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的核心地带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汇聚地带,乡村农民文化与儒家文化、市民文化相互渗透,共同促成了这一地区丰富而多元的民间文化。在这些众多的民间文化中不乏历史上的英雄传说、侠义故事及古代名将戏曲,为当地的习武传统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土壤,而各种各样的民间宗教也使得许多武术具有了某种信仰成分。 苏鲁豫冀是我国民间戏曲分布的高密度区。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有看方言土戏的风格,这是传统社会中国农村老百姓最有兴趣的娱乐活动。电视在农村还没有普及之前,经常会有戏班子巡回演出,在一个村子里一唱就是几天,忖间长的时候能达十天左右,每家每户都会兑粮兑钱,共同承担费用,周围村庄里的老老少少都汇聚到戏台周围看戏、聊天、玩耍,小孩子还可以买到糖人、菱角、糖葫芦等说书是这一地区农村的一个常设内容,它一般是在农村一天生活中的晚饭后,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为了 解乏,一般都会聚集在街头听说书先生讲评书。从这些戏曲和评书的内容来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历代帝王将相、侠士豪杰、清官廉臣、历史名案等倡导正义与侠义的主题,这从一个流行于此地的大鼓书、坠子书书目可见一斑。在历史类的故事中,“往往以个人恩怨,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杨家将的故事,又衍生为薛家将、岳家军在不同的时代,重复了杨家将类似的遭遇”。而在侠义类和公案类的故事中,则表达了一种民间的正义观,它“不寄望于法律,却依 赖皇帝特许的御赐尚方宝剑,由聪明正直的好官,当场处决,为人间铲除不平”。 通过这些戏剧、说唱、传说和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普通百姓尊崇的是英雄的义气、智慧与武功,渴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唾弃的是奸人的背义、阴险与胆怯,愤慨现实的不公、混乱与黑暗。中国的民间社会,包括地缘组织、宗教团体与秘密社会三类。它们都是以祭祀活动和宗教信仰为基础,通过一定的仪式或发展同乡观念强化社会认同,或对抗正统社会以反抗政府的压迫。大大小小的庙宇遍布于 整个华北农村,大一点的庙子供稍大的宗族或村民共用,小一点的庙宇则由几户人家供奉。此外,家家户户还在家中供奉财神、土地神等,明清时期一些宗教仪式活动将戏曲、武术、杂技与巫术等元素融为一体,成为民间宗教组织聚集民众的有力手段,清末白莲教、义和团乃至民国盛行的红枪会都是以这种多种元素组合成的仪式行为强化民众的信仰观念。然而,武术与民间宗教、信仰的结合,恰恰是体现了普通一百姓在混乱社会中的强烈自我保护意识。

二、内部因素

师徒式教育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吻合的:在传统的乡村衿二,人和土地是一体的,有着所谓的桑梓情结。人并不是从土地中掠夺生存的资源,而是把自己的生命看作自然有机循环中的一环,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土为安” 即是例证。这是一种根至上的和谐观念。人不会产生向土地过分索取的非分之想。因此,自给自足的生计方金下不可能促生大规模的生产,同样,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方面也不可能是批量的。所以,师徒式教育成为农业社会的基本教育形态。 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内部因素的改变。从武术传承的本身来看。原来师徒式的传承方式已经没落,取而代之的学校教育却没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在整个传承的模式上只有破旧,而没有寻找到有效的新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破旧而没有立新是导致传承困境的内部原因,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传承内容以及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一)走出传统邺徒关系

师徒关系具有一种天然的和谐状态。这种情结不仅体现在个体与家族的关系上,还体现在各种“拟制的家”的人际关系之中。在武术群体内部,个人并不是单纯地从群体中索取利益,而是在徒弟、师父、祖师身份的循环下生存,个人是这一 循环中的一环,个体对待群体就像人对待土地一样,是在呵护群体的利益中满足自 己的需要。在“如父子”的伦理牵制下,虽然师父对于徒弟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由于这种情结的存在,师徒之间还是养成了尊敬与关爱的习惯。与传统的师徒关系 相比,当今学校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虽然变得平等与自由了,但也缺失了许多东西,最主要的就是师生之间缺乏了尊敬与关爱的习惯。师生之间几乎成了学费与薪水的交换,武术技能在这里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首先,现代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时间相对较少。师徒之间的关系一旦建立,除非师父执意解除之外, 永久有效。师徒之间的感情在长年累月的交往中日积月累,异常深厚,情同父子。 而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频繁交往的时间也只是学生在校期间。通常情况 下,上完课后老师们就各自走人,平时相互见面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当今的高校,校园都比较大,教师公寓与学生公寓相互隔离,课后,学生很难在校园中遇见老师。其次,现代学校教育中老师对学生承担的责任大大减少了。在传统的师徒关系中,老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生为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师的声誉,老师在道义方面承担着很重的责任。而今的学校中,老师、学生与学校方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老师受聘于学校,学生用学费换取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权利,老师从学校领取薪水,他承担的责任就是向学生传授国家认可的知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带有商品交换的特点。 由于学校教育中实行分科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居于第一位,培养学生做人方面的责任无法落实到老师身上。在武术馆校中,教练的收益与学生获得的奖牌直接相关,教练的主要责任就是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在当今高校中,武术教师也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武术技能,至于如何做人、如何提高武德,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根本无法与传统社会中武师的身体力行相提并论。另外,由于当前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完全遵循和充分体 现国家的意识形态,老师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关系。有的教授认为,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被吸纳进公共管理权利领域,学校代表国家或公共权力实施对教师与学生之双重控制,导致教师与学生同时被置于一种对学校之不平等身份依赖,师生关系不仅未能实现平等、自由、诸项价值之完整对接,一定程度剥离了传统社会师徒关系的有益经验,相反,传统社会师徒关系的身份性强制功能在当今体制下被“学校”所替代,相应的伦理性价值也被强行性法律阻却,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通过从如父子的师徒关系向现代学校教育师生关系的转变中,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与精神交往变得疏远了。有几位学者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现代教育制度下的师生关系与传统的师徒关系相比,人师不见了,师生之间只有利的交换而缺少益的结合, 师生关系甚至变成了雇主和劳工,现在的老师缺乏一种爱生加子的习惯,师生之间好像成了学费与薪水的交换,在传统的师徒关系中,老师是学生的精神依赖,他们通过共同参与日常的武术活动进行着心灵和精神交往,而现代教育制度下的师生之间由于日常的疏远而导致了精神的阻隔。

(二)传承内家纯技能化越向

在师徒式教育中,武术传承的内容具有整体性与全面性。武术技能是一个载体习武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武术活动,技能的学习与做人的道理、方法融为一体,如何处世、如何做人、如何判断是非、如何在群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等具体的方法在日常的练功与生活之中累积起来。这种传承内容下的整体性和个别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潜在的价值,从这个层面来看,师徒式教育下的武术可以和艺术媲美。在这里,武术传承的内容包含着诸多真正意义下的教育资源。而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原有的拜师仪式、拳规门约、礼仪规范、祖师崇拜 等系列文化成分被大大消减和压缩。

 

 

浏览3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