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是一定的社会成员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活动形式的 体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活样式和方法。当我们考察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 (如人们的生产劳动、物质消费、精神文化生活等时,可以明显地看到特定社会 条件下的民众生活方式与他们的文化创造活动是如此的一致,以至于有的社会学 家也将文化说成生活方式或生活的样法。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 法”,人类生活的这种样法又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部分内容。虽 然文化较生活方式的内容更为宽泛,但可以看出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是密切联系 的,文化对一定社会及其成员的生活方式有重要的影响,生活方式又是文化活动 的重要内容。生活方式是一定的活动主体同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活动形式和 行为特征的复杂的有机体,作为社会活动的生活方式,其构成要素一般分为三个 组成部分,即活动主体、活动模式和活动条件。按照生活方式的这种结构分析, 有的社会学者将生活方式进行如此表述:生活方式是主体凭借一定的社会条件把 生命纳入一定的文化模式而呈现的稳定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则可以划分为四个方 面.即劳动生活方式、物资消费生活方式、社会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生活方 式。就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以及生活方式的内容来看,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活动 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个体、家庭、小群体、社区、 阶层、民族、社会等,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层次的社会活动主体会产生不 同的社会生活方式,这不仅是由于社会活动主体人的活动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 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的群体、层次的活动主体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对 活动主体的先在规约。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但决定了 个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且一定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因素对人 们的生活活动具有一定调节和引导作用。
对于社会生活方式来说,一方面,个体对社会和群体生活活动的维护和遵循 使一定的生活方式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生活方式活动主体的层次性不仅是研究特定对象的生活方式的有用工具,对于民间文化和艺术来说,其特殊的文化分层也涉及了文化的创作主体。生活方式中特定活动主体的层次及其活动模 式与民间文化创造主体的层次及其文化样式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重叠交织的。当 我们谈论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时候,通常指的是由民间社会的文化创造主体所 创造的。民间社会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与整个国家、社会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是 有层次差别的,特别是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创造主体和民间社会生活方式的活 动主体来讲,两者具有强烈的交叉重叠或鲜明的一致性。换句话说,民间社会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又是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主体,生活方式活动主体的层次性与 文化的分层研究中主体意识与层次划分,对于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的研究都是必 要的和需要明确的。
一定生活方式的活动主体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互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生活活动模式,使生活方式呈现为一定的状态,并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学家指出:“生 活方式的活动模式由模素按照一定的文化规则组成。这种意义上的活动模式是符号,是文化模式。”模素是活动模式的组成单位,是活动模式的分解,一定的活动 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模素及细节,模素相当于活动模式中的不同过程。不同社会活动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模式通过一定的生活活动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典型的、稳定的且开放的状态。一定的生活活动形式之所以成为生 活模式,不仅在于结构的稳定性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反复发生过的,还在于活动的 结构被活动的主体认知为模式。社会学家指出“模式是已经完成的”,说明模式形成了稳定的结构;“模式又是重新开放的”,说明模式是可以重塑的。另外,生 活模式还是人们生活过程中习惯传承的规律、合宜的生活程式,是个人的人格标志和群体的认同符号。这些都说明了生活模式的稳定性、开放性、传承性和集体 认同性。将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描述为文化模式,就在于两者的构成方式及相对稳定的一致性特征。文化模式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特质依据 不同的构成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统或体系,并显示出稳定的特征。当然,文 化模式并非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文化模 式也是可以重塑和发展变化的。生活方式属于文化创造,其活动模式和文化模式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透过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随着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经济形式的发展,民间传统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下来。即使在当代,这种生活方式也并未发生彻底的改变,特别是在民间,这种固 有的生活方式成为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志,这种生活模式与文化模式的传承 使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当然,两者的开放性随着社会条件 的变迁也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是现当代历史上民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转型,也是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特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显现。作为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不仅规定和影响了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变化,还影响了文化的创造和文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首先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和个 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能源等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 境的不同必然会影响一定社会生活活动主体的生活方式,这些环境又是物质文化 生活样式的决定因素之一。当然,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发展,这种自然生态环境不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仍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这也正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要素,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方式发展变革的巨大动力,它是生活方式主体选择生 活方式的物质手段和现实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不但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且对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民间文化来讲,物质生产方式也 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的影 响是显而易见的。再者,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组织形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 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传统等社会因素也规定和影响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这些方面的因素更显示出生活方式与文化现象的统一,使我们难以分清文化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区别。这些因素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历史的传承 和现实的变异使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和开放性。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既包括自然的生态环境因素和条 件,又包括物质的、社会的人文生态环境因素和条件,这些综合的因素和社会条 件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对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 用,也使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表现出强烈的重叠和一致性。
通过以上的叙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不但是密切联系的, 而且许多情况下是一致的。文化方式与生活方式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手段和产物: 两者既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又受到社会物 质生产方式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者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传承性, 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结构和特征与文化模式的结 构和特征是相似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活动条件及其对各自的影响也是相似 的。当然,文化与生活方式并非完全一致,亦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生活方式有 明确具体的主体性,它依赖人的现实的活动,而文化的主体性是超越时空的,具 有更大的宽泛性;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社会性的,但又残存着一定 的生物属性,文化则只有社会学的性质,不存在生物学的性质;生活方式只涉及 人们的一般社会生活领域,文化则宽泛得多,它涵盖了人类历史活动、生产活动 及高智能的科学技术领域等更广泛的领域。这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区别。从生活 方式与文化的本质、结构要素及特征来看,两者更多的是联系和相似性。一定在生态环境下的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创造和结果,而一定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又影响 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也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一定的文化活动是生活方式的产物, 生活方式又受文化创造的制约。文化一经创造出来就影响了生活方式的性质、内容和活动模式。从历史来看,文化的创造发展和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 生活方式的转型和社会的变迁更多的是受文化变迁的影响。
浏览3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