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不是一个单纯的武术拳种,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已经形 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又相对松散,具有组织特征的体系。其形式分 文场和武场两个部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集儒、释、道三家 学说和周易理论为一体,修身养性,练神练气,称为文功,有文化 典籍世代相传。文场指导整个拳派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遵守门 规武德。武场主要进行武功训练.传授拳理。梅花拳武功内容丰 富,练法和风格独特,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 技击实战能力。武功练到一定境界,最后上升到文功,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流通”,也就是 说梅花拳从张山开始,就有了文武场之分。梅花拳内部所供奉的祖 师牌位两侧的对联写到:“振赖真武,整五常全凭大文",横 批是“允文允武”。这里的“文”和“武”也都是指“文场”、“武场”而言。从邹宏义开始,梅花拳文场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强调,经常运 用五行、八卦、九宫、太极原理进行预测,以决断拳派大事。同时 定期“摆黄会”,进行打醮祭奠活动。有些文场兴盛的地方,甚至 形成了一个筮辞庞大的体系,有着一套完整、严密的占卜方法。占 卜过程由武功高强且精通文理的文场老师主持。
梅花拳的成员信仰坚定,内部团结,有许多优良传统。拳派内 部经常交流拳艺,互通有无。正因为如此,梅花拳在数百年的历史 进程中虽广为流传,其文理、武功在不同地区也各有差别,但却并 没有分化成不同的流派。梅花拳的入门弟子须先在武场练习拳术, 学习拳理,接受文场的传统教育。经过数年的锻炼,当武功达到已 经“身化”、“气化”,并已经“懂艺”时,经祖师批准,再重新拜 师入门,称为人二层门,学习深奥的文理和经典。梅花拳内部能练 武功和文功的人,才算文场弟子,只有文场弟子才被认为是梅花拳 的正式传人,死后名字才补写进梅花拳家谱。一梅花拳文理的宗旨是“柔顺为上”、“以和为贵”,对各种矛盾 提倡用“和合”与“谐和”的方法去 解决。凡事都要审时度势,反对盲动 和无谓的牺牲。但在封建社会,梅拳 弟子被逼上绝路无法生存时,也有违 背祖训和文理精神进行反抗的史实, 著名的义和团运动就是明证。
武场方面,梅花拳的武功和拳法 没有固定的拳术套路,它的基本拳路 称为“架子”。架子的基本拳势称为 “桩步五势二练习时要静止站桩。此 外就是运动变化迅速的“行步”。“桩 步五势”和“行步”的练习要在拳场 中走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也称“四门八方”、“四正四隅”,即八卦 的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 个方位。这种串联起来的套路,可以按 一定的路线周而复始地循环练习。初学 者可以先学基本的和变化简单的,随着 功力加深和练功时条件的不断变化,再 补充和不断变化各种拳势和动作。梅花 拳的对练套路“成拳”,除了必须在 “四门八方”各个方向练习外,它的抓 拿摔打动作和拳势尽可以因人而异、随 时编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级对练拳路 “拧拳”时,更是“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型,见劲使劲,引进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这 种“架子”、“成拳”、“拧拳”的变化和不定的形态,使得他们的内 容可以灵活多变,丰富无穷。
正因为梅花拳在武功拳法上没有固定的套路,也使得它的器械 练习更是随身可取9加上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梅拳 弟子又多数来自农民,其器械除传统的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外, 更多的是由劳动中的生产工具演化而来,如落子枪、五虎鳞、提 戟、文棒、护身披、挎护栏等。这是梅花拳区别于其他任何拳种的 一个独到之处。邹宏义应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之请,从徐州回 归祖籍时,是推着小横车来的。四人一过黄河便将小横车拆开,拉 车绳成了流星锤,车轮成了一对风火轮,车庭头就是三节棍(也叫 大梢子),车辕变成了九节鞭,横头的别棒成了一对文棒,车脊梁 下的横棒为上天梯,车盘两边的帮梯,叫随身躺,车把是群枪母, 车腿是一对小拐,车点棍叫量天尺,小鳞成了一铸三枪挖耳刀,也 就是梅花针,暖袖是两个手撑子等等。由此不难看出,梅花拳与劳 动的关系。1998年,大型武术系列片《武术博览》分别在平乡和广 宗拍摄,其中在广宗主要拍摄了稀有兵器的格斗画面。
浏览3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