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法
在给被试指导语之后,被试听到“开始”口令后开始测验.听到“停止”口令 后停止测验。每一部分均按照此程序进行,整个测验共需15min左右。测验结 果后当场回收,并向被试表示感谢。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使用了描述 性统计分析和z检验等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认知方式均属于偏向于场独立型。女 子跆拳道运动员在认知方式测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子田径项目运动员,但与 男子组田径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认知方式测验上的得分没有表现出显著 差异。
表25各项目运动员认知方式测验结果
|
组别 |
人数 |
得分 |
田径 |
女子组 |
46 |
11.01±4. 56 |
|
男子组 |
47 |
12.14 土3. 92 |
大学生 |
女子组 |
64 |
13. 75±5. 52 |
|
男子组 |
69 |
13. 75±5.29 |
跆拳道 |
女子组 |
28 |
15. 50±4. 03 |
跆拳道项目均属于个人同场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在竞赛的过程中没有暂停 的机会,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发挥自身思维决策的能力,收集比赛中 的信息,独立作出分析判断;另一方面,在比赛中要求运动员集中注意于比赛本 身,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第三,比赛中要求运动员以我为主,发挥自己的技战 术特长,按照自己的节奏控制比赛,避免受到对手的干扰。这些专项心理特点 一方面对运动员本身的认知方式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长期的专项训练也造 就了运动员特有的认知方式。
表
2-6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与其他项目运动员认知方式比较
|
组别 Z |
P |
|
田径 |
女子组 |
2.947 * |
.026 |
跆拳道(女子) |
|
男子组 |
2.025 |
.070 |
|
大学生 |
女子组 |
1. 149 |
.294 |
|
|
男子组 |
1.137 |
,289 |
我国女子跆拳道优秀运动员意志品质研究
(1)研究综述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和生活意志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特征,是衡量运动员意志能力及水平的主要维度。
殷小川(2001)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意志品质的结构包括主动 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并将这四种品质作为优秀运动员意志品质量表测量 目标,而后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将意志品质的结构定义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 性、坚韧性、主动性5个维度。梁承谋则立足于意志的定义,深入剖析其内涵,总 结了意志作为心理过程的二个特征,即意志与随意行动密不可分,意志行动有明 确的目的性.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将意志品质的结构确定为 6个维度:坚韧性、顽强性、果断性、自控力、目标清晰度、自信心。李佑发(2011)运 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运动员进行现象学访谈,通过质性分析,运用Nvivo编码软 件逐级编码,建构了意志品质模型。建构的意志品质模型中,共有两级维度,包括 4个一级维度和9个二级子维度。4个一级维度是: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和坚 韧性。9个二级子维度包含自我实现欲、目标清晰度、自制力、信念确认度、顽强 性、智源集中度、决策及时性、倦怠耐久度和困难承受度。其中,自我实现欲、目标 清晰度、自制力归属于自觉性;信念确认度、顽强性归属于独立性;智源集中度、决 策及时性归属于果断性;倦怠耐久度和困难承受度归属于坚韧性。
高凯(2006)针对散打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表明.散打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模型由自信心、顽强性、斗志、果敢性4个维度构成。田英(2009)采用心理测量 法对技能主导类不同对抗性项群运动员意志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篮球一般组运动员较排球运动员更为顽强;乒乓球与散打优秀组运动员相比, 在坚韧性、顽强性、自信心三个维度及总分上散打运动员均好于乒乓球运动员; 乒乓球与自由跤优秀组运动员相比,乒乓球运动员的坚韧性、目标清晰度及总 分上均差于自由跤运动员;散打与自由跤运动员意志品质各维度得分与总分均 较为接近,没有明显差异;优秀散打运动员比一般运动员的坚韧性与总分更好。
意志品质是跆拳道项目的专项心理素质之一。因此,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优 秀跆拳道运动员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特征。对女子跆拳道优秀运动员意志品质 的测评,可以有效评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以及在逆境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对于 指导女子跆拳道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研究工具与方法
(1)优秀运动员意志品质评价量表(殷小川,2001 )
该量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主动性5个分量表,共38个 条目。各分量表a在0. 53-0. 72之间,平均为0. 6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 x
2/df=2. 44,GFI = 0. 78,AGFI=0. 75,CFI = 0. 56,NNFI = 0. 53。说明该量表 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
