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卤然传
肌肉损伤以拉伤与挫伤为主,是柔道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但有关肌肉拉伤与挫伤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得较少,尤其对柔道专项的此类损伤研究更少。与其相反,对运动中骨、关节软骨与韧带损伤的研究比较深入,所以侧重讨论肌肉拉伤与挫伤的诊断与治疗,并强调此类损伤的预防。
肌肉的解剖与生理:
肌肉生长的量与遗传因素、营养和运动有关。骨骼肌的生长以肌纤维的肥大为主, 而不是肌纤维数的增加。肌肉产生的力量与其横切面面积成正比,肌肉收缩的幅度与其肌纤维的长度成正比。
骨骼肌包括I型慢肌纤维和n型快肌纤维两种。
I型(慢)肌纤维:对运动神经的刺激反应较慢和对疲劳的抗力较好。有利于耐力性运动。
n型(快)肌纤维:较I型肌纤维能更快地产生肌张力高峰,但容易疲劳。有利于速度性运动。
人体肌肉都是混合肌纤维组织,一般根据其功能由相应类型的纤维组成。如高张力或姿态肌则有较多的I型慢肌纤维。相反,多项收缩肌则含有较多的u型快肌纤维。所以含n型肌纤维较多的肌肉发生肌肉拉伤的危险性较大。
(一)肌肉拉伤
1.发病机制
柔道运动中的肌肉拉伤是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张力、重力或对抗所引起的肌肉过度牵伸所致。这是一种作用于肌肉的间接损伤,在柔道运动员中很常见,有时称为肌肉劳损、撕裂或肌肉断裂。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肌肉主动收缩。由于训练水平不够或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力量性都比较差,肌肉猛烈地收缩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荷能力而致伤,如柔道运动中抱摔动作,能棘肌猛烈收缩而被拉伤。其二,肌肉被动拉长。由于训练水平不够、准备活动不充分、疲劳、肌肉的机能下降及协调能力下降,当肌肉收缩 时,对抗肌不能很好放松,结果被动拉长,因超过其伸展性而致伤。
2.症状与体征
肌肉拉伤一般可分成三度。
I度肌纤维损伤:仅有少数肌肉纤维挤压或撕裂,而其周围的盘膜完好无损,纤维的断裂只在显微镜下能见到。该肌肉在抗阻力试验时有疼痛与局部压痛,在开始24小时内可能出现轻度肿胀与皮下淤血。
II度肌肉部分撕裂:有较多数量的肌纤维断裂,筋膜可能也有撕裂,肌肉与肌腱连接处有部分断裂,运动员可能感到有“啪” 一下拉断的感觉,常可摸到肌肉与肌腱连接处略有缺失与下陷。
ID度肌肉完全断裂:肌纤维完全断裂,受伤时有剧痛,并摸到明显的缺失,拉伤的肌肉功能丧失。
3.处理
拉伤后最初的数小时,应按常规采用冰敷与弹力绷带压迫包扎以控制水肿与出血。在开始的1〜2天内,为了适应与保护局部应该有一定的制动,但长期制动不利于组织愈合,甚至易产生肌萎缩与力量减弱。
I度损伤:在伤后30分钟至1小时即应采用冰敷与加压包扎,口服非密体抗炎药物5〜7天,可适当用保护性包扎。第二天即可开始做控制活动度的主动牵伸,以后每天增加一定活动度操练,包括水池中行走、骑固定自行车,直至肌肉收缩时不再疼痛。运动员在恢复训练前,应进行肌肉强度训练测试。
B度损伤:至少需1小时的冰敷与加压包扎。对严重损伤可以口服皮质激素并递减剂量。开始即可在可耐受程度下进行活动与牵伸,在无痛情况下做温和的主动活动。同样,恢复运动前应先行强度训练测试。
HI度损伤:有的需将肌腱与骨或肌腱与肌腱行手术修复,如胸肌完全撕裂。同样,儿童少年的撕脱性骨折也应手术。有的肌肉拉伤后,若同组肌群功能代偿性肥大,补偿缺失的功能,则不需手术修补。
4.预防
肌肉拉伤的预防主要是进行科学的准备活动。实验证实肌肉的准备活动有利于拉伤的预防。建议柔道运动员应有15〜30分钟常规的准备活动,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在比赛或运动前应牵伸各大肌群。肌肉牵伸有很多种,最常做的是静态牵伸: 将肌肉处于拉长位,再缓慢地被动牵伸。
(二)肌肉挫伤
1.发病机制
肌肉挫伤是接触性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柔道项目的运动员发生率较高。肌肉挫伤会引起疼痛与暂时性功能丧失,需要较长时间康复治疗。柔道项目典型挫伤发生于下肢,最常见的是发生在股四头肌与胫前肌。损伤后的适度活动可以减少疤痕形成,并有利于较快地恢复肌张力。
2.症状与体征
