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象:观察把握对手敌我相当攻守时的基本步型、步法、步律和猛进、挺进、敞进、快进、缓进、慢进的基本格律以及退守时的习惯、常态、惯例,并针对性地选定攻击时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己攻击所针对的营位、标位、穴位、的位、点位。
分析:要明确对手的绝处、强处、精处、湛处、弱处、背处、病处、怕处,知道对手的程度、原因、修养、根底、出身,并根本对手攻守中的具体动态而对征下招。要观察把握对手攻击的具体行径、循道、路线、轨迹,迅速做出适宜、具体、得手的强稳应对。虽说敌我实力相当,不可过于谨小慎微,不必过于小题大做,不能过于如临强敌。但也必须把所学融会贯通,得以一一实践、施展、发挥。万不要死板教条,必须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长处、优势来克制对手的短处、缺陷、弱点。
对法:敌我相当下的攻击,绝不可过度小心、好勇斗狠、无章无法彰显自己的心理、见识、临阵缺陷。必须灵活躲闪,机智声张,规范进退。必须实施持久战术来慢慢地战胜对手,力求攻守中的势对势出、招攻技击、诡施计行。中国武家认为“相当而对,劲力为要,胆识为上,谋略为先,乃强弱可知,功力可尽,招法可成,技术可到,计策可行,精彩而绝。”所以说,对于敌我相当下的攻击,必须恪守顽战慢决、坚忍不拔、随行就市、不紧不慢、死缠烂打、勇敢顽强,直至取得攻守的最后胜利。
战策:敌我相当下的作战策略,必须采取沉稳应对、沉着应战、乘机而攻、伺机而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峙来峙取、招来招接的基本策略来进行攻击,万不可急于求成、仓促应对、速战速决。因为,敌我相当下的作战是一个持久性的作战过程,必须抓住作战良机进行决不留情地稳准狠攻击,并根据攻击情形、阵脚、招制的具体情况来辩证地开展攻击。
实践:敌我相当对抗时,先选匹配的格势即克制对手的势子,并选择扬我之长、避敌之长、护我之短、损敌之短的架势集中得力、得劲、得势的踢技照法、招法、制法来攻击对手。其实势子的确立,就意味着攻击招制的确立。当对手攻击时必须机动灵活、应招而行、随招而动、据招而变、应峙而出,出招而攻、使制而战,必须应用相应的档次、层次、境界来更加化为的进行克化性的攻击,力使对手在功尽、招穷、技匮、法乏时的认输,力求心服口服、甘拜下风、愿为知己的胜利。
调配:敌我相当下的调配即踢技的攻守加减,是自己立足于对敌人的对峙性、克制性、压迫性、招制性攻击。若对手进入自己给对手所设定的圈套时,即可迅捷开展随机性的一顿精湛绝招的猛烈踢击,而一举占足先手、先势、先值(比赛分值的领先)。
二、踢技技法的间化论对
踢技技法的间化论对是指踢技技法攻击中技法与技法、照法与照法、招法与招法之间根据临阵时具体情况所进行的瞬间利我转化、变化、顺化的一种攻守自然变迁现象。临阵攻守中的残烈攻击,真可谓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千奇百怪,事实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中的奥妙就是通过间设、间配、间化、间法、间协、间合来完成的。
在传统的踢技技法间化论对中,间设由间守、间距、间躲、间避、间峙等五设构成。间配由间肘、间膝、间手、间肩、间节等五配构成。间化由间进、间退、间旋、间出、间人等五化构成。间法由间上、间下、间前、间左、间右等五法构成。间协由间打、间摔、间拿、间搏、间撕等五协构成。间合由间识、间意、间心、间动、间运等五合构成。 中国武家的踢技技法间的化为,就是通过间设、间配、间化、间法、间协、间合等六经辩证,开展对运动动作转化、变化、顺化讨论的。
三、踢技技法的对抗检验
踢技技法的对抗检验,是指中国武家对踢技技法完成攻击后作用于对手力度、劲度、强度的检查、实验、试验。在临阵残酷的敌我攻守中,踢技如果没有足够功夫的支持,是万万不可、绝对不行、不能随心起用的。所以在现实检验中,对踢技技法对抗幅度、力度、劲度、强度的检验,尤显得重要。
一般来讲,踢技技法的对抗检验由踢击空间检验、踢击巧格检验、踢击顺逆检验、踢击活动检验构成。其中,踢击空间检验是指对踢技技法、照法、招法规范演练时的幅度、力度、劲度、强度检验;踢击巧格检验是指在踢技技法、照法、招法规范踢击中相互接触物体之精巧幅度、力度、劲度、强度的检验;踢击顺逆检验是指对踢技技法、照法、招法等规范踢击幅度、力度、劲度、强度的顺逆检验;踢击活动检验是指对踢技技法、照法、招法规范踢击活动幅度、力度、劲度、强度的检验。
