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叙单刀一路
北望南用起(并足左带刀势)右转身(出刀势压刀势)丢刀接刀 (按虎势)进左步(入洞势单撩刀势)单回刀(腰砍势)悬左足(左独立 势)搅一刀斜砍悬右足(右独立势)进右步(迎推刺刀势)一刺挽一刀 退右步(低看刀势)退左步迎转身(背砍势)偷左步搅一刀砍一刀(迎 推刺刀势)二刺漫头五花左转身(左单摆)漫头五花右转身(右单摆) 搅一刀砍一刀(迎推刺刀势)三刺东洋收回(上弓势)花拿一刀进左 步(低插势)搅一刀进右步砍一刀挽五花(单提刀势)左手摺外枪进 右步(单刺刀势)进左步挽五花(担肩势)左手拨里枪,进右步砍一刀 偷左步(斜刺势)北望南用终,五花迎转南望北用起(拗步势)偷右步 挽一刀(低看势)进右步(上弓势)桦一刀跳剪步砍一刀名曰奔剪一 跳南望北用终,北望南用起迎转(上弓势)花拿一刀偷左步(回砍势 斜削势)搅一刀(右跳砍一刀)桦一刀(左跳砍一刀)浪里三跳推起 (朝天刀势)悬左足搅一刀斜砍一刀(外看势)进左步(左定膝势左提 撩势)架起一刀翻身进右步(刺一刀)北望南用终,南望北用起五花 迎转砍一刀(外看势)迎推刺一刀剪步(背砍势)南望北用终,搅一刀 砍一刀五花迎转砍一刀北望南用起(外看势)进左步(左提撩势)进 右步(右提撩势)扯回复砍一刀名曰提留南望北用终。(迎转收刀势 入鞘势)北望南用大终。
续刀势图(插图略)
带刀势:二足并立,惟右膝稍弯,左膝直站,名为雌雄脚,左手按 刀鞘,右手持刀靶,以左肩向前,颠步进左脚于右,再左转身进右步 出刀。
出刀势:右手阳掌持靶出刀于右,斜横刀尖在左,示胸腹大空向 敌,彼枪劄入,略偷左脚移于右,用刀靶牙下枪,随加左手共持刀靶, 则刀尖斜横右边,以右肩向敌,彼枪又劄入,即起拿砍一刀,如成外看 势,彼枪又劄入,斜进右脚用刀背勾开枪,即进左脚砍杀,又一着,如 前出刀之势,彼枪劄入,亦如前移步将刀靶牙下枪,大偷左脚右转身, 进右步背砍一刀。
压刀势:将右手阴持刀蹲身压下低势,左手直伸于后,刀尖斜向 上,以便丢刀再起。
丢刀接刀势:压刀将刀口向下,丢起刀待刀落下,右手阳仰接刀, 但刀丢起落下,毋使刀转动,则接刀持靶刀口向前,则便运用,如刀丢 起落下,转动不定及接,刀口不能向前,或左或右,则刀难于运用矣。
按虎刀势:接刀在右手,即成此势,再好进步,听变埋头入洞二 势,以便砍杀。
背砍刀势:如先立外看势,彼枪以右劄入,我将刀往右推开枪,进 左脚偷右步,左转身横靠一刀。
低插刀势:先立低看势,彼枪劄左脚,用低插一提,彼枪起劄面, 将刀背勾开枪,进右脚砍杀。
单提刀势:右手持刀将左身并手侧偏于右边,特露出左手外腹 肋,诱彼枪劄入,斜进左步于右,将左手挽开枪,随进右步单刀平直 刺去。
单刺刀势:单刀刺去二刀,收回挽五花,曲左手肘垫起刀背往头 上过,担于右肩上。
担肩刀势:将刀横放右肩前,手偏垂于左,特露出左手里腹肋,诱 彼枪劄入,用左肘往右横垫开枪,左右二脚斜跳而入,随加左手共持 刀靶砍杀。(单提、担肩二势乃倭奴谪诱之法,但人见此大空,即欺 之,多是用枪着实劄去,常堕计中矣,故云欺敌者亡。)
斜削刀势:如抱刀怀中,以右肩向敌,彼劄右脚,用刀斜削开枪, 则刀偏于右旁,彼起枪劄面,偷左步将刀绕开枪顺砍一刀。
收刀势:用完刀法,将刀往头上左绕一刀,曲弯右手,以刀背搁在 肘上,再用手反拿刀。
峨眉枪法
昔蚩尤悖叛,而涿鹿兴师,攻击之用始备。自此而代有征伐,如 干将、莫邪、风胡、薛烛、蒲元之侍厝极奇尽巧,神铸鬼熔,兵家器用, 未易更仆数也。乃谈艺者,必以枪为首,称其为诸器之门户也!