(2)心理测试法
本研究对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测试采用集中测试,当场发放问卷,测试完毕 之后当场回收。
(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使用了描述 性统计分析和z检验等方法。
(3)研究结果
为了检验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特征,研究对收集的数据在描述性 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和常模的差异。
表
2-7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特征
|
人
数 |
自觉性 m sd |
果断性 m sd |
自制性
m sd |
坚韧性 m sd |
主动性 m sd |
总分 |
m |
sd |
跆拳道 |
32 |
25. 71 4. 08 |
28. 19 4.53 |
16.71 3.04 |
37.35 5. 55 |
13,06 2. 29 |
121.03 |
13.87 |
常模(男) |
|
27,83 4.76 |
30,82 4.71 |
18.93 3.39 |
40.99 5.04 |
13.84 2. 58 |
132.41 |
13.83 |
常模(女) |
|
27.65 4. 84 |
31, 09 4.28 |
19.58 3. 57 |
40.68 5.07 |
14. 08 2. 48 |
133.09 |
13.59 |
研究结果显示,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在意志品质总分和果断性、自制性、坚韧 性和主动性4个方面显著低于常模,在自觉性维度上与常模没有显著差异。
这一结果表明,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还需要加强,并引起教练 员的足够重视,因为对于跆拳道这样的同场对抗性项目,意志品质是运动员 克服困难,发挥技战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顽强意志 品质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处于不利因素和比分落后的局面时,才能保持积极的 心态,不轻易放弃,并且敢于在被动情况下灵活使用技战术•达到反败为胜的 目标。
表
2 8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与常模的比较
|
自觉性
/ P |
果断性 口制性 坚韧性
Z p Z p 7. p |
主动性
z P |
总分
z P |
跆拳道常模(女) |
-1.716 .096 |
-3. 290 ,002 -4.123 .000 -3. 064 , 004 |
-2.220 .034 |
—3. 883 . ()00 |
我国女子跆拳道优秀运动员的人格特征研究 (1)研究综述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 的统一体。个体的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4种特征。众多 文献表明,人格对运动成绩起着一定的作用。大多数学者也认为两者之间是存 在着相关性的。Ogilvi(1976)经过实际研究之后得出情绪稳定性、意志坚强性、 谨慎、自制力、自信心、低紧张性、信任和外倾性八种与运动成绩相关的人格特 征。周之华等(2000)采用艾森克问卷(EPQ)对某省摔跤运动员进行个性特征 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摔跤运动员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的人格相关,成绩优良的摔 跤运动员明显具有情绪稳定的特征。
在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和心理训练中神经系统特性及其气质类型占据着重 要的位置,然而,研究的现状与其地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运动水平与气质类型 的关系还没有得出清晰的结论。因此,进行优秀运动员气质类型研究对于运动 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关于跆拳道运动员气质类型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周维方(2010)通过 对优秀散打运动员的大脑机能能力和神经类型的研究发现•散打运动员神经类 型的分布与大脑机能能力及特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不同技术等级散打运动 员间的神经类型分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散打运动要求大脑皮质兴奋过程集 中程度高、分散程度小;抑制过程集中;灵活型、稳定型和安静型为散打运动较 适宜神经类型。曹柯杰(2009)的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第二部分我国女子跆拳道奥运冠军心智特征模型研究跆拳道比赛的开局是否顺利,是否能先得1分率先占据场上主动,对于跆 拳道比赛的制胜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开局得分和技战术 应用的顺利与否,将会对运动员继后比赛的战术心理、自信心、比赛气势和技战 术的发挥与应用产生系列的变化和影响。因此,跆拳道项目对运动员的神经类 型也有较高的专项要求。
目前的研究总体上认为运动员人格特征存在项目、运动水平、性别和场上 位置的显著差异,但这些差异是特殊的,而不是一般的。但是,对于优秀女子跆 拳道运动员人格特征进行测评,对于该项目的运动训练和心理调节、对于女子 跆拳道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和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研究工具与方法
大五人格量表
