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胯打
胯打者,乃以中节、根节打人,腰胯一并发力之谓也。胯打有里外之分。
1.外胯打
用自己的胯尖(股骨头)对准对方的胯尖,发萃劲, 如同鲤鱼打挺。
2.里胯打
先顺对方来势,抢步中门,以里胯逼住,使之不能换势,然后以横劲击之。如果是右腿插裆,用右臂向左横打为好。 如对方未离位,切勿发劲。 用胯打, 步法最重要,两足两腿之进退交换须自然得体,胯打始能奏效也
第七节膝打
1.侧进顶胸
对方打右中平拳,我以右手接其腕,左手抚其上臂, 向后下方捋带,乘势从外侧上左足;同时,提右膝以顶其胸。
2.正面打腹(白鹤升天)
如对方以双风灌耳或饿虎扑食打我,我即以鸟台形振翅之势,双臂上封外开。同时,进左足插裆,提右膝以击其外肾、小腹。
膝打之法尚多,只要对方来拳为中平或在中平以下,我皆可以膝作拳用,或防或打,皆能解难奏功。但膝打须近身,并要手脚配合得当,随身合胯,不能强行。拳 经云:“远来用脚踢,近了便加膝”,即说明了膝打要上
步近身之意
第八节臀尾打
拳经云:“臀尾是拳。”形意拳中,无论李洛能所传,抑或马学礼所传,皆有臀尾打法。拳经云:“臀打 全凭灵、气、精。"盖臀尾之用,主要在气之起落,非对内 功练之有素者,无能为也。今书其常用之法,以资参考。
1.臀打一:
对方从后抱住我腰时,我可先以臀后击,使对方之腹、裆与我接触稍松,随即转腰,以左右肘连击其两肋。
2.背胯
此为散打中“掷法”之一。当对方以右手顺步向我进击时,我以两手接其右臂,上步向右转身,以臀尾抵住对方小腹,急弯腰将对方背起并向前掷出。此动作要快,迟则无用矣。
以上分别说明各部位的用法。须知人之全身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故而在实战中须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各部位的打法能协调一致,互补互根,方能得其妙也。
第八章
盘根功
盘根,又名“盘根气功”,是按照《内功经》和《纳卦经》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炼气的一种功法,为形意拳内练的重要功法之一。盘根功,又分静功与动功。继乾坤桩和三体桩养气获得效果之后,以盘根静功(站功)通任督,以盘根动功练习鼓荡开合,精气神合一,则形意拳内功不难臻于大成矣。今将盘根的具体练法分述于下。
第一节静功(立桩)
1.预备式
两脚平行开立,宽与肩同。两臂自然下垂,置于大腿外侧,掌心朝里。顶头,竖项,两眼平视,全身放松。心静,体正,细调呼吸。这个姿势又叫“松静站 立”。
2.金鱼抖鳞
吸气时,两臂由两侧上抬,要沉肩坠肘,掌心朝下, 边抬边向前划弧,至正前方,两臂相交,左手在上,右 手在下,两臂伸直,高与肩平,吸气尽而式成。
呼气时,两臂交叉迅速向胸前屈肘收回, 待小臂至胸前约15分米(四五寸)时,两手迅速握拳向左右以肘横开。同时,两脚跳起,分开,身体下蹲成马步,呼气尽而式成。口中喊“嗨”,将气贯入丹田。此式又名“贯气桩”。
3.白猿献果
吸气时,两拳松开变掌,掌心朝下,自胸前轻轻下 按,落至脐边;不停,即屈肘,外撑,掌心朝外,高与胯齐;肩 要尽力放松,下沉。头顶项竖,下颔内收。 此式又名三盘落地。
呼气时,两小臂外旋,两肘内收,转至掌心朝上,随呼气之势,两臂向前徐徐举起,两掌上托并向前送,如托盘献桃之状,高与肩平。下颌向前伸,如神龟探穴,
以通任脉,呼气尽而式成。此时应感觉双手劳宫气甚大。
4.玉女挑帘
吸气时,两小臂内旋至掌心相对,随即向下坐腕,五个指头自拇指开始,一个个上挑,直至变成立掌为止时肘下垂,臂微屈。顶头竖项,廉泉、大椎微内收以通督脉,吸气尽而式成,气贯足于五指及大小鱼际。
5.推山入海
承上式,吸气尽,变为呼气。 两小臂内旋至掌心朝前,徐徐向前 推出。前推时,肘仍要下垂,保持屈曲,两肩松开,向 前送,腋下大筋向下拉,胸自涵而背自拔。下颌向前探, 以通任脉,内气自臂内侧直贯掌心。
6.雏燕归巢
两臂不动,两掌下按至指尖朝前,掌心朝下。随吸气之势,屈肘将两掌收回至胸前,高与乳中穴平。肘要坠,肩要沉,头要顶,下颌要内收,督脉之气,自尻尾而上行至于顶。
7.推窗望月
承上式,吸气尽,变为呼气。两手随呼气之势向左、 右前方(与自身对称线约成45。)同时推出,边推边外旋小臂,呼气尽而旋至掌心向上,两臂亦伸至尽头,高与腰平。肘垂,肩松,下颌微向前伸,气沿任 脉下于丹田,一支沿臂内侧贯入掌指。