若沙家竿子、马家六合,进退奇伏,跳荡盘旋,亦有能事。但开张 漫衍,非夷原旷隰,未易设施。若遇险阻,即窘束矣!而短枪则地之 大小险夷,无往不利,洵绝技也!承平日久,武备日弛,世鲜其传。
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 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并驾。
属余客游蜀中,造席晤言,师每首肯,问及武事,则笑而不答。余 揣其意在求人也,因与荆江行者月空,礼师请教,师命余二人樵采山 中。经历二载,师笑曰:“二人良苦,庶可进乎?我有枪法十八扎、十 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汝砍采久而得心应手,不知身法、臂法 已寓于是。”遂教余二人动静进止之机、疾弛攻守之妙。
久之,余南还,又访沙家枪、马家带棍枪,则意味疏浅,较之余师 之法,相去远矣!余叙其法,不忘所自,命之曰“峨眉枪法”。苟非其人,千金勿示, 其珍之哉!
治心篇
用技易,治心难。手足运用,莫不由心。心火不炽,四大自静。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起于左而目不瞬,能治心者也!故曰:他 行任他行,他搭由他搭。
治身篇
持龙之道,身心为本。身法不正,则心无主而手足失措。持龙不 固,进退无节,机局荒唐矣!故曰:心动神离壳,神疲气必虚。
沧尘子曰:“练习之功,积如丘山,则心身不治而自治。不然,起 心治心,只益其乱而已。”此真如言外之意,读者不可不神会也。
宜静篇
持龙贵静,静岂易言?必身心皆治,而后能静。故持龙如止水、 如峙岳,淆之不浊、触之不摇,机深节短,使人莫测。龙静不可太凝, 凝则势久,势久则心怠,思沉而龙惫矣!故曰:金龙不贵渔龙贵,野鹤 无粮天地宽。
宜动篇
动者为行龙,阳也,其性刚,其德暴。持龙者,当知其暴,制其刚 (流、和二法是也)。如行云流水,电射风飘,恍惚变幻,乍潜乍现,或 有或无,与神消息通之,莫得其端,视之不见其迹,乃行龙法也。然动 也不可太过,太过则劳能,胜人者鲜矣!故曰:呼吸如经,其精愈固, 来「可有节,其妙无穷。法(即《孙子兵法》)曰:始如处女,动若脱兔。
攻守篇
攻者捣其虚,守者备我瑕也。
攻则一十八扎,随机而运,可虚可实,遇众龙则鸳鸯更妙;守则十 二倒手,可劈可盖,遇众龙则缠扑(即石之缠拦、缠拿)为佳。
不攻之攻,降枪倒手是也;不守之守,鸳鸯扎法是也。
攻为阳,守为阴。降枪倒手,阴中之阳。鸳鸯扎法,阳中之阴。 阳中之阳,连扎带打,攻守均堪。阴中之阴,和枪倒手,龙不两着,息 力养神,无如此善。回龙扎法,手中最利,谓之截龙。带扎带打,攻击 莫当,是曰狠手。攻守之法,该括于斯。故曰:有开无扎,岂能伤人? 有扎无开,焉能守己?法曰:善攻者,攻人之所不守;善守者,守人之 所不攻。
审势篇
两龙相当,先审其强弱虚实。施之以强,以观其弱;施之以弱,以观其强;施之以速,以观其迟; 施之以迟,以观其速;施之以守,以观其攻;施之以攻,以观其守。法曰:审敌之虚实而趋其危。
形势篇
龙未形时,先须得也。
我取高而与彼以下,我取夷而与彼以险,我取晦而与彼以明,我 取阴而与彼以阳,我取长而与彼以短,我取劲而与彼以柔。
取高则彼不能侵突,我得乘势而临之;取平则彼不能驰骋,我得 挪移而进之;取晦则彼不见我形,因而扰之;取阴则彼为日所眩,因而 欺之;取长、取劲,则彼不能攻,我因而困之。先发制人,莫若虚扎、带打二法,与卷枪、击枪二倒手互出,人无 所措手足矣!
戒谨篇
泞地还宜避,侵晨莫向东。
灯前不举手,月下勿持龙。
最恶时多酒,偏嫌腹已空。
好胜休交垢,当取莫教松。
旨哉言乎,是谓八戒,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道, 贵乎择人。
倒手篇
有劈枪倒手,有缠枪倒手,有流枪倒手,有和枪倒手,有击枪倒 手,有盖枪倒手,有提枪倒手,有扑枪倒手,有勾枪倒手,有封枪倒手, 有挑枪倒手,有卷枪倒手。
劈贵坐膝,枪头起不过五寸,直劈而下,后手一出,以击其手。缠者,先虚搭,彼转下,我从上转右而下;彼又从左转上,我又从 下转左而拿之也。
流者,龙来或左或右,我身稍退,随其左右而劈之,待龙老直捣其 主人。和者,挤、挨、扯、托也。(即后所谓先轻开也。)
浏览4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