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军事作战一样,技击搏斗关注的重点在于“攻守之宜”(也称“攻守合 度”),即攻守关系及其适当运用。操作上强调攻守的时机、敌我态势、作用 力点等各方面的配合,追求我顺人背的得机得势。战争和搏斗的基本形式无非 进攻与防守。这攻与守既相互区别、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从而 构成统一的整体。古代兵武之家,正是从这一辩证关系上去把握“攻守之宜” 的。《孙子兵法》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 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这里阐明了攻与守的作用、条件、特点和目的,给历代兵武之家研究攻守问题 奠定了理论基础。《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则云:“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 归乎胜而已矣。”这里辩证地阐明了攻与守的内在联系,强调战机的作用,并 用“得失成败”把攻守的结果区分开来,又用“同归乎胜”把攻守的功能统一 起来。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何博士备论•秦论》曰:“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 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 告诫兵武之家必须从战略全局上去作出或攻或守的决策。后来武林高手的各种 招式劲路,实际上均以此为依据。


  • .关于进退


进退是标示攻守过程中敌我双方空间位置关系的一对范畴,用以描写攻守主体机动方向的基本形式。在中国文字中,“进”者登也、升也、趋也,凡就 所居之位置向前、向上、趋近者皆曰"进”。《礼•表记》“君子三揖而进”,《诗•大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亦此之谓也。在武术技击中,“进” 是指己向敌趋近的过程,目的在于缩短跟敌手的距离,技术方式为各种上步、近 身、趋前、出手动作;“退”是指己背敌趋远的过程,目的在于扩大跟敌手的 距离,技术方式为各种撤步、让身、缩后、收手动作。其运动轨迹则是各种长 短曲直的线段。

所谓攻守进退,都是在敌我双方活力对抗“博弈运动”互相反馈的“链条” 中发生的。在这里,攻守属于己方主体行为状态,进退则属于实施攻守过程中双 方位置关系的往来趋向变化。攻守的核心是“打”,进退的核心是“走”;“走” 的目的是“打”,而“打”又要通过“走”去实现。基于人体手足功能的分化,攻 守的“打”多偏重于上肢活动,而进退的“走”则多偏重于下肢活动(但这并不 是绝对的,例如事实上人们也常用手去引化,用腿去蹬踢)。而在双方关系的抽 象层次来看,攻守进退又综合地表现为敌对双方的主客奇正。这攻守进退或主客 奇正,密切联系、交叉组合、互相转化,并通过奇正生克和攻防相依,使双方的 战斗力量由此在对抗中得到相应的发挥和表现,从而达到技击本身的目的。

  • .中国武术攻守进退特点


中国武术是一种“防身保命”的肢体操作技术,实施时特别强调“攻守合度、进 退得宜、随机就势、舍己从人”;有道是“不按常规不入套、各施各法显其能、引 进落空乘隙进、避开正中取斜中、上下相随正当位、因应就便巧得宜”即此之谓 也。在这里,攻守合度的“度”,一是看行动目的取向、二是看双方力量对比,此 外还依托于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进退得宜的“宜”,一是看过程展开状况、二 是看时机态势节点、整体上均依托于双方关系。随机就势之目的,就是要求在运 动中达到得机得势。舍己从人的关键,则要看自身状态的调控和对方状况的利用; 操作运行中注意攻其要害、进其空隙、守住中线、退让其锋、用其变换、控其重心。

武术跟作战一样,攻守讲究“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出击他必须经 过的地方,攻击他必须防护的地方,也就是预先判断对手的动向和弱点,不断 地牵制他。这里的关键在于“虚实变换”的顺畅,《孙子》云“进而不可御者,冲 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 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 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 即此之谓也。虚实的要妙,首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亦 I | 即“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无论是进攻、防守还是行军、布局,战略上都要避实击虚,我进攻敌手,敌 手无力抵抗,就是因为打击到了敌手的薄弱环节,被攻击的地方本身有着无法 克服的弱点,或者思想松懈,防护不足,这就像是打中了蛇的七寸,令其无还 手之力。进攻一定能够得手,遇到的抵抗力小,付出的代价小,是因为“攻其 所不守”:第一,我进攻的地方敌手防守薄弱;第二,我多方迷惑敌手,使敌 手不知道我方的真正进攻方向,处处备,则处处寡;第三,我手脚同时进攻,敌 手往往手忙脚乱,我立即根据双方态势情况确定主攻方向。同样道理,防守的 时候,也要隐藏自身防守的重点方向,使敌手觉得我处处严密,无懈可击,同 时准确判断敌手的主攻方向,以免分散了自己的兵力。孙子主张“不战而屈人 之兵”,按照这样的意图,最好的防守是慑止敌手,使敌人知难而退,不敢进 攻。还有我如要撤退,则能够随心所欲,让敌手无法追击,因为我的部署和行 动每每与敌手猜想的相左。我打算撤退,却进攻得更加猛烈,使敌手料想不到 我要撤退;敌手以为我这个方向撤退,我却从那个方向撤退;敌手以为我撤退 得匆忙、混乱,没有埋伏,我却有后手可以对敌手进行伏击。运用各种方法扰乱、迷 惑敌手,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从容遂行自己的行动。由此进退方面是跟 攻守相应的。《孙子》云“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 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 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传统武术“重势不重招”,无论攻守进退都要避开敌手的攻势和进入敌手的死 角,亦即“我顺人背”。我的进退路线正确,那是因为“行于无人之地”:第一,进 退的方向、路线出乎敌手的意料,由此疏于防范;第二,敌手可能预知我方行 军路线,但苦于实力弱小,无法分心防守,或受我攻势牵制;第三,我的攻势 与敌手正面对峙,然后用后手奇袭敌方要害。

所谓“行军于无人之地,攻必取,守必固”,关键是掌握虚实的妙用,而 虚实的精髓又在于:一是要奇正并用,正兵用来“批亢”,奇兵用来“捣虚”; 二是要示形动敌,迷惑敌人,欺骗敌人,扰乱敌人,调动敌人,三十六计中有“声 东击西”,正是对虚实的运用;三是保密,决策意图,用兵重点,行军路线,都 要严格保密,一旦泄露,将功 亏一笑,甚至反遭其祸。《孙子》说过:“善守者,藏于九 ]]? 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这里又指出,善于进 攻和防守的,“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对攻守、虚实的运用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 主宰敌人的命运了。我们现在试用太极拳技击技术为例,借以说明传统武术“尚 智用巧”的攻守进退特点:

首先,太极拳是用以防身、护体、制人、取胜的自卫型拳术。

基于自卫的性质,太极拳十分强调“勿先出手”和“勿先动步”,反对“先 下手为强”的主动出击,处处摆出一副“为客不为主”和“不敢为天下先”的 被动应敌样子;与此相联系的,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以静御动、以 逸待劳”的自守、礼让、沉静和应变、机动、灵活。太极拳那“心平气和”、“松 静为本”的技术要领,也是跟这基本性质相适应的。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冷静 地判断敌情,而且还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和发挥自身各种潜力。

太极拳的这种自卫型战略,跟它“不能选择敌人”的前提设定,以及“留 有余地”的处世原则,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智力、体力和技术,在事 实上都是不能平等的。在生死搏斗(而不是竞技运动)过程中,任何人都无法 保证真正的“公平竞争”状态,更无法保证自己各方面一定优长于敌手。但现 在问题在于“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平衡有不平衡的“比较优势”,不平 衡恰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浏览1,1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