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教练员的“训”和运动员的“练”在双边活动中共同完成训练任务的方法,是对运动训练过程中各种训练方式和办法的概括,是对各种训练方法的集中表述。在武术训练中,用得较多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传统武术健身练习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练习法则,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按练习时间长短,重复训练方法可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不足30秒)、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0. 5〜2分钟)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2〜5分钟)。传统武术的套路训练一般采用前两种。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用于训练各种基本技术、高难技术的组合练习,以及有关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发展。该方法间歇时间充分,机体以磷酸盐代谢系统供能为主,间歇过程多以肌肉按摩放松方式为主,能尽快促使机体恢复机能。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用于训练传统武术的整套动作,该方法的间歇时间应该充分,机体靠以糖酵解为主的混合方式供能,间歇方式一般以慢跑深呼吸以及按摩放松的方式进行,以尽快清除体内的乳酸。
在传统武术练习中,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经过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产生较高的适应机制,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技术水平。
(1)运用重复训练法掌握技术时,应严格要求运动员按技术规格一丝不苟地重复练习,而在数量和负荷强度上不提出过高的要求。为使运动员掌握某一个技术,或者巩固矫正后的正确动作,必须有一定的重复数量作保证,甚至可以重复到动作将要变型时为止。但是,如果运动员连续出现错误,就应停止使用,以防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2)运用重复训练法提高、巩固技术时,除了在重复次数上要得到保证外,在练习的数量和负荷强度上,也应该逐步提高要求,使运动员在较困难的条件下能保持技术的正确性、熟练性,以便在未来的表演比赛中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二)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根据既定的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例如,可以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套路的分段和整套练习、素质练习等内容编成各种练习程序。同样,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可以将腿功、腰功、跳跃动作、功架动作组合等编成练习程序;套路训练也可将拳、械和对练套路的分段和整套练习编成程序;素质训练又可以选用发展弹跳力、速度、腰背肌的力量等动作将其编成程序。这些练习程序可用流水作业的形式,也可用 分组轮换的形式进行循环训练。
循环训练法可以提高练习者对传统武术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练习程序由简单的动作组成,不需要费过多的时间掌握技能、技巧,可充分发展某一素质或全面发展身体各项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另外,循环训练法还可以因人而异地区别对待和解决负荷量问题,避免练习者过度紧张,可 “量力”而行。
(1)循环训练法的设计内容,要根据现有条件,有目的地突出重点任务,因人而异地确定循环训练的负荷。如赛前训练要以套路训练为主,以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训练为辅,而素质训练只能因人而异,同时要防止局部疲劳积累而产生劳损。
(2)循环训练法的设计内容,要根据阶段训练任务的变更,进行调整或变换。
(三)问欧洌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武术运动中的一项重要的训练方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间歇训练法要求运动员在进行一定的练习之后,严格按照间歇时间进行休息,然后再进行练习。
间歇训练法在武术中的运用主要是针对训练中的任务而言,它由五个要素组成,即每次练习的数量、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重复次数(组)、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
间歇训练法要求运动员的机体未能完全恢复时就进行下一次练习,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提高机体糖酵解能力和耐乳酸能力。
(1)使用间歇训练法也应运用超量负荷的原理,具体做法有:提高每次练习的强度,增加练习的重复次数和调整间歇时间。
(2)要根据不同的拳种特点安排练习的强度、密度。如进行运动量大的自选长拳类别的套路训练时(包括半套训练和整套训练),主要应提高每次练习的强度,间歇的时间可长些;太极拳的套路主要应加大每次的练习数量,间歇时间可短些;间歇时间的长短,一般以运动员在休息时脉搏不低于120次/分为宜。
(3)在间歇训练过程中,动作均要以较为轻微的方式来进行。如可以根据自己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练员的指点和要求,慢速体会动作的正确要领,纠正错误动作,或者调节放松劳累的部位等。这种轻微活动能使肌肉对血管起按摩作用,以加速血液回流,帮助机体排除代谢所产生的废物。
(4)间歇训练法要求运动员机体在尚未完全恢复时就进行下一次练习,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较大。因此,教练员在规定间歇时间上必须做到科学、合理,训练负荷要符合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
(四)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以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各种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
变换训练法使训练内容得到合理安排,进而让运动员的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得到系统训练和协调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当练习者的武术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即可采用变换训练的方式。变换训练法用于技术训练时,主要是改进、提高和巩固技术。具体应根据运动员在掌握技术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来确定变换的条件。
(五)综合训练法
在传统武术训练的过程中,以上的各种训练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和使用的。将上述各种训练法在运动训练中结合起来使用,即为综合训练法。综合训练法能灵活地调节练习者的训练负荷与休息,使其更圆满地达到练习内容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发展练习者的运动素质,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
(一)传统武术活动举办靖多
在我国,传统武术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并经常组织开展以传统武术为主要竞赛内容的交流比赛或年会,从而使得传统武术活动的举办不断增多。例如:传统武术功力大赛、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国际螳螂拳交流比赛、国际形意拳交流比赛等。
(二)传统武术电视节目的出现
近年来,传统武术越来越受到电视台的青睐,以挖掘和宣扬传统武术的电视节目不断涌现。 如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河北卫视的《英雄榜》和广东电视台的《中国功夫电视擂台赛》等。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以传统武术的技击为主要竞赛内容的赛事——《康龙武林大会》,使传统武术在中国最大的媒体得到展示,也使世人目睹了中国传统武术的迷人魅力。
(三)传统武术练习者增
多我国练习传统武术的人非常之多,早晨傍晚,公园随处可见练太极拳的人,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体育项目都难以与此相比的,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命力之旺盛。
(四)有关传院武术文化产品不断涌现
近些年来,关于传统武术的书籍、影像制品和科研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繁荣景象。
(五)传统武术逐渐向国际化发展
我国传统武术自1991年亚运会上首次作为国际比赛的项目在亚运会亮相以来,便获得了亚洲国家的一致认可。武术套路比赛在亚洲各国很快便得以普及,从而扩大了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前,武术套路成为亚运会的固定比赛项目,这是我国对世界体育竞技项目的一个贡献, 既宣传了武术,也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不懈的努力,武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非正式比赛项目。在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武术逐渐地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在世界的体育竞技舞台上开始占有一席之位,武术的国际化研究也就应运而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武术会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二、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
高校对传统武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传统武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主要从课程内容、师资情况、武术场地和设施、武 术协会等方面体现出来。
浏览4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