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武术“写意化”特征的表现 (一)中国武术的“二元”的层次结构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常常是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去 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这种哲学思维观指导着中国古人在认知事物、认识 世界时,不仅会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进行分析,而且也会对事物的内涵进行 解构。这种“二元论”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对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所 呈现的层次结构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诸多分流中的一支,其在表现形式上自然也 体现出这种鲜明的“二元”层次结构。比如,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形神兼 备”的运动特点和追求的“内外合一”技术要领等等,其中的“形”和 “外”所指代的就是中国武术的“形式层”,而“神”和“内”所指的就 是中国武术的“意蕴层”。“形式层”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攻防格斗的技击方 式和技击方法;“意蕴层”表现为通过武术技术动作和方法而“营造”出 来的技击情景和技击意境。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是具有“形式层”和 “意蕴层”二元层次结构的文化形态。
中国武术的“形式层”和“意蕴层”,是人们实现对中国武术认知的 有效途径。然而,对于这两个层面的理解,是需要通过中国武术的技术动 作本身所构建的武术之“象”来实现的。“象”不是普通的现象,而是经 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方法获得的表象。就中国武术而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打架”“斗殴”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一种格斗活动,但是,这种活动 不能称之为“武术”。也没人会把“打架”“斗殴”时所用的拳打脚踢之 法,称之为武术技术技法。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并非是一 般的打斗行为,而是对格斗技能的升华,是用来体现攻防格斗的技艺。武 术拳家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将一般的打斗行为转化为能够体现格牛的 技术动作呢?这种方法就是“写意”。
(二)“观物取象”:中国武术“形式层”的写意化表现
中国武术,是一种表现技击的独特方式。各种技击动作与方法生成的 过程,就是一个对现实生活的“写意化萃取”的过程。因为,武术源于生 活,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生产活动。武术中的各种技术动作都是具有着技 击意义的技术和技法,这些技术技法并非是武术拳家们通过主观的想象而 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素材”之上的。“素材”是什么? “素材”就是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格斗活动、技击活动,它可以是狩猎时人与兽之间的 搏斗,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打斗。
当人们在进行狩猎活动时,会与各种兽类展开搏斗,在这一过程中各 种能够制服兽类的动作得以产生,并且被人们反复的使用。这些动作包含 了 “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等”诸多的形式和内容,并通 过不断地累积渐渐产生了原始的打斗观念,形成了人类早期的各种打斗的 技巧和方法。这些能够有效制服兽类的动作和方法,就是中国武术最原始 的技术形态。伴随着这种打斗观念出现之后,当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发生激 化时,这种原始的打斗观念开始成为了解决矛盾的一个方式,于是,人与 人之间的格斗得以产生。这些用于打斗、格斗的技术动作,实质上是人类 最原始活动的形式,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行为。
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方法,是对技击活动进行高度化提炼与归纳的 结果。我们所看到的武术技术动作,完全不同于原始形态的打斗活动,而 是经过了历代武术拳家们“加工”“提纯”“组合”之后产生的。这些被 “演绎”了的武术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是最初始的表现形式, 而是已经脱离了现实,是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转变而成的另一种新的形式, 与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差异和距离。这种将“现实”的打斗动作转变为脱 离“现实”的武术技术动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写意化”的过程。武术拳
家们正是以“原始”的、“现实”的人类打斗活动作为一种本原的“物 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处理和加工,创造出了形式上大不相同的新的 “形象” ■—体现出攻防性的各种技术动作。经过了 “观物取象”之后而 被重新创造出的技术动作,就成为了中国武术表现形式的主体,构成了中 国武术的“形式层”的内容。
此外,中国武术通过“观物取象”的方式获得对武术技术动作和方法 的“写意化萃取”这一特点,还可以通过中国武术中一些特殊拳种的产生 方式来得以印证。例如,刘敬儒在《六合螳螂拳》中指出:“螳螂拳系明 末清初人王朗所创。王朗日见螳螂斗蛇,‘双臂伶俐,进退有度,颇含拳技 之巧’,从而有所领悟,随取其‘勇往之神韵,敏捷连环直攻防’提炼成 各种技招,后又取‘少林拳之精华和猿猴之步法’苦心修炼而得独特之螳 螂拳。”[1)可见,螳螂拳的创拳过程就体现了“写意化萃取”的过程,拳 家以螳螂为原形,对螳螂的运动特点和特征进行提炼和归纳,从中汲取可 以运用于实战技击的“素材”作为拳法招式的构成。诸如螳螂拳之类的象 形拳,是中国武术拳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类拳种多数是以动物的 形态或者行为作为参照的“物象”,武术拳家们通过对这些动作行为进行 模拟,创造出新的“形象”——武术的技术动作。这一过程体现出中国传 统艺术理论中“以形写形”的艺术特性,将动物之“形”融人到人体之 “形”,将动物的活动转化为具有攻防意义的武术技术动作,这种“隐喻 式”的提炼方式正是一种“写意化”的表现。
(三)“立象尽意”:中国武术“意蕴层”的写意化表现
