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之所以能惊风雨、走雷霆,变化于无形,内气之使然也。炼气之法乃本于内功、纳卦、神运、地龙 四经,传至宋世荣先生,以毕生精力,悉心揣摩,终得其暗劲、化劲之妙,于是在河北形意门中,郭云深之力、 宋世荣之柔、白西园之巧,并称“三绝”。
方今国家大力发掘中华传统武术,愿将此“四经” 原文及宋先生之注解,公诸同好,并附个人体会供参考。
第一节内功经
一、经文说明
经文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宋:注
任脉起于承浆穴,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者,肩井 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 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经文
鱼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宋:注
从尾骨尽处,用力上翻,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气于此处耳。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而自形于外也。
经文
既明脉络,次观形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
宋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正头起顶,壮面凝神,肩活胸出背圆,前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经文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胁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必成功。
先吸后呼,一人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宋注
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 龙蛰虎卧,潜伏也。
经文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 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宋注
收者,慎气泄也。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气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而存想沉至底方妙。
经文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宋注
气升于两胁,肯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须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经文
既明气窍,再详劲功。目通,劲之顺也。 日透,骨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也。日穿,劲之连也。日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目松,劲之渔,目悍,动之萃。日合,劲之一,目坚,劲之转。
宋注
通透者,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穿贴者,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凝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经文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薮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日横劲,日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 竖,竖以横用。
宋注
按肩者,肩井穴之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两背骨用力贴住,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背两手也。以身言,则竖者,自腋至二肩井;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于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言之也。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坤形,形随气腾。以上劲诀既详,再言调气之方: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绵口,细调呼吸。
宋注
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
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 下一起,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一、出一入,皆从鼻孔。少时气定,随吸一口气;同 时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前心,前心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自尾闾上达于脊背,升于泥丸。周而复始,此天地循环之理也。
二、内功经络穴位图
三、我对《内功经》的认识
武术之道,形之于外者为架势,寓之于内者为气力。练拳时,各种架势之长短、高低以及其飞腾变化,皆所以运用气力也。如内无气力,则架势亦是空架势。然而欲发力足,则必先求其内气之充,是故气者又为力之根本。此即拳经所谓以意领气,气到力发之谓也。因而形 意拳之道必自炼气开始。而炼气之法,一在于养,二在 于运。其式则有动有静。内功经者,实为动静兼修,养、 运皆备之法则也。
经络是气血在人体内运行的轨道,它负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的使命。所以气功锻炼,首贵明经,
