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宋代武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军事武艺上,兵器种类增加,武艺多样化;表 现在民间,武艺组织社建立,商业化的习武卖艺发展;表现在拳械技艺上,套子武艺有单练、 时练和集体表演,同时打擂式的露台争交也出现了,对抗性手搏、角螂进一步地发展。因此, 武术体系大致形成,奠定了中国古代武术的基本格局古代武术的繁荣明清时期,中国武术得到大发展,拳械技艺进一步丰富,流派林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自明代始,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为代表,对宋以来的武艺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把原来主要是口传身教的武术技术,用明确的文字绘图记录下来,作为习武练艺的范本。到了 清代,大量的武术专著问世,如吴殳的《手臂录》、程真如的《峨眉枪法》、洪转的《梦绿堂枪 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芸乃周的《甚氏武技书》、王宗岳的 《太极拳论》等,这些著作中包括拳械的图谱、口诀、技法、拳理以及练气诀、养气论等,使武 术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明清时期,武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明代拳法有三十二式长 拳、六步拳、猴拳、八闪翻、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棍技有俞大猷棍、少林棍法、紫微山棍、 张家棍、青田棍等。枪法有杨家枪法、马家枪法、李家短枪、沙冢杆子、六合枪、峨眉枪法、 少林枪法等。刀法有单刀、双刀、偃月刀等。剑法有茅元仪《武备志》博采海外所得二十四剑 势、郑若曾《江南经略》记载的“剑法六家”,其他还有明程子颖《武备要略》中记载的叉、 硬鞭套路等。明代武术套路在种类、内容的丰富和结构布局完善严谨上都是前代不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拳术和器械的种类就更多,仅《清稗类钞•技勇类》就列有62种拳械,包括不同拳 种、器械的对练。著名的少林拳、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拳、八极拳均形成于明清一少林武术是沿自嵩山少林寺僧所传习的武术。少林寺自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建 寺后,陆续有慧光、稠禅师、圆净等人习武。十三僧助唐擒获王仁则后,少林寺开始以武显名, 真正显扬和宏大,是在明代。明代少林以棍名,有小夜叉六路、大夜叉六路,均有棍谱、棍图 及破法谱,还有两人练习的排棍等。明代后期,多攻拳,入清后,不仅操练拳棍,且兼习内功, 汇集易筋经、八段锦以及分行内外功等作为少林内功,少林武术形成一大派系明清时期,对抗性手搏、摔跤等也有发展。明朱国桢《涕幢小品•兵器》中的“武艺十八 事”包括白打,“白打即手搏之戏”,主要用手法,“能拉人骨至死,死之速迟全在手法二 手搏 中也多绝技。明人袁宏道在《嵩游记》中写道:“晓起出门,童白分棚立,乞观手搏。主者曰: '山中故事也试之多绝技。”“绝技”,指随机应变战胜对方的绝招。在搏击时战术打法也不 一样,《兵法圆机》中说:“当思搏法,此临时着也,敌强宜用抽卸,敌均宜用裆抄,敌弱宜用 冲躁”,说明比武时,情况不同打法也各异。
清代搏人时注重以技法胜。内家拳法有“应敌打法若干”“穴法若干”。《拳经拳法备要》 中有“走中盘” “走边盘”,以及提、搭、易I、挽、拉等,都是实用打法°清代还十分流行摔跤 (或称布库、撩脚),分“官跤”和“私跤”两种。官跤是指善扑营或官方举行的比赛,私跤则 是指民间的摔跤而言。竞技时可相拽钩绊劲扑于腿,而发于肩,不许冲撞击打,以摔倒对方为 胜。这种以摔为主的比赛,丰富了武术摔法的内容明代的武技中有花法,但更讲究“着着实用”的实战格杀技能。清代习拳练武则多兼习导 引行气,讲究练意、练气。清吴殳《手臂录》中说练习枪术要求“意必相合”;《练勇刍言》中 有“练心之法”“练气之法”;装乃周《装氏武技书》中有“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 “养气 论”等,并且提出了习武练技应内外俱练,“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做到“神与气合、气 与身合,清代相继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尤其注重练气。在技法上强 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助力,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配合°在练法上强调先练 气培本的锻炼顺序和内外互导的锻炼原则°民间武术家练武又兼练气,,《清史稿-列佳》中记载甘凤池既“善借其力以制”的武技,“又善导引术”;潘佩言既善枪法,又善“气之运也”。民 间传授拳术,多是拳法、气法并授。如乾隆年间,张百禄授八卦,并授运气之口诀C民间练武 讲究练气、练意,反映了民间武术以健身为习武主旨的发展趋势近代中国武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里,中国武术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这一时期,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各种思潮激烈交锋,土洋体育之争,以及连年战火等都影响到武术的发 展。但从总体来看,武术仍呈发展趋势,并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些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火器的大量输入,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式术的军事实用价值功能弱化, 中国传统的武术为人重新认识。当时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种,1904年梁启超写《中国武士 道》一书,就力倡中国古代的尚武传统,强国强民。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些以研究和开展 武术为宗旨的武术社团纷纷建立。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二1910年改为精 武体育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广罗全国武术名家,培养技击 人才,融合众家之长,消除门户之见,运用多种形式传播推广武术。该会发展很快,先后在绍 兴、汉口、佛山、汕头。厦门等地成立了分会,并向东南亚一带发展。在上海还有中华武士会、 致柔拳社、武当太极拳社等30多个,在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等20多个,其他 各地如天津的中华武士会、四川的武士会、青岛的中华武士会、山东的武术传习所等。这些民 间新兴的武术社团,取代了旧式武棚、秘密结社等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向现代体育组织转化, 使武术由自发、个体状态转化为群体、官方、大规模的社会化文化形态。
官方性质的武术组织,规模较大的是中央国术馆,是由张之江等人组建发展起来的,“以提 倡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其任务是“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编著 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管理全国国术事宜,其后相继在24个省、市和300个县建立了国术 馆,在许多区、村设立了国术社,从而形成由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中央国术馆曾于1928年和 1933年在南京举行过两届国术国考,进行了短兵、长兵、摔跤、散手等项比赛,还举办过一些 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并举办过各种国术训练班,组织武术学术研究活动,创办了《国术 旬刊》等,对当时武术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体育大量传入我国,体育在学校中的位置得到确立,一些学 校相继在体操中增添武术课。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 了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的《拟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添 授中国1日有武技;武术开始列入学校体育课程。1918年全国中学校会议决议,以《中华新武 术》列为全国各中学校正式体操。《中华新武术》是马良等发起并创编的,分为摔角、拳脚、棍 术、剑术四科,以传统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兵式体操的操练方法分段节地配以口令,适宜于 团体操练。1923年教育部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在公布的《中华体育课程标准》和《大学 体育课纲要》中,规定了国术为必修课,而且拳种和器械套路不断增多。武术进入学校,教学 趋于系统化,改变了传统武术师徒相承的传授方式,拓宽了武术领域,提高了武术教育价值功 能,促进了武术的普及随着近代体育项目的开展,武术逐渐走上运动竞技场。1907年于南京举行的江南第一届联。
浏览3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