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真善美一体的审美创造。以实用为目的的原始工具和后来以审美为目的 的艺术创造虽然有着质的差别,但它孕育了人类从幼年到成年发展所具有的最初 因素,体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王朝闻在论述 原始艺术时曾说:“即使是最简陋的石器的制造,也顾及到了用起来方便、省力, 以引起主体的快感。这种属于善的快感,伴随着或相应地引起了美的快感。石斧 或石铲在造型方面均衡、对称和尽可能光洁的特点,同时具备了被当作视觉艺术 来观赏的审美性质。它已经在产生实用价值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价值, 已经具备了一定意义的视觉艺术的艺术美。”当艺术作用于人的意识之后,必然对 人的精神产生影响。艺术对人的精神产生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它全面作用于人的 精神的各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想象、情感、认识以及意志等,并促使人的 精神活动的各方面协调发展。它既能提高人的感性知觉能力,又能发展人的知性 理解能力,增强人的意志能力。艺术的这些精神作用主要是以感性审美的形式出 现的,艺术的审美功能是它的主要功用,但又不是唯一的功用,其他精神功用伴 随着审美活动的展开同时进行。由于民间艺术特定的文化生态背景以及民间审美 观念的特性,民间艺术的审美功能更多地受到其他精神功能的影响,从而使民间 艺术的审美功能既整体一致,又十分多样,这种整体性和多样性可以视作以审美 为主的真善美的统一。艺术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它先以感性形象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与客 观自然和人类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带有感性直观的特征。民间艺术的 审美功能也具有审美直觉性的特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感知审美对象,对人们审 美感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人们创造和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从感 官到全身会产生一种审美愉悦感,从而使人的审美感觉变得丰富敏锐。民间艺术 的形式特征既是这种感性直观特征的表现,又是实现审美愉悦感的反映。虽然民 间艺术的形式特征不是纯粹形式主义,它服从于特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 它仍然体现了民众对审美感知的关注。一架普通的民间纺车,结构的对比均衡与 和谐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其上还雕刻了不同的纹样;苗族的竹编背篓,造型或 饱满有力,或纤巧优雅,还编织了各种美丽的图案;南北方不同的民居屋檐,除 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气候,屋脊划出的线条或舒畅潇洒,或敦实严整,颇具美感,更不消说附着其上具有寓意象征的脊兽及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剪纸、年画、 皮影、玩具等以悦目的视觉美感形式幻化出一个审美的世界;供奉的纸扎、面塑、 神像画虽然意在表达人们的心理,却仍然以缤纷绚丽的艺术形式传底了不同的审 美感受。民间各种技艺口诀,除了艺人对选材、加工技艺等的总结,以审美为内 容的记录也是人们对视觉形式规律的感性把握。“文人一根钉,武夫势如弓”,丫 鬟则“眉高眼媚,笑容可掬,咬指弄巾,掠鬓整衣”,贵妇人“眼正神怡,气静 眉舒,行止徐缓,坐如山立”,这是塑造人物的规则;设色规律有“白间黑,分 明极;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青间紫,不如死” “青紫不并列,黄白 不随肩”。这些视觉形式规律都表达了人们对审美愉悦感的追求。

