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东商学院的院长曾如柏在北平读书的时候,曾经向杨澄甫学 习过太极拳,那个时候,曾如柏仅仅是杨澄甫的学生而已。1932年,曾如 柏向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陈济棠举荐杨澄甫到广州教拳,直到这个时候, 曾如柏才按传统的礼仪正式拜师。由此可见,学生与徒弟是不一样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松散的,而徒弟和师傅的关系则是紧密的,只有正式拜师的才能成为师徒。如果说学生,哪个拳师没有一大批呢?但是真正的门徒却很少。武术技术学习的难度决定了武术的精华无法传授给那些仅学一年半载的学生,只能传给自己的徒弟。民国期间,曾经有人反对民间武术的拜师仪式,但是在大的武术家那里,老规矩依然存在。张之江曾经对武术的这些旧的习惯提出过批评,认为这些恶习不利于武术的发扬光大。他在《二十年告诫中央国术馆同志》一文 中说:“凡从前一切不良之旧习惯,足以障碍发扬光大国术之前途者,不宜有毫末渲染,例如递帖拜门等陋习,适足以生亲疏之嫌,启门户之争,妄欲 造成一己之系统,而不知其已入歧途。”②但是在很多人眼里,武术的这些规矩对武术的发展并没有坏处。“关心国术者,乃有严限收徒。宁缺毋滥, 履行襄日旧规,以选拔真才。其意谓设无旧日严格之规定,尽如今日之普及流传,则斯道何能不绝如缕。”③“盖礼节相传,关系至锯,小之系一己之优劣,大之关全民之文野。”④李书文的弟子刘云樵想跟着宫保田学八卦掌,


  • 陈志进.拳术名家小传•杨健侯[J] .金钢钻月刊,1933 (4)

  • 张之江.二十年告诫中央国术馆同志[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王新午.国术之失传与普及[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6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姜容樵.形意母拳[M].北京:中国书店,19845 -6.


宫保田深守江湖规矩,言李书文既然拜入八极门下,就不能再称自己为师, 不过他认为八卦掌和八极拳有渊源,可以教他,但不许言师父。“宫保田在家授徒,自娱。”①三皇炮捶拳家河北大兴县第二国术社正、副社长李尧臣、陈有清,曾在 北平天寿堂举行学徒拜师典礼。当时的仪式是这样的:“礼堂供奉三皇炮捶 武圣先师之位,并陈列各种武器,由李尧臣典礼,先鞠躬,后跪拜,各学生 一一将受业礼贴呈阅。”②这是一个非常隆重而严肃的拜师礼,说明虽然有 社团教授武术不用行师礼,但是社团之外,拜师学武还是正常存在的。不采用旧传统的拜师,就无法进入武术真正的门墙。很多人认为这些老规矩对武术的发展也没产生什么坏的影响,为什么要剔除呢? 1929年李景 林与孙禄堂曾一同举办拜徒仪式,李景林的徒弟都拜在孙禄堂名下,而孙禄堂的弟子也拜在了李景林门下。而且越是有影响的武术家,越是注重武术中的老规矩。孙禄堂非常注重武林的老规矩。张占魁比孙禄堂小五岁,但不管是在形意门还是八卦门都比孙禄堂长一辈,因此孙禄堂第一次拜见张占魁的时候,进门磕头就拜,见到钱研堂也是跪地就拜。姜容樵对于孙禄堂严守武术规矩也有相似的记载:“余友黄介梓,孙禄堂,韩慕侠守礼法极严,其门弟子见同门长辈,叩头后,多垂手站立,听命唯谨,唯所传南方弟子,多有未谙此礼者。尝见孙君禄堂,见余师兆东先生,时年已六十九岁,进门便 拜,然兆东先生虽系长辈,年龄却小于孙君数岁,亦可见其礼节之一斑矣。”③八极拳家李书文虽然脾气暴躁,但为人正直,品性好,待两位师父黄土 海、张景星如父,在黄家、张家学艺一辈子没坐下过,一直站侍二师左右。 李书文在外边挣大洋,每月都给二位师父寄上,甚至要求自己的弟子辈辈如 此,形成门风。

  • 吴安宁.乱世之侠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马振武.北平三皇炮捶家行收徒礼[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姜容樵.形意母拳[M].北京:中国书店,19845-6.


