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用作练力、试力的工具,从出土文物和文献看, 主要有“翘关”、“扛鼎”等。汉末左思在称颂南方都市的繁华时,便提到了 “翘 关”的举重方法外所谓“翘关”,即高举城门关,也就是高 举起门杠。城门杠巨大而沉重,要求握其一端举起,实在不易。张衡在《西京赋》中也提到了“乌获扛鼎,都庐寻幢”。 他描写的是“百戏”表演的盛大场面,突出说鼎,可见扛鼎 是其中吸引人的节目之一。在其它典籍中则有:“籍长八 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⑥;“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 扛鼎”⑦等。汉代文献提到扛鼎的地方很多,足见扛鼎是 当时一种普遍的练力与试力方法。由汉代画像,可以一览 扛鼎的生动形象与具体方法。当时扛鼎有两种方式:一种 是单手执鼎之一足,手臂平伸将其举起。这种方式所用鼎较小。河南南阳出土汉画像石《百戏图》中举鼎者,采用的 就是这种方式。另一种是双手执鼎之双耳,将鼎翻转举 起,三足朝天。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即有这种形象。汉代还有其它一些练力试力方法。徐州汉画像中有 一幅表现“巨力”主题的图画,画面有三位大力士正在表 演。左边一个满面胡须,二目圆睁,正拔起一棵碗口粗细 的杨柳;中间一个手握一头巨鹿之尾,扛鹿在肩,鹿头向 地,四腿蹬空;右边一人则双手举鼎过头,胳膊肌肉隆突。 图29。魏文帝时,曾铸有二口重万钧的巨钟,有个名叫王 章的大力士竟能肩负奔走,巨力如此赫赫。秦代有角抵活动,主要用于娱乐。角抵不仅在民间开 展,而且进入了宫廷。它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角力。“春 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 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①。《史记•李斯列传》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毅抵、 俳优之观。”裴咽集解引应劭语云:“战国之时,稍增讲武 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日角抵。角者,角材 者;抵者相抵触也”「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 角技艺”②。“相抵触”、“角力”、“角技艺'’等语,都说明角 抵是一种徒手竞技,主要以摔法和体力来进行较量。秦代角抵,只限于摔法,以较力为主,更多地用于娱 乐与表演。因此在禁武的秦朝'它不仅未被禁止,反而广 话流传开来,正因为角抵主要用于娱乐与表演,所以进入宫廷,就 成了供统治者逸乐的手段。“二世在甘泉宫每作乐毅抵、 俳优之戏,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③。二世喜爱 角抵,竟连政事也荒废了。所以《汉书♦刑法志》言及此事 又云:“先王之札,没于淫乐之中矣汉初,刘邦尚黄老之学,要与民休息,提倡简朴,曾一 度禁止角抵之戏。到了汉武帝刘彻时,由于他的喜好和倡导,角抵又开始盛行。《汉武故事》说:“秦并天下,兼而增 广之。汉兴虽罢,然犹不能绝。至上复采用之,并四夷之 乐,杂以童幼,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触也。”《资 治通鉴》记载了武帝恢复角抵的确切时间,即“武帝元封 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又载:“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这 是两次规模盛大的活动。汉武帝时,民富兵强,国力臻于极盛,统治者也因之 感到骄傲,并常极尽奢华夸示于外宾。《汉书•西域传》载 孝武之世“开玉门,通西域”,“设酒池肉林,以饷四夷之 客,作巴渝都卢、海中硕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 之”。《汉书•张骞传》则载:“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 从外国客”二大角氐(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 赐”「而角氐(抵)戏岁增变,其益兴自此始“岁增变”, 说明角抵在汉武时花样不断翻新。