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武式太极拳一样,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最初也从学于陈家 沟。河北蒋氏将太极拳传于河南陈家沟陈氏,陈氏传至十四世时,陈 式太极拳分为了老架和新架,老架继承人陈长兴,除传子陈耕耘与族 人陈怀远、陈华美外,又传河北杨露禅、李伯魁,当时所传的拳术内容 为陈式十三式老架'手―喈杨露禅(1799 ~ 1892),名福魁,字露禅(亦称相缠),河北永年人。 幼时到河南温县陈家沟,与同里李百魁共师陈长兴,学习太极拳术因当时从陈长兴学习者均为陈姓,杨露禅与李百魁作为外姓人,颇遭 歧视。居陈家数年,无甚所得。二人因此更相互结纳,立志尽心研 究。某夜醒来,听到隔院有练武之声,隔墙缝看见师傅正教诸弟子拿 发之术。从此,每夜必去偷看,然后暗中悉心研究,功夫大进。后来 陈长兴命杨露禅与其弟子们决斗,陈长兴的弟子们皆败于杨露禅手 下。陈长兴才惊奇地发现杨露禅的武术天才,遂将其秘术尽传于杨 露禅,杨露禅曾遍访华北几省武术名家,与人交手,未曾败北,人称“杨 无敌”。后经同乡武汝清引见,到北京传习拳艺。清代王公贝勒从其 学拳者甚多,被任命为旗营武术教师。为了适应保健需要,逐渐改变 了套路动作,自成一派,史称“杨式太极拳”。杨露禅传其子杨班侯、 杨健侯。杨健侯又传其子杨少侯、杨澄甫及其弟子。杨少侯、杨澄甫北京通州大拳庄人刘进保,为人忠厚,办事干练,深得礼王信赖, 礼王托以管家重任。当时京内外人称“刘老公”或“刘公公”。杨露禅 在北京教拳时,刘进保也曾学过。1866年前后,刘进保将杨露禅接进 礼王府,交谈之间,二人心意两合,至为密友,诸事不分内外,杨露禅 将传于次子班侯之术悉传于刘进保。数年之后,刘进保拳技大进,在京华负有盛名。杨露禅所传之术皆实手窍要,内外动静皆八卦变通 相连之理,刚柔动静随机应变,一任自然而阶及神明之道。“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仆杨式太极拳在邢台的传播,有多种渠道,但 是从大的方面说,基本上可以分为4个支脉。

一是杨班侯。清朝末年,任县知县谈时行听 说永年杨班侯的拳技高超,功力过人,遂将其请 到任县,在县衙内传授杨式太极拳。二是邢台县皇寺郭村人张正学。张正学少 年时跟邢台西南龙化寺和尚学练少林拳法,后杨班侯为生计到了北京。刘进保得杨禄禅真传秘术 后,遂在礼王府修建一练功房,早晚与弟子在一起教练太极拳。 刘进保众徒中最属张正学拳技精湛。刘进保将所学尽传于张正学。 张正学得刘老公太极秘术后,拳技之高强,名噪京华。曾有“快 手杨班侯,神手狗不吞儿的”美誉。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前 夕,张正学回到了邢台,课徒教子,弘扬杨式太极拳。其主要传 人有其子张炳恒和弟子郑宝庆、程有亮等。张炳恒的弟子有郭九 彬等。

三是杨澄甫。20世纪初,任县北街人董文科,经刘赢州介绍向李 宝玉学习武式太极拳。后来拜杨澄甫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杨澄 甫弟子中有董文科、崔毅士、 王其和、姜廷选五位任县人, 这些弟子在北京接受杨澄甫 传授的同时,也受到了杨健 侯和杨少侯的指点。在 1931年上海出版的杨澄甫 《太极拳使用法》所列传承表 中,董文科名列第四位,王其 和名列第十八位,崔毅士名列第十九位,姜廷选名列第二十四位。但据崔仲 三在《武魂》杂志2005年第五期发表的《一代太 极名家》中讲,杨澄甫正式入门弟子的排列顺序 应该是:陈月坡、阎仲魁(月川)、尤志学、崔立志 (毅士)、王旭东、牛春明(静轩)、李椿年(雅轩)、 王景星、张庆林、郭子荣、陈微明(慎先)、姜廷选、 刘东汉、张钦霖、傅钟文、武汇川、田兆麟、董英 杰、楮桂亭、郑曼青、曾如柏等。把杨式太极拳传到江南的,当首属杨澄甫。杨澄甫的任县四大弟子中,除王其和因突 患肠疾自内丘火车站回原籍外,其余三人均于1928年随师南下,之 后周游全国,名声大噪。在杨式太极拳向全国传播的历史进程中,邢 台武林志士同样功不可没。 巨鹿人吕殿臣也是杨澄甫的弟子,吕殿臣曾为国民党中央秘书 长张历生做贴身护卫,1937年随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朱政南下后,生 死不明。吕殿臣在巨鹿传有弟子七人:吕友朋、梁庆山、张田、吴立 学、吕新广、张全义、张啄°这些人在后来都成为了巨鹿武术界的骨 干力量。

