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赛形式仍以观摩赛、邀请赛、交流赛为主为对传统武术实施深入挖掘、全面整理、有效发展,近些年来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协会、各地方政府以及武术协会先后举行了很 多类型不同的武术比赛,主要宗旨是更加有效地发展、挖掘、传承 先辈们代代相传下来的武术技术。因为我国武术运动存在庞杂 特性,所以,传统武术竞赛模式自始至终都在积极探索,各类竞赛 的具体名称是传统武术竞赛模式积极探索的充分反映,如全国武 术观摩交流大会、北京“国际八卦掌联谊会”、山西“国际形意拳交 流比赛大会”等。传统武术竞赛丰富多彩且形式多样,把传统武 术百花争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竞赛规则仍处于探索、摸索阶段竞赛规则不仅能为比赛提供保障,还能对运动技术发展发挥 导向作用,也能对运动技术水平发挥衡量作用。截至目前,传统 武术竞赛依旧在沿用2003年之前的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具 体是指近些年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竞赛和世界传统武术节等赛 事依旧在使用竞技武术套路的竞赛规则。然而,在传统武术竞赛 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其迫切需要形成自身的竞赛规则,当前,已经 有相关机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传统武术竞赛规则,而“功力大 赛”作为传统武术项目中的一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竞赛规 则。传统武术的套路和搏斗的竞赛规则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创 新、发展。

综合分析近些年举行的单拳种传统武术竞赛、全国性传统武 术竞赛以及国际性传统武术竞赛可知,这些传统武术竞赛从表面 来看正在慢慢朝着竞技方向转变,同时,竞技化程度看似也在不 断提高,但这些传统武术竞赛的模式、手段、规则等多个方面依旧 没能形成定式。为了让传统武术竞赛和竞技武术竞赛有所区别, 传统武术竞赛的模式、手段、竞赛规则等多个方面依旧处于论证 的探索期,因而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同样处于探索期。

(三)传统武术竞赛项目的创新举措传统武术竞赛形式在近几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崭新的竞 赛项目相继产生。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科学策划下, 全国性武术竞赛以及国际性武术竞赛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功力与 对抗比赛随之产生。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已经顺利举办了三届•规 定竞赛、自选表演赛以及特邀汇赛是其主要类型。具体来说,规定竞赛包括“单掌断砖”“石锁上拳”“长杆较力”“流星打靶”“桩上 徒搏”五项;自选表演赛分为克服阻力、击打能力、灵敏能力、其他 能力共四组;特邀汇演包括各种武术绝技。从整体来分析,大赛 拥有极为显著的竞技性,存在独立的竞赛规则。除此之外,第二 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透露,传统武术竞赛正在为制定独立的竞赛 规则做各方面的准备,这就使得传统武术竞赛难以结合竞技武术 规则来具体实施Q尽管传统武术的搏斗运动还没有开展全国性比赛,但民间已 经有人为此做各方面的尝试。2004年5月,由武塞网发起的第 三次MMA(综合格斗)交流活动在精图博艺俱乐部举行,比赛项 目都是对搏,有双节棍、剑术、拳术,有传统拳对战传统拳,也有传 统拳对战现代拳击,还有中国拳师对战法国高手。这次聚会成功 聚集了很多武术前辈,很多前辈指出传统武术应当形成区别于其 他运动的对抗方式,传统武术应当尽可能保持对抗性,在对抗过 程中实现进一步发展与复兴,在“打”的过程中脱离困境。

一、传统武术竞技化发展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受众分明就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来说,太极拳的大范围传播给竞技武 术套路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很多经验。追溯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可以发现.太极拳从初始阶段就重点抓把上层社会人群和收入相 对丰厚人群当成主要受众的传播方式,采取这种传播方式体现了 明确的发展眼光和弥足珍贵的市场意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崭新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向太极拳服务 于广大群众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以及广阔的历史舞台;把服务社会主义建事业当成指导,明确定位成积极服务人民,使得太 极拳发展再次走上发展巅峰。太极拳爱好者成功覆盖社会各个 阶层,同时,在生活中的很多角落都可以找到太极拳练习者的身 影。在国际传播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处于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越 来越清晰地感受着太极拳的体育文化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 了这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竞技武术套路是一项新兴的竞 技运动,主要宗旨是推动中国武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受专、精、 尖、高四项特征的影响,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被广大群众接受。 竞技武术套路要想被世界各国的人民接受并在世界各地普及,准 确定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现阶段的竞技武术套路段位制还需 要进一步优化和充实。

