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来讲,陈氏太极拳显得太难,所以杨露禅将陈氏太极拳进行了变化, 删除了其中的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将原来相对刚猛的拳术变为舒展大方的绵拳,后来也称为杨氏小架。杨氏小架是对陈氏太极拳的改革和创造, 这种创造使太极拳更专注于其健身功效,而不是技击效用,也为太极拳争取 了更大的受众。由此可见,健身的需要是太极拳进行改革的动力,太极拳本 身所具有的健身功效是改革的前提。再者,杨露禅到陈家沟学拳,打破了陈氏太极拳只在家族内部传拳的传 统。杨露禅的北京传拳则为太极拳在城市内的大范围传播铺平了道路。从陈氏到杨氏,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得以彰显,从陈家沟到北京,太极拳从此进入 了都市,为太极拳后来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杨氏太极传入北平后,正是 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之时,杨氏太极拳与西方体育的健身理念不谋 而合,使得杨氏太极拳的发展更是顺风顺水。从陈氏太极到杨氏太极,在技 术上作了重大的改变,杨健侯将杨氏太极改造为中架杨氏太极,杨澄甫又将 其改造为高架杨氏太极,使得杨氏太极拳的健身风格更明显。杨氏太极拳对 陈氏太极拳的改造是太极拳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所作的主动的改变和创新。


  • 杨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


太极拳在20世纪初被大众所知晓,应该首先感谢杨氏太极拳在京城的 传播。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虽然学拳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但是晚清时 期,陈家沟还是一个不被广泛知晓的地方。杨露禅在北京城王府教拳的时 候,王府以外,练习太极拳的人微乎其微。清政府被推翻后,杨家的铁饭碗 被打破,杨家人为了生存,被迫在北京城的民间传拳,维持生计。杨氏太极 拳的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开始受人之邀在京师警察厅消防音乐队教授拳术,或 者在外设拳场收徒以糊口。这是太极拳在京城民间传播的开始。但是这个时 候杨氏太极拳的传播范围还是很小的。

20世纪前期,最有影响的太极拳家当属杨健侯、杨少侯、吴鉴泉、王 茂斋、杨澄甫。这些名家的太极拳都出自杨家,且都集于北京,杨氏太极拳 在京城民间的传播一开始主要得益于这批拳师。而影响最大的则是杨澄甫。如果单靠杨家人零散地民间传拳,是不可能造成后来太极拳的大发展 的。20世纪前期中国人在面对外敌侵略的情况下,社会尚武风气兴起,一 些满族贵族以及新兴的文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武术。这批人的加入给太极拳 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促进中国武术的发展,1912年,满族贵族许禹生 借助自己的社会网络,广泛获得社会名流的支持,召集了一批以杨家弟子为 主的拳术家力量,成立了北京体育研究社。打着体育的旗号,延续中国的传统武术。后来在1916年,北京体育研究社创办了体育传习所,成为当时北京城唯一的专业教授、研究太极拳的机构。当时大批太极名家,包括杨少侯、杨澄甫、杨露禅的弟子纪子修、吴全佑的儿子吴鉴泉、刘恩绶、刘凤 山,以及孙禄堂等被笼络在北京体育传习所之下任教,为民国太极拳的发展积累了大批的师资,为后来杨氏太极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太极拳之所以能从北京传到上海以至于广州,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者当 属陈微明。陈微明是清末翰林,清史馆纂修,1925年,冯玉祥进入北京, 溥仪搬离故宫,跟杨澄甫已经学拳七年的陈微明离开清史馆南下,到了上 海,创办致柔拳社,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播,从此太极拳在上海的传播范围逐 渐增大。不久,陈微明为杨澄甫著的《太极拳术》一书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不仅加速了太极拳的传播,也为致柔拳社解决了教材问题。1929年, 陈微明的《太极答问》出版,这个时候,太极拳已经在上海风靡,五年时间 内入社的人员就达千人。在太极拳初期的传播中,陈微明的作用是很大的, 他把太极拳社开到了上海,把太极拳带到了南方,使杨氏太极拳走出了京 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1928年,应陈微明的邀请,杨澄甫南下上海传拳。中央国术馆成立后, 聘请杨澄甫到国术馆教拳,结果不足一个月杨就离开了,回到上海继续授 拳。10月,江苏国术馆聘请杨澄甫为名誉顾问,并担任一等教习。1929年 2月28 H,杨澄甫辞去江苏国术馆的职务,到浙江国术馆担任教务长,接 着他担任了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的评判委员。当时浙江国术馆刚刚成立,国术馆董事黄元秀是杨澄甫的学生,在军政界颇有名声,在浙江影响很大。此后杨澄甫除了在馆内授拳外,主要致力于提高几位弟子的功力。1932年,陈微明受广东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聘请,专程到广州传授太极拳,陈微明到中山大学以及第四集团军任教一年后辞职返沪。陈微明在 广州期间,时常与当时的社会名流谈到自己的老师杨澄甫,所以在1932年, 时任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集广东党政军大权 于一身的陈济棠函聘杨澄甫到广东传拳。于是杨澄甫南下广州,授拳于陈济 棠部、广西李宗仁与白崇禧驻粤办事处、四集团军、广州公安局、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法学院等处。1935年,杨澄甫感觉身体不适,返回上海, 1936年农历二月初十病逝于上海,终年53岁。

