后,国家体委于同年11月在山东济南 举行了由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的全国武术表演 大会。停止了6年的竞赛活动恢复了正常。有力地促进 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武术优秀运动队的恢复和组建工 作。1975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又把武术列为竞赛项目, 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普遍提 高了对武术的认识,加强了对武术工作的领导,推动了武 术优秀运动队的组建工作。河北、甘肃、广东、福建、河南 等省相继成立了武术优秀运动队。至1978年,除西藏、内 蒙古、新疆等武术运动比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外,各省、自 404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武术优秀运动队。这一时期的竞赛 内容是以甲组规弟套路、自选套路和一项传统项目为主 进行比赛的。这时竞技水平提高很快,特别是长拳类项 目,不但腾空动作高,还创造了腾空旋风脚接劈叉、腾空 摆连接坐盘、侧空翻接劈叉、旋子转体等高难动作。这一时期,技术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比较突出的武 术优秀运动员,男子有北京的李连杰,女子有北京的李 霞、山西的王冬莲等。部分传统项目,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 展。如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 醉拳、猴拳、鹰爪拳、蛇拳、地趟拳等传统拳术,双刀、双 枪、'双剑、双钩、长穗双剑、双匕首、峨眉刺、八卦刀、夜行 用薛剑、爨梅、双鞭、九节鞭、绳镖等传统器械都出现在 赛场上,体现了百花争艳的劭人景象。此外,对练项目也有新的发展,在已往双人对练的基 础上,扩展为三人、四人甚至五人的对练。内容有三人对 拳、盾牌刃进双检、三节棍对双棍等。演练中形象逼真,动 作难度大,财r实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体现了高超的 演练功夫;这一时羯,技术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比较突出的武 术优秀运动员,男子有陕西的赵长军,女子有山东的张玉 萍等。这一时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高分,以致在技术 训练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武术技术发展的倾向:如单 纯追求速度快和形象美,而忽略了一招一式的功架、规格和精神以及劲力、攻防特点;还有的将一些非武术动作引 进到套路中去,削弱、淡化了武术固有的风格特点。针对这些问题,1986年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 武术训练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突出项目特点,加强 攻防技能,严格动作规格”的武术技术训练发展方向。并明确规定在套路技术比赛中,参赛队必须参加集 体基本攻防动作的比赛,所得成绩记入各队团体总分,以 加强套路运动员对攻防动作的理解和攻防技能的掌握。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在武术技术训练中出现的一些不 利发展的倾向得到了遏制,涌现出一批基本功扎实、项目 特点突出的优秀运动员。男子有山西的原文庆,女子有四 川的王萍等。武术优秀运动队的技术训练,从建队起走过了 30多 年的历程。在技术训练发展方向、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为武术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 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武术竞技套路技术训练的发 展方向还不够明确,部分运动员还存在对基本功训练不 够重视的倾向;片面追求演练速度、演练气氛,忽视了技 术方法、动作规格;偏重于外型美,缺乏功力和内在的魅 力,有些套路编排平淡、布局单调、结构雷同等。鉴于此,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4年 12月10-16日,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主管武术负责 人、各直属体院负责人、总教练及教练、运动员代表近耳 人。这次会议又适逢国家体委推出“全民健身计划”和 “奥运争光计划”的头一年。武术,在这两个计划中肩负着 特殊使命。它既可发挥健身功能,又可促进进一步向奥运 会进军。据此,这次会议应进一步明确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 着力改革和完善武术的竞赛办法,深入研究民间传统武 术的继承与发展,制定得力的政策和措施,大力促进群众 性武术活动的开展。通过研讨,明确了:1、当前套路技术应在保持武术本质特性的前提下, 坚持“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格,强化攻防意识”以及 “继承、发展、创新”的原则,体现竞技武术套路运动“高、 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2、散手技术的发展,要坚持“技法全面,实力为本, 快、准'巧、变,落在实战”的原则。因散手交锋,是以制服 对方为目的的,故必须突出“实力为本”、“落在实战”上, 以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作为一项激烈的体育技击 项目,还应带护具,确保安全。为引导武术套路和散手的健康发展,国家体委武术 运动管理中心还制订了《裁判、裁判员管理条例》、《中 国武术段位制》等,在会议上进行了认真研讨和修 改。社会武术作为整个武术事业的一部分,受到党和国 家的重视。五十年代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社会武 术活动首先在工人、农民和学生中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后来,经过不断努力,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农 村、厂矿、企业、学校、机关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业余 武术锻炼小组、辅导站等,掀起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热潮。 虽然历经收缩、整顿和经济困难时期以及“文化大革 命”的干扰、破坏,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社会武术还是 向前发展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也促进了武术事业的蓬勃发 展,同时,也给社会武术带来了生机。特别是1982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 众武术活动,允许民间开办武术馆(校)授拳传艺等政策, 给群众性武术活动指明了方向,充分调动了广大社会武 术工作者的积极性,群众性武术活动得到空前的发展,在 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群众习武的高潮,武术受到越来越多 的人的喜爱。各种形式的武术馆(校)、站、社等,应运而 生,形成了一个宣传武术,传播、推广武术,组织群众开展 武术活动的广阔而坚实的基地。这是武术事业发展中的 一支生力军。在群众性武术活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了各种名目的武术擂台赛、邀请赛。武术的学术研讨会、 座谈会等频频举行,已蔚然成风。这是武术发展史上从来 未有过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随着群众性武术活动的深 入开展,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武术馆(校)、站、社就有 一万多个,入校习武的青、少年、儿童有几百万人。各种形 式的辅导站、教拳点数以万计。全国参加武术活动的群众 (包括以武术作为健身锻炼的人)约六千万人。一些有条 件的地区,特别是武术基础好的市、县,还积极与教育部 门配合,联合下发工件,使武米真正进入了学校课 堂。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武术的发展,表彰在传播、推广 武术活动中的优秀分子,国家体委在全国开展了“千名武 术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并于1984年在北京召开了“千 名武术优秀辅导员”表彰桨励大会,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充分调动了广大社会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

浏览3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