(二)确保文化属性的首位性

(1)武术是一种文化,所以,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均应当在保证 其文化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将中国竞技武术当成一种文化来传 播与推广,需要完成的工作应当是系统的,坚决不可以只凭借几 项武术动作来完成,文化基础不足的武术动作传播,只会让人们 对武术的总体认识被破坏。

(2)宣传竞技武术文化应当目标定位成宣传和推广竞技武术 文化.在宣传竞技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如果可以保证文化宣传效 果和经济效益则更好,但经济效益不可以始终在文化传播中占据 主导地位。

(三)批判地继承传统武术文化 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武术文化,不可全盘照端,也不可一棍子 打死,对于积极的内容要发扬光大,对于消极的内容要坚决摒弃。 对于某些和时代紧密相连的内容要灵活把握,例如武德中带有封 建意味的部分内容,既不能因循守旧再受封建遗毒的迫害,也不 能全盘西化把优秀的民族传统都丢掉,作为武术之灵魂,民族性 是重点保护对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保住了民族性特点,竞技武术的对外传播才会变得具有意义和价值。

(四)加强政府支持度,推广完善武术项目,就现阶段的传统武术来说,当务之急是探究采取哪些方式可 以增强中国武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基本功训练,如何激发和鼓 舞我国武术运动员走向奥运的信心。从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 运会以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就开始自觉为武术进奥做 各方面准备,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增强监督管理职能。国家体育总 局武术管理中心在竞技武术套路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十分显 著的统筹作用、指导检查作用以及监督作用,后来,国家体育总局 武术管理中心科学规划了 2001-2010年期间武术的发展进程, 在武术竞技领域的发展方面提出了清晰而肯定的目标。明确提 出北京奥运会武术立项的计划和任务,并顺利地在2008年北京 奥运会武术表演赛中成功地表演,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当前 的管理模式中还深深地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办”结合的特 征,不能充分发挥全国范围内运动项目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因 此,主管部门应当转变职能,逐步向只“管”不"办”的方向改革和 发展,主管部门应专门致力于武术项目的管理工作,逐渐推广并 完善武术项目。2009年的全运会是全国武术项目比赛中最大赛 事的推广和宣传机会。在以后的武术发展过程中,应当借助全国 及各省、市运动会推广奥运武术项目。作为第十一届全运会唯一 的非奥项目,武术错过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最佳入奥时机,针 对未来武术将何去何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 表示,武术发展势头良好,最早有可能进入2020年奥运会。他认 为武术一定会进入奥运会,这个时间会在2020年或2024年奥运 会,目前,亚洲的所有综合性大赛都已设置了武术比赛,武术“进 入亚洲”的任务已完成,当前“走向世界”的任务依旧在持续推进。

武术项目的人才培养与人才训练是推进武术项目发展的重 要基础。当前的武术运动员往往来自业余体校、专业队以及国家 队运动员°各省市武馆中心的训练先后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运 动员,所以,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争取省体委与教育局的支持力 度,积极增设武术比赛,正确引导基层人员高质量地完成训练比 赛工作。及时完成高水平运动员的评定工作并及时颁发运动员 证书,为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做充足准备,激励每位参与者认真 参与训练,争取获得更大进步。与此同时,还需要努力获得家长 的支持与肯定,奠定后备人才的储备基础,为国家选拔发展潜力 大的武术运动员清除各类障碍。优化以现阶段专业运动队为龙 头,以业余体校为重点,以武术馆校为基础的训练体系,促使业余 体校、专业运动队、国家集训队三级训练形成网络,进一步优化国 家集训队的选拔工作与管理工作,从而发展成多种形式、多条渠 道、多个层次的培养高素质运动员的一条龙训练手段。发现和培 养优秀运动员必须要有优秀教练员。

(五)狠抓基础,吸取传统特色,技术突破创新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性表演评分项目,它 采用健美操中的切块评分的方法决定运动员的名次,分演练水 平、动作质量和难度创新三个部分。要想在当今武台“白热化”的 竞争中,在从20世纪50年代就强调“高、难、美、新”中有所突破, 必须在狠抓基础,保证动作质量准确、完美的同时.传承奥运会的 “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不断突破技术创新,创新是一个团队 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吸取优秀传统武术特点,增加现 有套路中的创意、动作组合的新颖性、独创性。在演练水平中达 到风格突出、沉稳大气、形神兼备,动作过程细腻、精确,达到一气 呵成。除此之外,还要求运动员积极借鉴传统特色,充分彰显竞 技武术套路的特色,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力。

浏览8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