第七节踢技攻守
踢技攻守是武术徒手攻守技术中最为吃劲、最为彪悍、最为高层的攻守。其化为功夫是踢技攻守的保护神,临阵客观辨证是踢技攻守的硬道理,手为门腿为攻是踢技攻守的实质,进退连环是踢技攻守的前提,它们共同构成了武术踢技攻守运动的核心主体,是中国古人以踢技为主体开展进攻、攻守、运动过程中总结、创造、积累所形成的徒手打斗章法,由峙对、招法、技巧、运化等四部分构成。
一、踢技峙对
踢技峙对即踢技攻守中的相对而峙对局,是构成武术踢技攻守运动的大前提,是中国古人开展武术踢技攻守运动时所必需的相鼎而立、相峙而打、相对而格,是所有功法、技法、照法、招法、制法、套法的起始、底线、终结,由常规峙对、鼎立峙对、峙打峙对、对格峙对等四种基本类型构成。一般来讲,如果没有踢技峙对的攻守,是根本无法谈及正常踢技攻守的。
(一)常规峙对
常规即武家沿袭下来的且经常实行的规矩,是武家攻守的通常做法。常规峙对是指武家在攻守前、中、后所始终使用的相鼎而立、相峙而打、相对而格的临阵攻守对垒势子支撑下的对抗,是所有门派极具代表性势子的集中展现。如长拳的抱拳势,太极拳的抱球势,意拳的三体势,北路拳的提马势等。
常规势子是中国武家所有功法、技术、招照、制套的母体、根本、藏室、出处、收处、化处、动作之源归、运动之首足、暴缩之起收,有架、式、样之分,有起、放、出之别,有收、合、归之异。其中,架、式、样是势子攻守运动动作中的定势,起、放、出是势子攻守运动动作中的形成过程,收、合、归是势子攻守运动动作中的还原过程。比如,抱拳式、抱球式、三体式、提马式是不包含动作形成过程的,只是特定攻守中相对固定不变的姿势。如果说是抱拳势、抱球势、三体势、提马势,其包含着攻守运动动作的形成过程。
(二)鼎立峙对
鼎立,即敌我相对,就像两个鼎一样相对屹立、稳定、威武地的相鼎而立,是攻守双方实力相当的基本对峙。鼎立峙对是指攻守双方在实力相当情况下根据敌我体重、高低、个性以及攻守的运动特征,在攻守前、中、后所始终使用的运动对峙势子支撑下的对抗,是本门、本派、本家根据不同攻守对象所打造出来的势子,是势均力敌相对鼎立的均衡对抗。如张氏太极拳中的提手上势、兽头势、伏虎势,北路拳的提马势、双击势、降龙势等。
鼎立峙对是一种相对稳定、互不想让、视死如归的攻守对垒,是坚决应对、扼杀、粉碎对手攻击的对峙。无论对手多么无理、凶狠、暴力、残酷、恶毒,都会在风口浪尖中果断彪悍稳健处理,是稳如泰山、雷打不动、斩钉截铁的相鼎而立。一般这种攻击都是誓死性、命令性、无奈性的,有着惊人的气度、无比的力量、超人的气魄。
(三)峙打峙对
峙打,即敌我相对时,就像两个山头一样相峙而立的搏打厮杀,是攻守双方在打斗中所形成的当然不让对峙。峙打峙对是指攻守双方在当然不让的你来我往打斗中根据敌我体重、高低、个性以及攻守的运动特征在攻守前、中、后所始终使用的攻守运动势子支撑下的对抗,是在本门、本派、本家攻守习惯架势基础上所打造出来的随即应对势子。如北路拳的硬化势子、勇化势子、拼化势子等。
中国武术攻守中的峙打峙对是一种当仁不让,基于相对转换、移动、变化的攻守对抗,是不退不让的趁势而出、随势而化、应势而变、随机而格。无论对手多么狡猾、善变、诡秘,都必须在错综复杂的攻击瞬间果断迅捷地克制对手,是硬对硬、勇对勇、拼对拼的随机攻击。
(四)对格峙对
对格即有规矩、有要求、有限制的敌我相对而格,是有条件、有组织、有裁判的攻守对抗。对格峙对,是指攻守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根据敌我体重、高低、个性以及攻守的运动特征在攻守前、中、后所始终使用的运动对峙势子支撑下的对抗,是本门、本派、本家根据错综复杂攻守特征所打造出来的具有连环性质的规范架势应对。如形意拳的进退连环,北路拳的走势子、走拳头、走掌法等。
中国武术中的对格峙对是一种相对转换、移动、变化的机动灵活对垒,是规矩而出、要求而化、限制而应的攻击对抗,是有章、有法、有招的对打。无论对手多么狡猾、善变、诡秘,都必须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神出鬼没的规则攻守中果断、迅捷、准确地应对对手。
浏览3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