8.王母照镜
两手下落,同时小臂内旋至掌心朝下。吸气时,两 手经脐下翻至掌心朝里,指尖向上,顺胸前往上穿至高与眼平。沉肩,屈肘,竖项,下颌内收,有向上的顶劲,但不要用力,吸气尽而式成,气升于顶。
9.青龙探爪
肘抬起,两手转至掌心朝下,指尖相对(相距约4.5厘米(一寸半)之远;随呼气之势,两小臂内旋至掌心向前,两掌指尖仍保持相对状态,徐徐向前推出,高与肩平。肘微屈,肩向前松,涵胸,拔背。下颌向前伸,呼气尽而式成,气下丹田,同时贯入 掌心、指梢。
练盘根静功,用的是胁呼吸法。吸气时,膈肌向下 运动,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向外张,但不要向上提;呼气时,膈肌向上运动,小腹外挺,仍要微微提肛,勿使气泄。两胁向内收并向下并,有骈胁之意。初学者如不习惯此种呼吸方式,不可强求,应先用自然呼 吸法,逐渐向胁呼吸法过渡,千万不可勉强,以防出偏。以上共八式,凡四吸四呼,可以周而复始反复练习,以 不感疲倦为宜。
第二节动功(行桩)
1.第一式:气归丹田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上身正直, 两膝屈曲,如站“三体桩”之势。后脚距前脚约一脚半或稍多些。后腿膝 盖距前腿弯约6厘米(2寸许)。两手握拳,置于脐下,相距约3厘米(1寸) 远,拳心朝下;两肘向外开劲,两肩 向下沉劲,两膊成半圆形,含胸拔背,顶头竖项,头向左转约30。~45。,二目平视。这种姿势叫做鸡腿、龙身、猴 背、熊膀。
上身及双膊保持不动,双脚沿半径约一米的圆圈向 左行走。两脚各走一条线,走圈不可过大。走步时,左 脚外摆,肾经之脉气牵动;右脚向内扣,膀胱经之脉气 流行。步不要大,以两脚相距一脚半为宜。双膝仍要保 持屈曲,后腿膝盖距前腿弯不超过6厘米(2寸)。走步用 形意拳的瞠步,脚底与地面平行,距地约1.5厘米(半 寸)。迈步时,前腿膛,如行泥地,后脚蹬,脚掌内侧用 力,牵动肝经、脾经,取《内经》“肝脾之气宜升”之意。前脚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着地。脚走双线,走步不要快。全凭双脚、双膝用力。仍用胁呼吸法,提脚为 吸,落脚为呼,吸无意,呼有意。所走圈数多少不限。
回身时,上身及两膊均不动。右脚努力向里扣,身 向左转,左脚提起置右踝骨旁,摩胫,脚底距地面约15厘米(半寸许),稍停,即向前迈出,落于右脚前一脚半之处,再进右脚;即变左脚在外,右脚在里,右脚摆, 左脚扣,全身向右转圈行走。其行走之身法、步法、呼吸
2.第二式:落地二盘
两腿站的姿势与前式相同,仍 要保持鸡腿、龙身、熊膀、猴背。 两手内外劳宫相对,覆于丹田上,左掌在内,右掌在外。站好后,两小臂内旋,转至两掌心朝外,即向左、右斜下方撑按;肩要沉劲,肘要向外开劲,两膊要撑圆,含胸拔 背。眼看左前方。
上身上肢不动,高度不变,沿圆弧路线向左行走。其步法、身法、呼吸及回身动作,同第一式。
两臂之圆撑下按,十指张开,掌心空涵,则手三阴 三阳之脉气全被牵动。含胸,拔背,竖项,则任、督二脉沟通,于是随步履之起落行进,气乃走“五气朝元” 的路线阴升,阳降,鼓荡开合,周流不息,久之则精、 气、神饱满,得意、气、力合一之妙。
3.第三式:天王托塔(虎托式)
两腿站法及两手放置仍如第二式。两小臂外旋至掌 心向上,自脐下向上托起,到胸前时,即向左、右前方水平伸出。两手相距约7分米〜8分米,掌心向上,高与肩平,十指分开,掌心内涵,虎口撑圆,沉肩坠肘;两肘向内合劲,腋下大筋要极力向下拉劲;顶头竖项,拔背涵胸;头微向左 转,目视左前方。式定后,先沿弧圈向左行走,圈数不计;再回身沿弧圈向 右行走,圈数不计。其步法、呼 吸、回身动作仍与第一式同。
此式虽仍是牵动手三阴三阳 之脉气,而对心包经之脉气牵动最多。每换一步,内气自涌泉直上达于劳宫,使心肾相 交,得水火既济之功。
起式站法同第二式。双手握 拳,小臂外旋至拳心朝上,自胸 前上钻到高与口平,腰向左转约 45°;同时,小臂内旋,两拳变掌,一齐向前推出,式成时,掌心朝前,十指分开,虎口撑圆,两手 食指尖相距约9厘米(三寸许), 两虎口相对,肘虽开而向下垂劲。 头顶,项竖,拔背,涵胸。两肩 向前松劲,两手心向回缩劲。两眼平视左前方
浏览4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