“其益兴”,则说明角抵 戏不断兴盛、广泛。《后汉书•夫余国传》记载,东汉顺帝 时,亦以角抵招待外国宾客使者。汉代皇帝还以角抵戏慰 劳下属,“飨遣故卫士仪……传御史持节慰劳,以诏恩向 所疾苦,受其章奏所欲言。毕飨,赐作乐,观以角抵。乐阕 罢遣,劝以农桑峥。汉武帝大臣中亦有角抵能手。“何罗袖白刃从东箱 上,见日弹,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日禅得抱 何罗,因传日:'莽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 恐并中日禅,止勿格。日弹捽胡投何罗殿下”⑥。晋灼注 云:“胡,颈也,捽其颈而投殿下也。”孟康注云:“胡音互, 捽胡,若今相僻卧轮之类也。”孟康是三国时人,他提到的 “相僻”应该就是相扑。角抵就是相扑,也就是摔跤,所以 后来的《事原》便称:“秦二世去甘泉宫作乐,角抵、俳优之 戏。其后汉武帝好此戏,即今之相扑也。”《汉书•元帝纪》载,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元帝 曾因自然灾害的原因,下令“罢角抵”,以节省开支。但这 种禁绝显然只是暂时的。东汉时,包括杂技、武术、舞蹈、 幻术、角抵等文体技艺活动的“百戏”,又有了大的发展。 由于角抵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百戏”又被当 时人称为“角抵戏”。张衡《西京赋》在描绘百戏时还写道: “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称角抵为妙戏,可见其喜爱。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块秦汉墓出土的透雕铜 牌,上刻有表现角抵画面的纹饰。画中两人赤脚而立,或 抱腰,或扳腿,相抱互摔,形态逼真。这块铜牌,是我国目 前所见最早的先秦时期角抵活动的记录。山东临 沂银雀山汉墓曾出土一幅帛画,画中亦绘有角抵图形。图 中有三人,两人是壮健的摔跤手,双肩宽阔,肌肉隆起,挽 袖交臂,虎视眈眈,准备一决雌雄。一人拱手而立,似为裁 判或教练。这幅用以殉葬的帛画,包括天上,人间、 地下三部分,而角抵戏的场面竟占有画面的五分之左 右。有人认为:这显然反映了死者对角抵的爱好,所以埋 葬时后人还为其安排了 “角抵演出”,供他在“地下观赏”。 考古发掘,也证明了秦汉时角抵活动的盛行。三国时期角抵又翻出了新花样,出现了女子摔角,并 正式用“相扑”之名。虞溥《江表传》云:“(吴末帝孙皓)使 尚方以金作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人著以相扑,早成夕 败,辄命更作。”汉代史籍中亦有不少关于手搏的记载。《汉书•灌夫 传》载:汉武帝时淮阳太守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 不得,夫醉,搏甫”。左思《吴都赋》也提到吴国人爱“汴、 射、壶、搏”。值得注意的是,这时角抵(摔跤)已和手搏(拳 术)相分离。《汉书•哀帝纪》载「孝哀雅性不好声色,时 览卞射武戏。”苏林注日:“手搏为卞,角力为戏。”苏林是 汉末魏初人。他说汉代手搏与角抵已非一种活动,是可信 的。《汉书•甘延寿传》又载:“延寿试齐为期门。”孟康注 云:“弁,手搏也试武士用手搏,以手搏固实用之术也。” 弁即卞,亦即手搏,拳术当然比摔跤更适用于实战,所以 选武士也试手搏。汉代、三国善手搏者,更孽亦有记述。曹丕《典论•论 文自序》说邓展“善有手臂",文称其“能空手入白力”。《三 国志•魏书•吕布传》则载有:“(董卓)拔手戟掷布,布拳 捷避之。”平时于拳搏训练有素,方能如此敏捷,秦代出土文物、汉代壁画、汉画像砖中也有关于秦汉 手搏活动的反藻。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中出土 了一件木黄,上有描绘手搏的彩色漆画。画面上三人均上 身赤裸,下著短裤,腰间系带,足穿翘头鞋。靠右的两人, 正在进行比赛*气氛热烈而紧张。左边一人平伸双手,似 为比赛裁判。周输月形的弧线,似为帷幕,而画面上部, 又有帷幕结带,似为表示这种比赛或表演在帷幕中进行。 图中左边一人进击落空或被挡开后,右边一个正进步直 拳攻击其颈部。四川新都出土的汉画像砖“手搏 图”,也形象地表现了二人拉开架势,聚精会神地对峙姿态。河南密县打虎亭二号东汉墓中室北壁券顶东侧,绘有 两个赤身短裤的大胡子壮汉,脚穿翘头鞋,手臂舒展,似 一次交手之后刚脱离接触。

浏览5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