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河北沧州人,六合拳大师,有奇功,性负气,曾有镖客喊镖过其门,乃驰 马追超其前,双腿夹马而起,手攀路边石坊梁,马嘶叫而不能动,镖客惊服,后乃有

“镖不喊沧”之俗。李贯铭之侄即为双刀李凤岗,李凤岗传艺于大刀王五。

李贯铭一门传奇颇多,在近代武术史上影响较为突出。

李凤岗

李凤岗,回族,清末沧县人,善少林、燕青,人称“双锏李”,曾为沧州成兴镖局 大镖头。一生授徒众多,有徒大刀王五等。丨933年新修的《沧县志•武术传》所 列名人不过二十六人,李即位列其中。武德高尚,在沧州、盐山一带,极负威名。

王五(1844—1900)

王五,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拜著名的六合拳李凤岗为师学习 长拳和双刀等,因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王正谊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所以又 被尊称为“大刀王五”。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 颂的一代豪侠。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晚清武林高手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 等著名武师齐名。王正谊与维新派领袖谭嗣同友谊深厚,在谭遗诗中有“我自横 刀向天笑,肝胆相照两昆仑”之句,其中的“两昆仑”之一即指大刀王五。

 

张策(1859—1934)

张策,字秀林,河北香河人。自幼习练少林拳,又从杨禄禅学太极拳,后得通 臂拳真传,以此技在京城名声大噪,人称“臂圣张策”,善用反背十三刀,轻功卓著。 据武林传说,张策练功时,身穿铁坎肩,足踏每只重二十斤的铁鞋,故人又称其为 “铁鞋”张策。据《河北武术》转引日本人松田隆智的《中国武术史略.通臂拳史》 中载,“日本人武田熙在1924年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学习(他跟贺振芳学通背 拳等,后写有《通背拳》一书)。武说他曾亲眼见过晚年的张策,有一次大喝一声飞 上屋檐;还有一次用指尖轻轻一指,就把争吵的对手推倒”。®这一记述形象地表 明了张策在武林的影响。

刘玉春(1860—?)

刘玉春,独流人。后辈人称其为“申爷”,擅长通背合一门武技,在河北曾经随 刘玉春学艺的名家很多,有郭长生、陈国祥、马英图、刘景云等,其所传的武艺与近 代张策所传的内容、风格等都有较大差异,在社会上有“独流”通背拳之说。

刘仕俊(1839—1909)

刘仕俊,河北雄县人,自幼练习少林武功,后得异僧传授鹰爪擒拿之技与岳氏 连拳等,技艺大成,名动京师,曾为正白旗演武厅教练,在北京东四北六条胡同设 场授拳,技压群芳,时称“雄县刘”。刘仕俊还擅长杆子器械,人称“大杆子刘”,其 所传武术门人中有刘成友等人,其中刘成友之外甥陈子正又被后人誉为“鹰爪王”。

陈子正(1878—1933)

陈子正,河北雄县李林庄村人,鹰爪翻子拳创始人。自幼好武,得少林拳、翻 子拳、岳氏散手、鹰爪擒拿法之精华,擅长鹰爪拳,被人誉为“鹰爪王”。民国7年 (1918 )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传授鹰爪拳,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圣约翰大 学、香港、新加坡精武会教拳。在新加坡击败一英国拳术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亚 短剑一把,剑上刻有“中国拳王”4字。陈子正较早把武术课开进学校,著有《拳术 要义》、《拳术摘要》、《鹰手拳艺书》、《鹰爪连拳五十路》、《行拳十路》等武学论述。

 

佟忠义(1879—1963)

佟忠义,字良臣,男,满族,武术名家。出身河北沧州武术世家,6岁习武,后 在清宫禁卫军任武术教官,曾在奉天、沧州开设镖局。辛亥革命后,任保定陆军军 官学校武术教官等职,兼理伤骨科。民国11年( 1922),受国育武术研究会之邀赴 沪任教。民国M年创立忠义国术社,开设摔跤、拳术、举重、弓矢、器械五科,并在 精武体育会、东亚体专等处任教。民国17年任上海市国术馆少林门主任及摔角 教练,同年赴南京参加国考,名列优等。民国19年受聘为市国术馆董事。民国30 年重建忠义国术社、中国摔角社,并被上海健身学院和现代体育馆聘为摔角教练。 他授徒注重武德,在《武术须知》中要求弟子“爱国家,保国权”,“宁愿谨,勿诈虞; 宁迂枸,勿放恣”;“守信义,重质朴”。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参加武术表演,并开 办伤科诊所。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上海市体委委员。著有《武术之道》、 《中国摔角法》等书。

温敬铭(1905—1985)

温敬铭,河北蠡县人。字勉之,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 术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武汉体育学院教授。自幼习武,系统地学习了绵拳、大 枪、铐手翻子、剑术等。1933年8月,报考南京中央国术馆,以优异成绩被破格录 取为一级教习员。解放后,为中国武术的教学和训练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参加 全国体育院系武术教材的编写,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曾参加了《武术竞赛规则》和 《裁判法》的起草,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条目,先后著有《短兵术》、《中国式摔跤》、 《太极拳的研究》、《长拳类动作技术规格》和《散手》等著作十余部,主编《体育辞 典》、《铐手翻子》等书籍。

 

郑怀贤(1897—1981)

郑怀贤,河北安新人。自小习武,擅长形意、八卦、太极等拳术。1936年曾作 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第]丨届奥运会进行武术表演,其飞叉技术出神人化, 获汉堡市长奖杯一只。擅长骨伤科,继承传统医学和民间医疗经验,整理出具有 特色的正骨和按摩技术。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4届常务委员,中国武术协会 主席,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教授、附属体育医院院长等。著有《正骨学》、 《伤科诊疗》、《伤科按摩术》等。

浏览1,6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