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华武术器械的专 著-。从原始社会至现代,对历代各类各种武术器械的产 生和撗变,按图逐一作考释。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图 片精彩。
两位作者是高等学校体有教育、研究工作者。他们 阅读了大S武术书籍和有关资料,搜罗了上千幅珍贵的 兵器图片,经多年研究、整理成书,奉献给广大武术、 文史、美术和影视戏剧等领域的工作者和爱好者。读者 可从中获得知识,欣赏图像,用于工作和习武健身。
在博大宏富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武术是 一枝奇葩。武术不仅具有精深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 论、完整的锻炼系统和神奇的健身与攻防效果,而且与多 种文化形态诸如军事、宗教、卫生、娱乐以及社会心态、 健美观念等,均有着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故武术实乃中 华文化中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瑰宝,因而数千年来不断发 展,并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武术与军亊武艺本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只因武术作 为-•种文化形态,其社会作用远远赳出军亊武艺,因而形 成不同于单纯用于战场之技击术的种种特色。简言之,武 术较军事武艺更为丰富、精深,有更为广泛的实用性,还 A更多的艺术性与娱乐性。武术器械绝大多数脱胎于军亊 器械,但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少数则直接来自民间生产 生活用具,乃至采于故事传说之中,如鸳鸯拐、乾坤圈、 峨眉刺之类。因此,从总体上说,武术器械的产生、演变 及其艺术发展历程,是和军事武艺息息相关的。
器械在武术中有着重要地位,某些器械,甚至成为武 术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以剑为例,早在先秦时期,虽然它 在战场实战中只是自卫防身而未能居于重要地位,但在人 们心目中却代表着英俊、豪迈。故爱国诗人屈原自我描绘 的形象是“带长铗(剑)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后 来,剑又成为权力与威严的象征,“秦简公六年令吏初芾
剑。汉魏以后善剑不仅成为人们英武的表征,而且更是 壮志豪情的寄托。魏文帝曹丕著文自赞剑术精良,诗仙李 白更高唱“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于是唐代开始了 剑客的传奇,宋人大讲剑侠的评话。由于宗教借武术表现 其法力,于是剑又成为仙家逍长的法器,呼风唤雨降妖伏 魔都离不开剑。这一来,又产生了更为神奇的剑仙;以至 近现代越来越兴盛的武侠题材的小说、戏曲、电影、电视 中,剑都占据着主要地位。仅从武术器械之一的剑,我们 便可以看到武术具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作用。由 此可见,对传统武术器械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对于多 种学科领域,如军亊、体W、文七、宗教、历史、文物等 等均有较大的意义。
关文明、赵後华二君著《中华武术器械大全(图说)》, 校阅一过,深感搜罗宏富,解说精当。尤其采自多种典籍 及文物考古之珍贵图片,不仅为武术器.械研究提供形象资 料,而且也是对武术器械文物的一种有意义的欣赏。该书 的文字解说与考释,则做到考证准确,引证翔实,对每一 种武术器械,从其发生起源及历史演变,均作了扼要的叙 述,_此,廣棠神意义上讲,该书可以说得上是一本中国 武术器械简史,是有着较犬的学术意义的。深信此书的出 版必将受到各界的欢迪与軎爱,在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的领 域中发挥童要作用。
武术器械是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兵器是进行战争的 —个重要因素,因此,历代兵家对军队武器装备改进都非 常重视。〈〈太平御览》卷339载:“守战之具,皆在民间”。 劳动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兵器,不少 为兵家所利用。
'宋代已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它反映了武艺的内容丰 富多彩,也反映了兵器的多样化。
南宋华岳编写的一部兵书《翠微北征录》卷7载: “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 弓为第一”。华岳当过武状元,书中的“臣闻”当比成书 时间(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还要早。宋曾公亮 《武经总要》成书于1044年,所列的图文并茂的武器中, 仅刀枪就有八九种之多,兵器数量远远超过了十八般的内 容。
元、明记载十八般武艺的内容更多,无名氏《草卢经 略》、谢笨鴻1丨.〈〈五杂俎〉〉、朱国祯《涌幢小品》等都有记 栽。淸代,王辦丹麓 <〈兵仗记》论述武器更多,惜多是文 宇描述。为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几年前全国进行的挖掘、 整理工作评选中,始见天津献出用颜色绘图的〈〈兵器百 种》。
