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武德中有一些内容、提法与做法是不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前 面提到的需要“摒弃封建的宗派思想”是其根源,与其对应的具体条款也 是需要改造的。因为具体条款是在封建宗派思想指导下订立的,其条款、 文字、语气都是值得商榷的。这里仅以“江湖义气”“行侠仗义”两个词为 例,在古时多指有武艺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劫富济贫、盗亦有 道,这在当时是许多习武之人追求的目标,而从和平盛世年代来看,不但 不提倡“江湖义气” “行侠仗义”的提法和做法,而且要受到谴责和鄙视。 如此说来,当今社会用“见义勇为” “习武守法”更适宜,它更靠近我们的 生活和社会。新编武德的核心内容经过对传统武德中宗派思想的批判,对不适宜现代社会的内容、提法 和做法的修正,对优秀民族传统道德的继承,进而从传承武术、习练武术 和应用武术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武德内容,以供同行共勉。传承武术时的言行准则重视择徒,从严练功择徒是严守武德的第一关口。吴殳在《手臂录•戒谨篇》中强调:“不 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玄授道,贵乎择人”。类似的要求在各门派 传承中都有具体要求。而如今,在择徒方面已不像旧时那样保守和神秘, 开放的选择成为主流。只要是品行端正,尊师重道,喜欢武术的青少年都 可以成为选择和培养的对象。作为武术教师、教练或民间拳师在选择学生、运动员或徒弟的基础上,还要实施严格的训练。现代“功夫之王”李小龙 就是典型的代表。李小龙年少时,便跟随名师叶问学习南派咏春拳。叶问 先师要求十分严格,经常告诫小龙:“中国功夫的宗旨是强身防身,故非在 万不得已时不可攻人”。李小龙牢记师父的教诲,每天勤练不辍,“嗜武入 痴”,为后来创造截拳道奠定了基础。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一颗 耀眼的彗星闪过武坛上空,在世界武林留下了不灭的痕迹,“功夫”甚至成 为中华武术的代名词。“教不严,拳必偏”。这样的反面例子也时有出现:如坑蒙讹骗、参与 犯罪、灰色竞技、恃武争霸、乱舌耸听、宗派之争等。通过对个案的综合 分析,究其根源有四个方面:①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② 社会价值导向上的偏差产生的负面影响;③武德教育乏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④传统武德中落后观念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失范现象虽然为个案,但足 以警示后人。
德技双修,文武兼备作为武术教师、教练员或民间拳师,理应成为德技双修、技道并重的 典型代表。也只有德技双修、技道并重,才可能诲人不倦、教人不厌。常 说的只有“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表达的就是老师或师傅的人格魅力。 戚继光一贯倡导:“师道不立丨则言不信,教不遵,学之不习,习而不悦, 师道废而教无成矣!”在武术史上曾出现了许多名师巨手,以高尚的武德、 精湛的武艺,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影响了几代人。而最具影响力的要算爱 国武术家霍元甲以家传的秘踪拳在天津、上海两次吓跑西洋大力士,并在 上海创办了“精武体育会”。霍元甲以其良好的社会声望和精湛的武艺为感 召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参与到习武、同盟会当中来,虽然学校 明确表示不介人“政治斗争”,但是在历史的重大事件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 发挥了作用,并得到孙中山先生“尚武精神”的褒奖。今天,倡导“尚武 精神”是要求习武者更应具有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思想。习练武术时的言行准则勤学苦练,自强不息“闻鸡起舞”的故事是习武者应当记取的。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 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 脚把同伴刘琨踹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 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 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从 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 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 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 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这个成语寓意是刻苦用功、勤修不止 的专一性。
