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武技目的任务实现的基本原则

武术技法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其他功技艺一样,都拥有九大基本原则,即一情、二理、三法、四赖、五混、六泼、七动、八武、九绝,俗称武技目的任务实现的九大深浅把持。中国武家认为,“但凡运武,必分敌我,知命令,识火候,明分寸,掌尺度,握深浅,乃缺一不可。”还讲,“深浅者,一讲情,二讲理,三讲法,四耍赖,五耍混,六耍泼,七动手,八动武,九动绝,万不可轻举妄动,万不可墨守成规,万不可大乱章法。”也就是说,中国武家在执行命令时必须按令行事,但在一般的目的和任务面前,必须要有明确的深浅度量,即从讲三情(亲情、爱情、恩情)开始,然后再讲道理,讲法律,尔后再耍赖,耍混,耍泼,最后才动手打,动武斗,动绝杀。

在现实的攻守斗争中,必须遵守一般攻守的用技程序,即一拿、二摔、三打、四踢、五搏、六撕。一般在用技之前,必须首先考虑好用技的得失,其次要考虑好携带人质撤离的方法和路线,其三必须考虑好对手在攻守区域的所有布控,方可在万般无奈情况下迅捷采取既定的攻守行动。

第九节武技的特点

中国武术技法是以人的四肢为运化,以人的中轴为中心,以人的智慧、谋略、计策为前提,以人的身心为依托,以人的劲、力、能为动力,以徒手功夫、徒手手段、徒手技巧、徒手方法为素材,以徒手攻守的照、招、制、套为纽带,以攻守九卫为武器,以对手的穴位、营的、局部为目标所开展的人与人的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这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最根本的攻守对抗、娱乐模仿、康复保健、运动锻炼、益寿延年,是人类集运动、理论、建设为一体的文化、技术、知识积累。其以攻守、对抗、作战为核心,以基础理论、攻守理论、经穴理论为基础,以身体建设、道德建设、能力建设为目的,是人类极为难得的宝贵财富,是炎黄子孙发展的根本,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平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其他任何体育运动项目所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从而区别于其他任何的运动项目。

一、武术技法的基础特性

武术技法最初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作,与古代人类的生命活动、生存斗争、生活攻守和炎黄子孙的生产劳动、资料争夺、军事冲突是紧密相连的。其攻击、守卫、防护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武术技法的实质来讲,其目的就在于有准备、有训练、有目的、有计划、有考量的进攻、退守、预防、逃跑、躲闪、回避以及游击、迂回、穿插性的克敌制胜。从武术技法的战略层面来讲,它常常以最有效的连续攻击,迫使对方散失反抗能力;常常以数倍于敌的有生力量攻击对手,迫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而败北,常常以最精湛的招法攻击,使对手的肢节、躯干、要穴受击而散失作战能力。这些科学有效的连续攻击,至今仍是人与人徒手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取胜获胜的基本保障。

二、武术技法的辩证特点

武术技法的辩证特点与其发展的历史渊源是密不可分的。辩证是炎黄子孙立于不败的最高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法宝,是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关键。

中国武技、武术、武学中的辨证是丰富多彩,是中国武哲的精髓,是中国武术攻守理论所涵盖重要内容之一。其最为精到的有八,即刚柔辩证、虚实辩证、动静辩证、疾徐辩证、攻守辩证、进退辩证、表里辩证、内外辩证。

就内外辩证而言,其内主要是指武术技法运动的内功支撑,由脏、腑、府(奇恒之腑)和心思(上丹田)、心志(中丹田)、心力(下丹田)活动以及精、气、神、血、液、汗、水等的内在运行。其外是指筋、骨、皮和觉、感、知以及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轻、重等的外在活动。中国武术功夫修炼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心卫相应就是武术内功与外功修炼所彰显的辩证特点,是典型的阴阳辨证,是通过技法的运动来得以体现的。古往今来,“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一直都是中国武家各门各派练功的基本准则。

此外,武术徒手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必须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势必须紧密联系、相得益彰、一气相合,必须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其手眼身法步必须与精神气力功相互辨证来共同完成武术运动动作的目的和任务。这些特点都反映了中国武术技法作为武功武技的中间环节,在长期的武术演进中,催生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美学,反过来又指导着武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技方法和运技形式。