民间艺术的“真”还表现在它作用于人的感觉、知觉和情感的同时,包含 了一定的思想理性内容。人们能从中认知并把握与此相关的内容,获得理性的认 识,这种认识是理念和情感统一的认识,是通过艺术的感性形象展现出来的。民 间艺术的认知功能是一种带有审美特点的认知,在民间艺术创造中具有重要的意 义。在实用性的工艺造物中,认知功能是与造物的功能机制、材料选择、加工技 艺,以及造物的心理因素、视觉感受、触觉感受等密切相关的。从原始造物伊始,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与选择、对加工制作经验与技巧的积累及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 解与认识就已经存在了。民间艺术造物中所反映出来的对自然的认识、对材料的 选择、对经验的积累以及造物功能的不断完善都是认知不断提高的结果。如果说 这还是一种较为理性的认知的话,那么大量的民间年画、剪纸、玩具、刺绣等, 常常以生动直观的艺术形式来实现人们的审美情感认知。比如,年画中的九九消 寒图,大量的戏曲、神话、历史故事、帝王将相图、珍禽异兽图等,将某些历史、 自然、人生等内容诉诸感性的形象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进而帮助人们完善了自 身的智力情感。这种认知活动与科学理性的思维不同,它是一种带有审美情感的 认知。只有那些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情感真实的民间艺术才是一种 “真”,只有这种“真”才会具备“美”和“善”的特征,因而这也是一种审美的 形态。从民间艺术来看,民间书本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播不够普及,民众的情感认 知功能在民间社会中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认知教育方式,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这种真诚同时是善的、美的,富有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另外,民间艺术除了对大量静态作品的理性认识与把握,获得了一定的概念 知识,还有许多益智启蒙的具有动态特征的认知教育方式,这也是一种善的表现, 特别表现在民间艺术大量的娱乐游艺活动中,如皮影、木偶、风筝、叶子牌、九 连环、泥叫虎、燕车、竹节蛇、升仙图以及其他众多的玩具,都是将一定的娱乐 玩耍机制原理、智力运算和筹划组织融于其中,在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中起到益
智启蒙的教育作用的。儿童玩具的燕车、风车、提线鼠、皮老虎、猴爬杆、竹节 蛇等,都是依据一定的物理原理而设置,是融益智开发于审美愉悦的最好形式。 这种认知教育具有比其他形式更为形象、活泼、生动的形式和魅力,是一种更为 真诚、生动的艺术认知作用。它不仅是审美愉悦的艺术形式,还是形象生动的教 科书,因而既是美的,又是真的、善的。

艺术对人类的意志、价值观、思想倾向以及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各种影响, 从而具有某种教育意义,这正是艺术的“善”。这种教育意义与法律、道德、政 治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它以艺术形象的形式诉诸人的感性知觉、情感理智,将理 性的社会内容灌注于艺术作品中,使欣赏主体在艺术欣赏中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地 接纳其中的某些内容,并自然而然地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因而它是一 种真、善、美的统一。民间艺术所具有的这种艺术的教化作用有着更为坦率的表 现,特别表现在年画、剪纸、皮影、刺绣以及许多游艺和祭祀供奉活动中,内容 多种多样。其中有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时事内容等,形式也不 拘一格。如年画中的“二十四孝图” “谎言无益” “打金枝” “男女平等” “日德青 岛交战图” “齐桓公举火爵宁戚” “水浒故事” “三国演义”等;剪纸中的“岳母刺 字,,“二甲传胪” “秉烛夜读” “张良纳履”等都以此来劝诫教育世人去恶向善、尊 老爱幼、知书达理、发奋图强、维新自救。张道一曾就此询问农村不识字的剪纸 老太太,问她们为什么要剪花,她们说:“剪花、描花,为的是心里开花,人不能 从早到晚一门心思苦生活,也得讨点乐子。”民间艺术这种教化功能的实现也是 在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交流中,使主体与艺术作品在精神上交融为一体,并体会到 一种生命的亲切感,从而在交融中审美地把握了某种普遍的社会内容,具有善的 本质。当这种教化作用一旦影响人们的实践,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成为一种真善美的标准,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艺术的这种认知、教化功能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正是真善美相互交融的体现。

四、地方民间艺术的功能价值

民间艺术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精神文化性,又是物态的、客观实在的, 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性,因此其对民众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也是综合的, 而不像其他的精神和意识为主的文化和艺术。考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功 能时,我们既要重视它的精神文化功能,又要强调它的物质文化功能,不应做精神领域的孤立考察,也不能拘囿于艺术作品与读者之间主客体关系的描述,而应 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造物艺术,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它的功能展开分析。

浏览4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