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神话记述了程灵洗凭借武勇与善射,为民除害。关于程灵 洗在徽州后人心中的崇拜,学界有研究,如《唐代徽州程灵洗的神话 故事考》1

另一位徽州武杰人物汪华,少时即以勇侠闻在隋末兵乱中,汪 华应募平婺源寇有功,统领宣、杭、睦、婺、饶五州,建号吴王。后唐高 祖授以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自南宋罗愿《新安志》开始, 将其誉为新安之神。元明清时期,徽人对汪华称颂不断。如汪克宽

| J希勤《唐代徽州程灵洗的神话故事考》,《安徽史学)2015年第2期。 的《越国公论》、程敏政的《休宁乌龙山汪越公庙田记》。前者有云: “隋大业之乱,天下豪杰并起,各为雄长,互相吞噬,杀戮无虚日。惟 越国汪公集果毅,保州里,遂兼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之地,救生民 于涂炭

后者曰:“越公生当其时,盖有西向问罪之志,而力弗逮, 乃以一旅之众,仗剑而兴,全有六州。”关于汪华事迹及其在后世中 的形象塑造,今有研究,如《徽州家谱宗族史叙事冲突研究》第四章第 二节。

关于徽州尚武文化的流传,民国歙县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卷 十九中有明确阐释,其对直至晚清的徽州材武人物进行历述:罗鄂州言:新安之人,多以材武著称。吾考往牒所载,若程 仪同父子

汪越国,勋烈昆耀无论矣。黄巢之难,邑人郑传集兵 保乡里。方腊既擒,余党复炽。歙人钱苦、钱常起兵讨平之。元 初潜口松源盗数千人起事,黄氏之先世曰孝则府君单骑叩垒,谕 降其众,事皆炳著志乘。粤逆之乱,视巢、腊尤炽。淮湘壮士,同 仇敌忤,立功疆场者指不胜屈。吾郡材武如昔人者,岂遂无之, 惜无知而用之者。

许承尧历叙了徽州史上的材武人物及其功勋,这既是回顾,也体 现了徽州的尚武传统。如果说这是历史回顾,那么史上的徽州尚武 的真实场景,我们从明代休宁人吴子玉的《来善门记》中可见一斑。

县道鬲南三十里曰临溪,故唐都使公耀武之区也。当是时, • 乡人趋之,不有控卷搏摧超距十丈以来者!不有逐射临贸趋表

《环谷集》卷三。

《篁墩集》卷十三。冯剑辉《徽州家谱宗族史叙事冲突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下骄贵自喜以来者乎!不有吹竽鼓瑟斗鸡走狗六博蹋鞠探爵谷 以来者乎!不有却冠秫细偏装之衣投石拔距以来者乎!不有军 功论属籍以来者乎!不有熙熙愉绽以来者乎!迹其俗之渐可 推矣

由上记载可知,临溪曾是耀武之区,各类人群汇集此地,展示武 艺及其他技艺,是徽州尚武文化的生动再现。

此外,明清徽州尚武文化与徽民禀性有关。一是徽民的任侠习 气。在明清徽州,少年任侠是一种普遍现象。兹以汪道昆《太函 集》中几则史实为据:

始则以声伎蹴鞠为侠少游,遂倾诸侠少。倜傥负大节,倾贤豪。居常负意气,喜与诸侠少游。初,处士喜任放,才伎倾诸少年。

以上三则分别讲述了汪道昆叔叔、歙县岩镇人汪通保、婺源人詹 杰的任侠之风,并且这种任侠风气得到当时诸多侠少的推崇。可见 徽州少年任侠的普遍性。

二是徽民的健讼之风。徽民健讼而带来了武斗,而武斗诉求于 一定的武艺本领。关于徽民的健讼,兹拈出两则:

健讼者务相持,往往乘间而斗,其捷间者不远千里,虚往实 归,以故辨有口者趋之,强有力者应之,疾若答椁,趋若归市,所

《大郭山人集》卷二十一,四库存目丛书,齐鲁出版社1997年。

汪道昆《太函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

汪道昆《太函集》卷四十四《先叔考罗山府君状》,黄山书社2004年版。

汪道昆《太函集》卷二十八《汪处士传》,黄山书社2004年版。

汪道昆《太函集》卷二十八《詹处士传》,黄山书社2004年版。

必至也。方舟御尾而至,果皆四海九州之人乎哉?共则无盾,不共则已蹙,无两可者也。

俗尚气力,讼起杪忽,而蔓延不止。然单户下民畏权忍气.不敢望官府者,亦云不少也。

以上二则,前者说明了徽人健讼好斗,而且一定要斗出胜负。后 者说明了徽人尚气力,健讼不止。正如朱熹所说,徽人“好刚喜斗” 在俗尚健讼的风习下,解决诉讼求之于武力是其方式之一,正如徽州 有俗语云:“好笔头不如好拳头。”基于徽民的任侠与健讼,尚武文化 的承续由之而然。

第二节武德文化

关于武德,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 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是关于武术作 用与功能的论述。从中国传统武术看,武术具有重信用、讲义气、有 侠义和施勇武四德,即如万籁声所说的信、义、侠、勇四德3 °按照民 国时期武师杜心五的解释,信就是言出必行;义就是事之适宜;侠就 是见义勇为;勇就是果敢任事。明清徽州的武德文化在传统武德的 基础上,体现出文武并重、行侠仗义、遵规习礼的武德文化内涵.