三、武术技法的适应性特点

武技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身心调节、内外修炼、娱乐表演、康复保健、运动调理等各种套路、招法、功夫、技艺的演练形式,还有各种不同的针对性的适应性调节,是极具广泛适应特点的人体运动动作的古老技法。

在中国武学的科学分类中,相同的技法不仅有幼、童、少、青、儿立、不惑、知天、华甲、古稀、仙道之年之分,而且有春、夏、秋、冬之别的不同锤炼方法,还有刚柔、虚实、动静、疾徐、攻守、进退、表里、内外等各异的辩证应对,更有谋略、计策,点子、战略、战术、战法等高深的人类智慧主导。而不同的技法有不同的动作结构和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配伍,不同的技法又有相同的攻守、对抗、作战意识,还有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相互沟通、相互变迁的特征,更要人类乃至所有动物之动的天性开发、维护、建设、调和、运化。所以说,武术技法分别适应人类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时期的运动动作修炼需求。

中国武术技法的运动、动作、修炼,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爱好、实际进行有选择的练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需要、需索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锻炼、娱乐。另外,武术技法的施展对场地、器材、环境的要求,说简单的话,基本就没有什么要求,素有“功练落脚之隅,拳打卧牛之地,艺舞械长之所”但说讲究的话,又有什么人类活动能够讲究过中国武术。首先是历时五千年来最为考究的武家兵装、戎装、武装、盔甲、坐骑、战车、战舰、战机的打造和使用。其次是历时五千年来最为讲究的武家兵具、兵械、冷器、热器、火器、航天器的打造和使用。其三是历时五千年来最为神奇的武家练武地、练武场、练武所、比赛地、比赛场、比赛所、点将台、讲经台、擂台的打造和使用。其四是历时五千年来最具攻守文化内涵的武家驻地、扎地、营地、盘地、住地、宿地、阵地打造和使用。其五是历时五千年来最具攻防文化内涵的武家堡垒、碉堡、堡子、城墙、长城、关卡的打造和使用。都是其他百家所无法涉及的。也就是说,武技、武术、武学练习者可以根据环境场地的变化来有机地调控自己的学武练技的内容、方式、方法。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练法(攻守智慧练习)。这便是武术技法所独具的极为奇特现实的适应性特点。

若从锻炼身体角度来说,人类的一举一动、一站一立、一走一蹦、一跑一跳都是中国武术功夫修炼所绝对不可或缺基本内容。说不讲究,任何功法、技法、艺法都不受时间、天气、季节的限制,而且运动效应远远高于、快于、深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中国武技、武术、武学之所以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除武家所高度信守的“义”即义薄云天、大义凛然的义之外,与武技的这一特点是绝对分不开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中国武技、武术、武学这一高度的实应性特点,为现代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学校性的体育活动、社会性的体育活动提供便利,使中国武技、武术、武学进一步为炎黄子孙乃至所有人类的健康服务。当然如果说讲究,武技、武术、武学的任何功法、技法、艺法都是极具极为严格的时间观、天气观和季节观的。

第十节武术技法的内容与分类

在中国武学中,武技是武功的体现者,武技是武艺的支持者,武技之中的一架、一式、一势、一照、一招、一制皆藏攻守之道,皆有着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之玄机,皆含着攻守智慧、斗争谋略、作战计策之玄妙。从人生意义上来讲,技法是中国武家攻守获利、搏打受益、作战取胜的前提,是中国武学科学研究、斗争探讨、矛盾分析的依据,是中国武术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的实质。任何一个不通 晓武技的人,注定会在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中吃亏的。所以,不论从武术的科学蕴义、学科发展、技艺体系来看,还是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文化建设、文明升华来看,武技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构成中国武术运动三大要素功、技、艺中的中流砥柱。因此,武技对炎黄子孙来说是非学、非练、非会不可的做人基本平台。那么,中国武术技法到底是由那些内容构成,又是怎样进行科学分类的问题,就是我们学练武技所首先应该知道的。

浏览2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