(-)择徒而授

孙禄堂晚年的时候曾想找一个资质优秀的徒弟,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其 中开出的一个条件就是三年之内不打算从事其他职业。这也说明孙禄堂认为真正要练好拳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民国时期很多政界的人都说武术家 秘技自珍,不舍得传给别人,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就是师傅教了,学生也不一 定能学会,因为已经很少有人能像孙禄堂那代人一样潜心武学。团体所倡导 的武术,起到的仅仅是武术的健身作用,谈技击几乎是不可能的。有名望的武术家在教授武术的时候,往往是择徒而授。虽然民国时期的武术家很多都在一些武术团体或者学校、公园等地授徒,但是那种公开的以团体为单位的授徒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而他们的精华则只有入室弟子才可以学到,或者只有递帖的正式磕头拜师的人才可以学到。那些所谓掌握新知的人或者那些主张破旧的人,对武术界递帖磕头拜师的行为是非常反对的,包括中央国术馆的馆长张之江。当然,可以选择不磕头、不拜师、不递帖,但是却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因为各个拳师自珍其秘,更重要的是由武术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从武术学习的过程来看,它不是靠一周一次或者两次课就可以掌握其精髓的,而拜师的仪式实际上正是检验其学武 的真心的过程。另外,是否能出徒,还得靠天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或者适合,所以拳师往往需要先考察徒弟的资质。另外,如果遇到好的武术苗子,拳师甚至主动请他学武。因为一个不好的徒弟可能会辱没师门,而一个 好的徒弟正可以让这一个派别名扬天下。形意名家靳云亭到上海授拳,当时“海上之好勇者,执贽请业,门为之 塞,先生必择人而纳之,轻躁无行者,不滥授也”①。择徒而授是很多拳师 的选择。这种选择适合武术的技击特点,把一些品德低劣的人拒之门外,同 时把那些没有恒心与毅力的人拒之门外,保证了武术技术传承的纯洁性和专 业性。这对于民间武术的发展无疑是没有坏处的。民国时期很多人认为大多数拳师对自己的技术都秘而不传,以神秘自 居。对此《国术之不传与不习》一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是昔日之不传

①凌善清.形意拳(图谱)[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 者,乃以其人不可传,非术不可传也。仍有怀绝技,遍访海内,以求真者, 为后人之衣钵,事迹甚多。”①民国时期著名的拳师纪子修也曾说:“余习技 即以传人,若守秘密则宁不习耳。”②这些都说明武术技术的传承不是因为师 父不想教徒弟,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碰不到好徒弟,碰不到可以教的人‘。原来学武的人,都能刻苦自励,一二手动作就可以习之数载而不辍,自然对动作有深刻的体会。拳师刘风春向董海川学习八卦掌,一个单换掌用功 练习达三年之久,董海川觉得他是可学之人,有恒心,有毅力,才尽力教 他,教授自然也就有效果。民国时期,虽然很多团体中提倡武术,但是真正能致力于武术、刻苦练 习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师父想教,有没有能学的徒弟却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团体学习中,武术的精华根本无法传授,只有在民间,经过师父考察筛选后的徒弟才可能将武术的精髓传承下去。在国术统一运动中,吴图南曾提出将武术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普遍教授,统一标准,以便推广,达到强身的目的;另一类则针对于各个拳派,为专业人士研磨。无疑这是一个内行人士提出的一个合理化的建议。

五、民间武术的技击训练

民国时期,一些社会精英参与武术的目的是为了健身,很多社团也很少教授武术技击的内容。但是在民间,在一些老武术家及他们的正式弟子之间却仍然进行着武术技击训练与传授。陈志进在杨少侯的小传中提到杨少侯每与田绍先推手,“单插手双插手最多,单插手插咽喉,被插者多仰跌于地,或被迫而抵于墙。双插手插两肋,插着之时倒提冷气,噤不能声,少侯先生常年喉际创疤不断两肋骨插久已长成一片矣”③。太极推手在民间拳师那里不是如现在健身所练的那样推来推去的套路,而是一种技击能力的练习手段。

浏览5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