武术器械内容十分丰富,有长有短,有单有双,有近 有远,有明有暗,有硬有软,从用法上看,打、杀、击、
射、挡器皆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刃的,形式 多样,多彩多姿。不少器械从制作的工艺水平看,也极其 精美,枭实用性与观赏性并重的珍品。
古代兵器从战争脱颖出来,形成了锻炼身体的器械时,
它又依附于健身及符合当代审美观念的需要而不断改进。 工艺水平使武术器械有了很大变化;从兵器演变到武术器 械诘,有些S械的击技实效性小了,工艺水平却高了。
关文明和赵饯华两同志费时多年编著了《中华武术器 械大全(图说)》,材料翔实,引证可靠,更为难得的是, 展示了近千幅珍贵文物照片、图片,因此,该书具有较高 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它对武术工作者、武术爱好者、影视 工作者、戏剧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各个时 期的各种武术器械大有裨益。他俩的这种扎扎实实、锲而 不舍地广泛收集资料,较完整地、系统地进行研究、整理, 并公开发表为大家所用的做法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概 述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武术器械就是这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武术器械主要是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的。兵器是克敌 制胜的工具。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有了为战争服务的兵 器。有了兵器,就要有掌握和使用兵器的技艺——武艺。 *
武艺越是精通,越能发挥兵器的性能,取胜对方的可能性 越大。因此,兵器与武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练兵器,既 是一个掌握武艺的过程,也是强健筋骨、锻炼体魄的过程。
自古以来,历代共家都很重视兵器的改进及习练。
《史记•律书载:“六律为万亊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 重。”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创造并改进了各种各 类的兵器,这些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与当时社会的 政治、经济、军亊、科学、文化等关系密切,特别是生产 力饷发展对兵器改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q周'讳在《中国 g
兵器史稿》中说:“一民族固有之兵器,实与其人种、文 化、历史、科学、美术、技艺,及其民族之消长生息、强 弱盛衰,有密切之关系。是以世界各国,既有古兵博物馆 •
之设置,以资鸡感,复各有其兵器史,以利学者及军人之 研究,并供A民阅读。”因此,璜过中华历代兵器既可以 了解我国祖角的朱产、战斗和生括柄况,也•可以观察当时 武术运动开展的状况。
在上下数万年搜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华武术器械经历
了一个由少到多,由劣到优的发展过程。据《韩非子》等 古籍记载,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民少而禽兽众”,人 •类“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原始人类之所以能进行狩猎,并战胜凶猛的野兽,除了合 群互助之外,很重要的是人能制作和使用工具。先是用石 块和木榉同飞禽猛兽搏斗,以后又“屈竹为弓,伐竹木以 为矢”,创造了最早的弓箭。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来看,
在距今约10万年的丁村人文化遗址,有少量石球出土; 而在距今约4万年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则发现大童石球。原 始人将一些石球用藤索系起,制成“飞石索”,在狩猎中 顺手抛出,利用旋转力量缠、击猛兽。它是武术器械中 “流星锤”的雏型。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中,曾出土
了母系氏族社会的文物 种捕鱼用的“飞叉”,尾端
带有结节,系上绳索,将叉抛出捕鱼,然后抓住绳索将叉 收回。这是软器械的彝祖。此外,还发掘出更大的叉,是 没有绳索的狩猎工具。
原始社会的兵器发展,正如周纬〈< 中国兵器史稿〉〉中 所载:,“新石器时代之石兵,业己大形进化,非但人工磨 制精良,兵器平泽锐利,可与现代之石器相比而无逊色, 抑且备种兵器均有,如石刀、石刃、石匕首、石斧、石圭、 石镰刀、石鳞、石铲等器,…”,几乎S套武装均有。”一 些地方还出土了这个吋期的骨矛、石臂筒、七孔石刀和带 箭头的股骨餐文物。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掠夺战争日益频繁, 规模也逐渐扩大。部落成员在劳动中使用的工具,常常又 是随身携带的武器。把渔猎的工成和劳动生产的技能用之 于作战方面,便逐渐形成了用于作战的兵器和武艺。
浏览8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