该量表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5个维度,共25个条 目。问卷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1分)到“非常同意”(5分)。 大五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由情绪稳定性、内外向、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5种人 格特质构成。情绪稳定性反映个体情感调节过程,反映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 向和情绪稳定程度;内外向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 得愉悦的能力;开放性指个体的认知风格,反映出个体新颖的、非传统的以及有 创造性的个性;随和性反映出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随和性高的人具有善 解人意、友好、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特点。尽责性指个体控制、管理和调节自 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
心理测试法
本研究对运动员人格的测试采用集中测试,当场发放问卷,测试完毕之后 当场回收。
(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测试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使用了描述 性统计分析和z检验等方法。
(3)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5 个维度上,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人格特征除了在开放性上与隔网对抗性项目运 动员没有显著差异之外,在其余维度上表现出了显著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的得 分。该研究结果显示了女子跆拳道运动员在人格特点上的独特性:情绪稳定性 偏低,易兴奋;对外界新异事物接受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高;能够与他人建立 良好人际关系,信任人;做事有条理和规划,细心,责任心强。
表
2 9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人格特征
神经质 外向性 开放性 随和性 尽责性
男子 女子 男子 女子 男子 女子 男子 女子 男子 女子
m sd m sd m 5dm sd m sd ni sd ni 5dmsc1m sd m sd
III SU III SU III bu III SU III 5U III bu Hl SU UI SU III Ml IU zu |
速度耐力性 |
6.83 |
3 |
49 |
8. 57 |
3 |
41 12.41 3. 12 12.96 3. 85 11.78 3. 13 10. 30 3.03 13. 67 2. 90 14. 19 2. 96 14. 40 2. 82 13. 66 |
2 |
50 |
表现难美性 |
7.44 |
2 |
77 |
8. 65 |
2 |
79 12.88 3.23 12.31 2.98 11.12 2,72 10.37 2.08 !3,35 2.93 12.98 2.52 13.61 2,80 13.04 |
2 |
34 |
同场对抗性 |
4.07 |
3 |
56 |
7. 75 |
3 |
48 13.40 2.32 13.13 3. 33 10.47 4.09 10.75 2.49 14.93 2.58 14.30 2,58 15.67 2.06 14.81 |
2 |
38 |
隔网对抗性 |
7.05 |
2 |
80 |
7.79 |
2 |
99 12. 49 3. 29 13.92 2. 60 11.35 2. 69 10. 79 2.72 12.49 2, 82 13. 92 1.53 14,57 1.59 14.51 |
1 |
93 |
格斗对抗性 |
7.49 |
3 |
54 |
8.24 |
3 |
53 12. 46 3.41 13.42 3.25 11. 14 2.92 10.55 3.06 13.68 2.73 14.46 2.83 14.33 2.25 14.61 |
2 |
73 |
跆拳道(女子) |
|
|
|
14. 14 3 |
18 17. 38 2. 93 11.41 2.44 17.50 2.85 18. 16 |
2 |
30 |
表
2 10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与其他项群运动员人格特征比较的
z检验
神经质 外向性 开放性 随和性 尽责性 组别
Z |
P |
Z |
P |
Z P |
z P |
z P |
速度耐力性 10.428 |
.000 |
9. 162 |
.000 |
3. 072 .004 |
7.064 . 000 |
11. 184 .000 |
表现难美性10. 281 |
.000 |
10. 491 |
.000 |
2. 912 .006 |
9. 475 . 000 |
12. 653 .000 |
跆拳道 |
|
同场对抗性11. 929 |
.()00 |
8. 815 |
.000 |
2. 046 . 049 |
6. 845 . 000 |
8. 461 .000 |
(女子) |
|
隔网对抗性13.211 |
,000 |
7.200 |
,000 |
1.954 .059 |
7.602 .000 |
9. 100 . 000 |
格斗对抗性12. 405 |
.000 |
8. 222 |
.000 |
2.502 .017 |
6. 526 .000 |
8.934 .000 |
研究综述
运动速度知觉是人脑对运动客体或本体运动持续时间快慢的反映,是对 客观事物运动时间特征的认识,是运动知觉的下属概念。体育运动是以运动 员自身动作和客体(运动器械或其他运动员)的运动为活动对象的,如果离开 了运动知觉就无法控制自身的动作和把握客体的运动,也就无法从事体育运 动,运动知觉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外 部骨骼肌肉的活动,而是在心理活动控制和调节下的意志行动。运动知觉及 其在脑中留下的运动表象是控制、调节各种技术动作学习和完成的最直接的 心理过程。
赵诚民(2007)以篮球运动员为测试时象,研究了运动速度知觉信息对提高 篮球长传球技术准确性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运动员运动速度知觉对于篮球传 球的准确性有非常显著的促进效应。金元甲等人(2002)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的速度知觉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的速度知觉存在差异,同 时还受到运动员场上位置的影响。
另外,对于跆拳道运动员来说,速度知觉与空间距离知觉之间具有密切联 系。Jac-woong等人(2010)研究发现跆拳道运动员与击打目标的距离对于回 旋踢这一技术的运用有显著影响。Shirley(2012)等人研究指出跆拳道运动员 的感觉整合对于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
浏览4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