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荀子》对尊师重道有过这样的观 点:“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他把尊师重道 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武术界有“严师出高徒,重道得真谛”的说法, 表明了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尊师重道就体现在虚心求教、谦虚礼让的良好 心态,不能恃强欺弱。这实质又涉及武术界的口德与手德的要求。即不以 语言中伤他人,不以武力伤害对方。口德方面:常有“祸从口出,无端伤 人,必招风树敌,自陷于孤立”;“莫在人前夸海口,强中还有强中手”;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摒弃门户之见”;“严禁排斥别派言行,团结同道、 互助互帮,共同提高技术水平”等教导。手德方面:也有“习武先挨打, 笑脸迎人欺,宁可受人打,决不先打人”,“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于同胞身 上”,“量其技术之深浅以作身躯之防护,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击其要 害”等教导。口德与手德是联系同派、沟通感情的一种技巧,同时也是门 户之见、宗派之争的“导火索”。它可以从多方面体现虚心求教,礼貌待人 的品格应用武术时的言行准则以武会友,提高技艺交手是用武的形式之一。一般指与同派或他派的武艺交流,原则上是“互相观摩,互相砥砺,优者以勉,劣者以奋”。在三国时期有一桩曹丕与 邓展比剑的故情:有一次两人饮到兴奋之时用甘蔗作为兵器,在殿下比试 几个回合,曹丕三次刺中邓展的手臂。邓展不服气,要求再比试一次。曹 想对方一定会出其不意的突然进击,就假意深人,邓展果然中计,曹丕 出腿横踹,击中邓展的额头。在客人们的惊讶中,曹丕从容落座,并笑着 说:“昔日阳庆叫名医淳于意先生,丢掉他惯用的方子,另外传授他秘方, 现在我也奉劝邓展将军丢掉惯用的剑法,另外接受真传。”这番话是友好 的,富有寓意和哲理的。今天,习武倡导以武会友、以武交流、以武立志、以武崇德。通过武 术这种技术手段,达到团结同道、广交朋友、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目的, 要大力倡导“天下武术是一家”的公允性,坚决反对“唯我独尊、门户之 见”的宗派性。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打擂是用武的另一种形式。以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浙江国术游艺大 会”中的全国武术擂台赛为例,此次打擂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参赛人数 多比赛激烈。有来自全国12个省和4个特别市的270名表演人员和240名 比赛人员。当时有这样的口头禅,如“上场不认父,举手见高低”;“擂台 不认亲,只要手头赢”。实质讲的是真功实力的较量,突出了武术技击本 质。二按照打擂特点修改规则。为了更好地发挥各门派的绝招,减少限制, 在规则上只作了简单规定,如不准击打双眼、咽喉和阴部;击打点数多少、 见红、倒桩和甩翻为评判依据。为确保安全,在比赛中对规则做了四次变 更,达到了“为了发扬民族精神、恢复固有国术、提高国家地位”的目的。
如今,以擂台形式的对抗比武主要有散打、太极推手、短兵和长兵等, 它是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对抗比赛,竞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创 造佳绩。作为参赛的运动员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 合理有效地发挥技术,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胜利。忠诚爱国,振我武威以武卫国是用武的最高境界。自古以来,武术界就有:“凡吾习武弟 子,必应国召,为民除害,为国拒贼,保卫国家建设和民众利益”信条, 在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其功勋悲壮伟烈。诸如戚继光、俞大猷抗倭、花木兰从军、抗日大刀队事迹等,都集中表现出无限忠诚、尽忠尽力、至 死无悔的优秀品质。如今所处的和平年代,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但习武卫国,习武爱国 是用武时的精神支柱,也是永恒的信念。査拳名家王子平对武德有较高的 见解,并认为:一要爱国;二是心胸开阔,胆量大;三能帮助同道,助人 为乐,热爱武术事业,谦虚谨慎。将“爱国”放在第一位,离开了“爱 国”,其他就无从谈起。
见义勇为,弘扬正气见义勇为是用武的又一种形式。武术讲究:“主持正义,信守武德,不 因自己的艺强而骄傲,亦不以功夫去行无德之事,……为人正直,见不平 之事,遂挺身而出”。这是多数门派用武时的基本要求。武德是长期修炼的 结果,它唤醒习武者既勇又武,刚强不屈的人格尊严,完善其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的信念,追求“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生命价值。在武林界还 有另一种情形:当一个人品德虽端而武术不精,虽有疾恶如仇,扶危济困 的精神,一旦遇到坏人歹徒,欺压良善,虽欲相助,则无能为力。或偶遇 坏人为奸作盗,虽欲坚持正义,捉捕坏人,但亦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我们认为武艺虽精而无武德之人,有可能成为武术界的败类。在我 们的现实生活中涌现出了许多用武“主持正义,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 如所报道的主要有:凭借好功夫只身斗三匪、农家女孩勇敢智斗色狼、女 刑警乔装打扮擒歹徒、业余警察巧制不法之徒、侦査英雄再度勇斗窃贼、 人民警察以武惩治凶顽等等。综上所述,武术界的传统武德是以儒家“仁学”思想为主体、以佛教 “禅学”思想和道教“哲学”思想为辅助所构成的行业道德体系,它是一种 三位一体的、兼容并蓄的道德范畴。其内容及其广泛,但又无统一标准, 可是核心内容有着明显的多重结构和同一性,各种内容相互交叉、并列重 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是习武、用武、传武必须遵守的 言行准则。
浏览3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