如不能明辨经络而妄说气功,犹如盲人瞎马,将无所适从。人体经络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别、经筋之分,对练武术者来说,最主要的乃是前任、后督、冲脉、带脉、跻脉、维脉。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唯在阴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 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潮。得之者身轻体健,容衰返壮”故习武者必练奇经八脉,不可忽视。督脉在后,系全身之阳气。任脉在前,统全身之阴气。冲脉为十二正经之海,与胃肾两经密切相关,关 系到我们先天后天之真气。任、督、冲三脉皆起于玄牝 (前阴与睾丸之间),一源而三歧,故练内功者皆重视之。带脉环绕腰间,有总束诸经络不致下垂的作用。带脉通 畅则腰椎灵活而有力,才能起到“车轴”的作用。二跻、二维居两腿及身躯两侧,调阴阳贯通上下,有强健全身,使步履矫捷而灵活的作用。习武者不可不知也。
“大道日生,天地同始,生之谓道,阴阳呼吸”。凡炼气者,无不注意调整呼吸,形意拳当然也不能例外。《内功经》之调息是用的自然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其法为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即提会阴、尾骨向前向上兜翻),两胁向两边张开;呼气时小腹放松, 自然隆起。这种呼吸方式,既适合于技击动作的要求,又合乎生理上的需要,能使膈肌与腹肌的力量增强,加 大腹压的变化,提高肺活量,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有利于心脏的工作,也易于做到内气鼓荡和发力时气沉丹田。提肛、缩肾,增强了对肾经(肾、生殖泌尿系统及部分内分泌腺)的锻炼,加强了内分泌腺 的功能,能根据需要产生更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竞技状态大大提高,有利于武术技能的提高,国外称之日 “自生荷尔蒙法”。练动功时,呼吸一定与动作相配合,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力时吸,发力时呼。但还要注意自然,不可勉强。要逐渐做到力不蓄而自蓄,力不发而自发。用提肛缩肾的方法,将真气自玄牝之门提到丹田,再自丹田贯入五脏六腑,这就是形意拳大师 郭云深先生所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将有形之精,化成微妙之气,再将此气化为出有人无之神,神在:人体内的表现,便是“光聚天心”,也就是形意拳经上说的“一点灵光吊在眉”。
有规矩,然后成方圆。对初学者必须规定严格的姿势。刘奇兰先生说:“意即人之神气,形是人之动作。
动作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诚于内而形于外,内外合一,乃形意二字之意义也。”笔者练功体会,练内功最重要的是松、静二字。《内功经》对形式上所作的那些规定,都是为 了达到松静的目的。盖内气之运行,是受人意志支配的,首先要由大脑皮层发出信息,其次是肢体某部接受信息。 不静,则大脑发不出信息;肢体不松,则接受不到信息。是故松与静,乃是行气的根本。但松静并不是疲沓松垮, 而是要“松而不懈,静而不散”。静如劲松挺拔,精神凝聚;动如风吹大树,百枝摇曳,极其自然协调而又富有弹性。练功时真气发动,腹内沸腾,要提起全副精神,以意领气,达于四梢,便觉舌欲催齿,齿欲断筋,发欲 冲冠,甲欲透骨。出手虽柔缓,而力能摧城,刚柔相济, 圆通活泼,个中趣味,非道中人,不可知也。
形意拳以意领气,以气帅形,以气催力。所以虽谈 走劲,仍是行气。形意拳出手应该八劲俱全,要哪个劲便有哪个劲。欲达到八劲俱全,便要首先做到按肩、逼臀、圆裆、提胸、提须、贴背、松肩。欲同时做到这七项要求,是相当不易的。对初学者应先从分别练习人手,能够单独打出明劲、暗劲、横劲、竖劲就算很不错了。然后再练明、暗劲的变化和横竖劲的变换与应用。既要 认真刻苦地练,又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也。
练静功时或坐或立均可。坐式或盘膝,或坐于凳上,将两大腿放平,双脚踏地均可。应先按宋世荣先生注解的小周天法敛气,沿任、督两脉做循环,然后再练五气朝元法。站式即桩功,以取三体式站立者为多。可在练 过坐功的基础上直接练五气朝元法。练动功(行功)时,有明劲、暗劲之分。打明劲时,只练三点小循环,即吸 气时,将真气自会阴提到命门,此为蓄力;发劲时,呼气,同时将气自命门向前穿过,达于丹田,复降于会阴;打暗劲时,发力比较柔缓,可用五气朝元之法。这里附 带说明一下所谓气感问题。有些初练内功之人,往往热 心于追求自身气感,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一种偏差。要知气自是气,而气感乃是气的派生效应。自身有无气感,或气感之大小,并不能代表内气之大小。故学者只要按 《内功经》所示之方法认真练去,勿忘勿助,自然成功。
最后,谈谈“炼神炼气,返本还元”问题。这一段经文,说的是内功的高级阶段及其效果。返本还元即要返还到婴儿状态。婴儿状态,是人的原始状态,是人体生命的本来面目。这时,体内阴阳自然平衡,内气无所不通,意、气、神三者是合一的。其后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七情六欲,干扰了内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于是才产生种种 疾病,生了病也不能自己修残补缺。气功之道即在于以入静的方式,割断外来干扰,将意识集中于自己体内,
再通过一定的功法,消除以往因外来干扰而引起的体内 变化,使其逐渐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意气神重新合 一。气功家叫做“善养吾浩然之气,常守我独立之神”。 武术家叫做“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即是此意。
内功练到这一境界时,在做静功中,闭目合睛,抱神归一,便会觉得宇宙之大,空无一物,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虚无缥缈,遨游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来的危险,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做动功时,便觉飘飘 荡荡,如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心无其心,身无其身,随意而动,无可无不可;又如悬肘写大草,将意、 气、神集中到笔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动,则笔走龙蛇;如用之于应敌,本无意打他,只是随进攻之势,随意应之,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往往可将对方 击出甚远。这即拳经中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就是崩拳大师郭云深一生的经验总结:“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
浏览7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