王其和在北京期间,在杨澄甫指导下,在太极硬架即武式的基础 上,将上身动作往开展处作了变动,吸收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深 厚庄重”的特点和一些拳式打法,从而形成了以武派为基础,吸收杨 式拳架之长的一派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套路。回到家乡的王其和,致 力于这种太极拳的传播,使其广泛流传于任县、巨鹿、隆尧、平乡、邢 台、山西昔阳一带,并随着第三、四代传人到外地工作,逐渐传入天 津、太原、南京、山东、浙江、福建及在闽经商办企业的台湾省籍人士。 有人称这套拳路为“郝杨架”,亦有人称之为“混合架”、“综合架”,还 有人直呼其为“其和架”、“王氏太极拳"。这些不同的名称,反映了它 的师承关系及独具特色的创新。

在杨澄甫所传邢台的杨式太极拳后人当中,邢台县大石头庄村 的张钦霖是除王其和之外的又一独树一帜之人。1906年,张钦霖到北京谋生,有幸拜杨澄甫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并拜宋麦伦学习三 皇炮锤。1928年3月24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张钦霖应邀参 加庆祝活动,在南京云游紫金山时,拜北京白云观云游道人一黄山 道长为师,道人教他一套罕见的太极拳,这一套太极拳既有太极风 格,又不同于任何一式太极拳,其套路名称、动作都与其他各式太极 拳大不相同,且传人甚少。同时,张钦霖还把左一峰所授之“金丹派” 内功与太极拳融为一体,“俾学者可藉先天之呼吸,能收延年益寿之 奇效、四是杨兆林。杨兆林,字振远,民间尊称“杨老振”,是杨露禅的 长孙。父亲杨凤侯去世较早,拳术多为叔父杨班侯所传。杨兆林除 在本县教拳外,南和县冀桂林曾介绍他到南和县贾宋镇教拳。杨兆 林在贾宋所教弟子有十余人,著名者有程振芳、程德芳兄弟二人。程 德芳的弟子郭玉田,南和县张路村人,传拳于本村李身祥、冯金箱、冯 苏学等。他们所传杨式太极拳为八十一式,拳式紧凑,步伐灵活架势 低而步幅大。杨兆林还应刘赢州邀请,在任县、隆尧等地农村教拳。 刘赢州之子刘东汉,在习练家传三皇炮锤的基础上,随杨兆林学杨式 太极拳。他随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则在学杨式之后。邢台北良舍村 人曹珂,因其父与刘赢州为好友,刘赢州在山西开镖局,曹氏父子在 太原开鞋铺,使得曹珂得以在山西拜在刘赢州门下学习三皇炮锤。 1909年,曹珂离开鞋铺,到任县向刘东汉学习杨式太极拳,在刘东汉 的弟子中,习杨式太极拳者,其境界当首推曹珂。曹珂在其习武教拳 的生涯中,培养出了寇长青等一大批杨式太极拳的知名人物。

在邢台流传有序的杨式太极拳传播过程中,继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王其和寓杨、武两家太极拳为一体,创立了王氏太极拳后,寇长青 在六十年的习武生涯中,在杨式老架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融会 贯通,形成了以“劈砸锤”、“连把锤”和“翻把锤”三趟小架为主要内容 的杨式寇家太极拳。 在清河县,杨式太极拳是通过文教口和民间武术家两种途径传 播的。1957年,国家开始推广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练习者以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居多。在清河县练习并教授24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 拳的,首推齐耀华和翟老耀两位老人。民间则是以军营村朱臣兰教 授的杨式太极拳为主,朱臣兰,祖籍清河县军营村,祖上历代以教武 术为主。朱臣兰早年定居吉林省九台县,家传以少林拳为主。朱臣 兰1950年回过老家一趟,那时在军营村教的主要是少林拳,也教过 太极拳,朱臣兰的太极拳是在吉林所学,究竟何时所学,师承何人,尚 无考证。他教的太极拳主要是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和二十四式太极 拳。1962年,朱臣兰又回过军营村一趟,又教了一些徒弟,直到1973 年秋天才又回到吉林。朱臣兰是清河人中在东北工作多年的武术 家,曾在东北从事武术事业40多年。他晚年回东北后,军营村退休 干部朱芳阁又在该村教授杨式太极拳、剑,为太极拳在军营村的普及 做了大量工作。继而是杨式八十五式、八十八式等不同规格的太极 拳。在1973年清河县的武术运动会上,首次有军营村的杨式太极拳 选手参加比赛清河杨式太极拳的另外一种现象是:1964年前后,清河县文体部 门积极组织杨式太极拳的普及。同时,在北京、天津和南京等地学习 和工作的清河人回到家乡,又把在外地学到的杨式太极拳在清河广 泛传播开来。

浏览5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