文武并重是明清徽州武德文化的重要内涵。文者即有闻必录, 武者即卫国卫民。这在明代徽州武术大家程宗猷族人中表现得淋漓 尽致。据前文研究,程宗猷所撰的《单刀法选》《少林棍法阐宗》《长 枪法选》以及《射史》,均是其广泛师从,获得体悟,进行辑录而形成

汪道昆《太函集》卷八《送胡相君擢禹州牧序》,黄山书社2004年版

何东序纂修《徽州府志》卷二《风俗志》。

见万籁声《武术汇宗》序言,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同上。

的武术名著。这就是有闻必录同样程宗猷本人以及其侄程子颐乃 至程氏族人,均以武御辱,以武敌寇,以武据贼.以武除恶,实现了卫 国卫民。程宗猷在《射史》n序中说:“因取箧中射法授之梓人,乂想 以鄙俚,弗能及远,复取古射仪文,汇成一书,而以鄙闻附焉,亦知不 免识者覆甑盖欲藉此以志平生恩遇,兼传之子孙,使识先世文武并 重之意.”这充分体现了以程宗猷为代表的徽州武术文武并重的武德 文化。文武并重在明清徽州武术界还表现为文人习武,如前文所揭 的王寅、程嘉燧、汪宗沂等;也体现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武进士 歙县人许廷佐在授徒中,摒弃独习武艺而未能明文艺的弊端,教以科 举之文,一时出门下者如吴开圻、吴进义父子,马会伯兄弟等。

行侠仗义是武德的基本内涵,在明清徽州武人身上,这种武德文 化得到了传承兹引述史料为证:

行侠仗义是武德的基本内涵,在明清徽州武人身上,这种武德文 化得到了传承兹引述史料为证:尝游武林之西湖,众无赖子弟数十百人,方劫持一新安客, 势汹汹张

甚。君视之,故人也。怒,奋臂直入,翼故人纵横出。 数十百人,咸.自荡击颠踣,有僵不能起者。君顾视大笑,徐把臂 去。又尝渡钱塘江,潮怒舟没。君攫身入巨浪,左右腾跃提掷, 尽出溺者,排岸观者如堵,呼声若雷,皆以为神人。于是人争传 君材武“

这是《歙事闲谭》卷二卜九中所记载的汪雨苍的事迹其救故 人、救溺者,是行侠仗义之举,体现出勇侠之风

(吴钱)有报仇者授之私剑,为人精悍,尚气力,人以虎而角 目之。诸负屈不得白,公挺身为白之。

——徐卓《休宁碎事》卷九

(吴)子钦遂以侠著,出入著窄衫,袖双铁尺。人有急,辄,赴 之。其后数奇,豪举愈甚

以上三则说明了明清徽州武人能够急人之所急,仗义为武,果敢 任事,见义勇为。

遵规习礼是明清徽州武德文化的又一基本要义。武术界的武规 武律,是习武之人遵循的基本武德。诸如“苦练功夫、体得先贤”, “尊师重道、孝悌为先”;再如少林寺传授门徒规条“十愿”:愿学此本 领,保国安民;愿学此本领,抑强扶弱;愿学此本领,救世济人;愿学此 本领,锄恶除奸;愿学此本领,保助孤寡;愿学此本领,仗义疏财;愿学 此本领,见义勇为;愿学此本领,兴旺门第;愿学此本领,舍身救难;愿 学此本领,传授贤徒。从遵规习礼看,明清徽州武术大家程宗猷,在棍法阐宗编成之 后,不以程

氏命名,而以少林缀名,就是对少林规条的践行。同样程 氏族人的武术事迹,表明了他们对训条的遵从:保国安民、锄恶除奸、 传授贤徒、兴旺门第等。而师承峨眉枪术的程真如,亦是遵规习礼, 将其枪法命名为峨眉枪法。

另外,据王振忠所披露的徽州武拳关书②,揭示了徽州习武之人 的尊师习礼。兹转引数条如下:

自愿将身拜到某师傅名下,习学武艺,听凭教训。面议几年 为则,出师之日,谢礼银若干。

但愿投样之后,各遵教训,同里毋许参商,如有此情,凭师严

浏览9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