依据对人股四头肌挫伤的观察,学者们强调挫伤必须按严重程度分级。挫伤分级要根据伤残的量与时间进行。
I度即轻度挫伤:局部压痛,膝关节活动度在90。以上,无步态改变。
II度即中度挫伤:压痛较重并肿胀,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运动员有跛行,不能深度屈曲膝关节。
DI度即重度挫伤:有严重肿胀与压痛,膝关节活动度小于45。,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运动员不能行走。
骨化性肌炎是严重挫伤的并发症。挫伤后肌肉内产生的血肿均可能出现骨化,尤以大腿肌为多见。这种骨化称骨化性肌炎或异位骨化。出现骨化性肌炎者的年龄以20岁为最多,在更年轻的运动员中也有发生。骨化性肌炎可在伤后2~4周用X线诊断,并可继续增大直至6个月。过了此时期则很少出现增大。
局部疼痛与僵硬是骨化性肌炎常见的罪状,有时可触及肿块。骨化性肌炎是严重肌肉挫伤的并发症,其康复时期较长。本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至于病史超过1年仍有疼痛或关节活动明显受阻者,才考虑手术切除。
3.预防与处理
临床与实验研究为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1)在痛阈范围内鼓励早期肌肉活动。
(2)由于急性肌肉挫伤会发生血肿与炎性反应,所以其治疗应针对控制出血进行。24小时内应用冰敷和抗炎药物。按摩是禁忌的并可能造成更多的挫伤。
(3)这类损伤后,局部的蛋白质合成加快,尤以进行早期活动为显著,有可能预期完全恢复。运动员在恢复运动前应达到关节活动度与肌力的完全康复。但严重挫伤可能 出现并发症,如骨化性肌炎。康复期自2天到6个月不等。
试图减少肌肉挫伤的危险可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防护设备的应用:当然,要使所有接触性项目运动员完全避免肌肉挫伤是不现实的,所以运动员必须有思想准备。应要求运动员尽量使用防护设备。
其二,提高自控能力:严格按规则要求进行训练和比赛。正确的监督与文明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往往被忽视。鲁莽的毫无控制的或暴力性运动是发生骨折或挫折的诱因,所以从运动员成长的开始,不论年龄大小均应加以引导与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运动的规则。
三、勒冷损伤
(一)韧带的解剖与生理
韧带附着在邻近骨端上,用以连结两骨,其深面与骨端间附有滑膜组织。韧带有不同形状,多数呈条索状或片状。韧带有较强的抗张能力,它保护关节在正常范围内活动,防止关节出现异常活动,如膝关节的内外侧副韧带能避免关节过度明显的内外翻。
(二)发病机制
韧带损伤是指韧带因受暴力引起过度牵伸所致不同程度的韧带纤维或其附着处的断裂。若外力所致的关节异常活动超越韧带承受的能力时就会发生韧带损伤,因为这种异常活动首先使韧带极度紧张,这种过程与韧带挫伤不同,如膝关节外侧受到冲撞或打击,可能引起外侧副韧带挫伤,而更常见的则是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受到张力作用而被拉断。韧带拉断时,其骨的附着处有一小片骨组织一起被撕裂下来,这称为韧带撕脱性骨折。至于韧带损伤的部位是否发生撕脱性骨折或仅仅在以前受过伤的部位再断裂,则取决于各条韧带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
柔道运动训练或比赛中一些因素常可造成韧带损伤。柔道运动中常见韧带损伤有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腰椎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及颈椎关节韧带损伤等。
(三)韧带损伤的原因
1.技术动作
柔道比赛中被摔地时身体不能掌握平衡,小腿突然外展外旋(大腿内收内旋),则使膝关节内AM副韧带扭伤。再如,绞术动作使肘关节处于外展90。位,结果可使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2.训练水平不够
身体素质差,关节的柔韧性和周围肌肉力量差,在柔道训练比赛中由于关节不稳定而致伤。最常见的是踝关节在跳屈过度内翻位所产生的外侧韧带扭伤。
3.客观因素
包括场地设备差、气象条件不良以及比赛组织不当、裁判不严等。
浏览4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