中国武术通过“观物取象”的方式,将武术技术动作从一般的打斗活 动中“提炼”出来,使其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这对中国武术而言, 仅仅只是完成了对技术形态的集中概括、重新塑型。然而,中国武术的精 妙之处远不止如此,还有一种更为深邃的“象外之象”蕴含其中,那就是 中国武术所“内营”着的独特的“景象”。这种“景象”表现为观赏者对 技击情景的想象,以及演练者对技击情感的抒发。
中国武术不是单一的身体运动,而是一种肢体的语言。通过对各种攻 防格斗技术动作的演练,可以使得观赏者在脑海中建立对各种技击情景的 想象,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尽管,这种情景并不是一种真实,但是,“假定 性”的表现方式依然能够引发观赏者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运用 “假定”来展现“真实”的表现方式就是“写意化”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运用“写意”的方法展现艺术的魅力是一个普 遍性的现象。例如,“京剧《三岔口》是一出以武打为主的戏曲,戏中黑 夜开打的场面完全是在明亮的灯光下表演的,通过动作、眼神、表情等维 妙维肖的表演,使观众联想起生活里黑夜中人的行动状态,体会到伸手不 见五指的黑暗,从而承认这种假定性的‘真实性’。”[|〕这种“写意化” 的表现方式,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融人演员的形体动作所营造的氛围与场 景之中,深人其境的感受到那种情景与情境的真实存在。
中国武术同样具有营造这种氛围与场景的功效。如果说,中国武术的 “形式层”实现了对武术技术形态的塑造,那么,“意蕴层”所要表达的内 容和主旨就是再现武术技击的场景。武术演练者通过自己身体的形态变化, 向观赏者展示出一个个、一组组表现攻防格斗概念的技术动作和组合(这 是武术“立象”的阶段)。就在这一过程中,身体的律动也会将观赏者引 人到一个存在于现实之外的感官世界(这是武术“尽意”的阶段)。这个 世界,存在于观赏者的脑海之中,是通过主体的想象而产生的一个充满武 术“意象”的世界。观赏者的眼神紧紧的追随着演练者的肢体运动,观赏 者的思绪会不断地随着演练者动作的变化而随之改变,完全地融人到演练 者所营造的技击情景之中。
此外,中国武术的“意蕴层”还蕴含着武术拳家们对于情感的抒发。 从审美角度来看,“写意”注重人对自然、对物的主观反映,强调因人而 异的主观感受。因此,武术拳家们对于拳法中的技术动作和方法的诠释 ——演练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作为独立的个体,即便是对于相同 的技术动作,都会产生自己独道的体验和感悟。在演练时,演练者会把自 己对于武术拳法、招式的理解融人到技术动作的演练之中,基于体悟层次 的不同,拳法、招式的表现样式也呈现出不同形态。可以说,武术拳家们在行拳时就是在抒发自己的情绪,就是在赋予拳法、招式不同的意味。中 国武术也因此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也是中国武术“写意化”特征 的重要表现。
四、“写意化”的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艺术化的表现观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由此可知,艺术创造出的只是艺术化 的生活,它是艺术的真实。既不是现实的生活,也不是现实的真实。艺术 家们借助“写意”这样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对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和现象进行提炼和升华,使其逐渐退却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本来样貌,而 成为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艺术与生活存 在着“距离”和“差异”,这种“距离”和“差异”可以表述为“艺术是 对现实的再现,艺术是对现实的表现”。
同样,中国武术与现实生活中的搏击格斗也是完全不同的,也存在着 这种“艺术与现实”的距离关系3近几年来,在央视五套正全力打造的中 国顶级的武术赛事一WMA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中,观众们都会看到其 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就是专业的武术拳家会对一些武术招式招法的实战运 用进行讲解的一个环节。在武术专家的演示的过程中,他们将一些攻防技 击含义十分显著的技术技法进行“模拟式”的解析。当武术拳家使用武术 招式将示范者击倒在地或者将其制服而无法动弹之时,我们不禁发出阵阵 惊叹,心中无不佩服这些招法所蕴含的攻防技击意义是何等的神奇,其技 术技法的设计与结构是何等的巧妙,其攻击和防守的实效性是何等的强大。 但是,就是这些具有强烈攻防性的技术动作,往往在技击擂台上很少有人 能成功地使用出。也就是说,实战中的技击动作远远没有在这个动作被用 以示范时显得实效和美观。这就足以说明,武术中的技术动作与现实中的 格斗技术动作是不可以等同起来的,即便它们都具有着“技击性”,却因 为一个是“表现性”的技击,是对技击的一种“理想化”的演示;而另一 个则是“真实性”的技击,就是在进行活生生的格斗对抗。所以,两者最 终表现出的效果自然是决然不同的。
我们完全地肯定和认同“中国武术源于中国古人的现实生活”这一言 说,况且,中国武术在历史的发展中也的确多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主要指 军事格斗)之中,“技击”是中国武术实用功能的直观体现。但是,在 “屏蔽”种种实用的功能之后,我们发现构成中国武术的各种技术技法从 本质上而言,是对现实生活的特定的活动或者行为的“理想化”的表现, 它是一种被“审美化”了的表现形式。如同刘树军老师所说:“中国的技 击术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技击的手段上,千百年来不断地对它提炼、升化, 不断地融人各种思想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技击的方式。”[|]武 术拳家们正是通过“写意”的手法,将那些存在与现实生活中的格斗之 法、搏击之术进行了艺术化的“提炼”和“升华”,从而“总结”“归纳” 和“演绎”出了全新的形态。这种新的形态使得中国武术具有了 “观赏 性”和“审美性”,最终成为了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表现形式,被人们进行 欣赏、品读和体味。
因此,中国武术具有“写意化”的艺术特征,“写意化”的各种技术 技法是对实战技击技术的表现,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格斗、搏击行为或现象 的艺术化再现D中国武术强调的是对武术技击的表现,是一种表现技击的 艺术化形式。杨晓阳先生曾指出:“写意艺术才是人类所有文化形态中最高 的一种形态”中国武术正是这样一种“写意艺术”的形态,它是对格 斗、搏击行为或现象的最高形态的表现。
浏览7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