  • 陈氏太极在京城的传播


陈氏太极拳是杨氏太极拳的根,早已经存在,只是被广泛认识并传播则在杨氏太极拳之后。杨氏太极拳来自陈氏,而陈氏太极拳在北京城的传播则是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20世纪初,北京城传习的太极拳以杨氏太极拳为 主,北京体育研究社下设的体育传习所也主要聘请杨氏太极拳拳师任教。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大批的京城太极拳名家到南京传拳,继杨少侯以后,原传教于北京体育研究社的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等以及他们的弟 子们相继南下,一下子使得北京体育研究社没有了太极拳名家支撑门户。这 个时候,从陈家沟到北京做药材生意的陈照丕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虽然陈照丕的太极拳与京城流传的杨氏太极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大家都认可杨露禅 的太极拳学于陈家沟,所以北平城很多人慕名而来,陈氏太极拳在北平市开始传播。后来陈照丕又被来自政治中心的魏道明请去南京教拳,并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陈照丕请来了自己的叔父陈发科到北平传拳,陈发科的功力深厚,从而使得北京城陈氏太极拳在杨氏之后迅速盛名远扬,很快许禹生也来跟陈发科学拳。陈照丕和陈发科是最早到北京传授陈氏太极拳的人,从此以后,陈氏太极拳有了北京和陈家沟两大传播中心,并开始向全国传播。

  • 武氏太极拳的传播


在离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也流传着一支陈氏太极拳,现在很多人称其为 陈氏太极拳赵堡架。武氏太极拳则与陈氏赵堡架有些渊源。河北永年县(杨氏太极拳的故乡)武禹襄,曾从河南赵堡镇的陈青苹学习陈氏太极拳,后来 经过自己的研究成为武氏太极拳,这支太极拳的传人并不多,因为他们都是出自大户人家,不是以武为生,都是有知识的太极拳家,在这一支太极拳内部流传着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且从武禹襄到他的外甥李亦畲都根据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为太极拳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得这一支太极拳成为理论最丰富的太极拳流派。郝为真学拳于李亦畲,郝为真到北京时将武氏太极传于孙禄堂。

  • 孙氏太极拳的形成与传播


孙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孙禄堂。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于郝为真,郝为真学拳于李亦畲,属于武氏太极拳一脉,所以他的理论基本反映了武氏太极拳的理论。孙禄堂被认为是民国时期集形意拳、八卦掌以及太极拳为一身的武术大家。孙禄堂在1914年学拳于来自永年县的郝为真,使得原来流传于赵堡 镇以及永年县的太极拳得以大范围传播。孙禄堂在师从郝为真学了太极拳后,将太极、形意、八卦融为一体,创编了新的孙氏太极拳。孙禄堂的孙氏太极拳以郝为真的太极拳为基础,吸收了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合了三门拳术的手法,自成一体。 民国时期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太极拳著作《太极拳学》就是1919年孙禄堂著的。1916年,许禹生请孙禄堂去北京体育讲习所讲授太极拳,北京四民武术社、天津中华武士会也常请其去教拳。因为他的太极技理为大家所钦佩, 所以都称他的太极拳为孙氏太极。

浏览8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