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妨举几个具体例子,以资说明。
一、接其梢节,制其根节
以上肢言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习惯上,从肘以下至小臂和手,都可以叫梢节,大臂和肩 关节,都可以叫根节。从生理角度来看,肘关节中的肱关节为滑车关节,只可绕额状轴做屈、伸运动;槎尺关 节为圆柱关节,只能绕垂直轴做内旋、外旋运动;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其活动范围较大,绕额状轴可做屈伸,绕矢状轴可做内收外展,绕垂直轴可做旋内旋外 运动。因此,在运动(技击)中胳膊的活动,主要是以肩关节为中心的旋转运动。在技击防御时,如接其梢节,则获较长的力臂,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对其肩关节较大的力矩,而易于将其臂引开。为了防止对方变换方向,继续进攻,应该同时用另一只手自对方大臂外侧横向加力,制住其大臂到肩关节这一段胳膊(根节)用力。因为其根部很小的角位移即可引起其梢节较大的线位移,若约束其根部使不能动转,则其整个胳膊便将失去进击的能力。不过,制其根节时,由于我力对其肩关节的力臂较短,需加较大的力才能奏效。弥补之法,通常是以我之小臂内侧斜搭于对方大臂外侧,随即屈肘、铸肩,用我腰部之旋转以抵制其大臂之外展,这样便成了以我之腰力对付对方之臂力,仍是以大制小,当然会占优势。
二、缠绕滚转,引劲落空
这种办法,是把自己安排得像一个三相陀螺式的圆球,可绕互相垂直的三根轴自由转动。只要对方进击之力不是“绝对”地对准了此陀螺的中心,则必由于球之转动而被滑开。若想使进击之力能恰好通过球心,是很 不容易的,何况我还在不停地运动着。这就叫“以球为体”。当我要进击时,发力用螺旋劲,无论手、臂、身 躯,都像螺钉钻木头,拧着往里进,利用了斜面原理, 便可无隙而不入,力小而效果大。这就叫“以螺丝为用”。此二者可以作为攻防运动总的原则。
比如对方以右崩拳进击我前胸,其力甚大,我可以右臂拳上肘下用腕部立着接住对方右腕以上部位,随即向上领,同时伴以内旋外拨;与此同时,左足稍进,向右转腰,右手 顺对方来力稍向后带。此时,我加于对方右臂 上之力有三:向上之力Fl向对方左侧之力,及向后带之力下。在接触点A,此三力之合力为尺。合力之方向,中箭头意的方向。
向前之力(即进击之力)虽极大,但其竖向及横向是无力的,因为任何人不能同时向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发力。故我加于对方右臂上之力居及虽很小,其效果则很大;且此三力之大小不定,其合力之大小及方向也就不定,难以捉摸,对方之力虽大,亦无所施其抗衡之能也。在此三力的作用下,对方的右臂将被化出而沿我之右上方(即标的方向)向后滑去。至于我进步与转腰两 个动作,也是有一定目的:其一,使我右臂做滚转外开 时,减少绕肩关节的活动幅度,使我的胳膊处于生理的 有利范围,便于发力;其二,使我身体更接近对方,便于还击。当对方感到力已发空,不得不往回抽其右臂时,我便可顺其抽回之势,贴着对方的胳膊,用旋臂的螺丝劲打进去,这就解决了以小力破大力的问题。再者,此时很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当我初接手时以右小臂滚 压对方右臂时,对方出于条件反射而向上挑,这将使对方更为不利。因为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对方直臂上挑,主要依靠三头肌的收缩力,这是费力动作,同时也易于被我以右手上引,出左拳打其极泉(心脏主要穴位)或 章门(肝经主要穴位)。如对方屈肘上挑,肘必下垂,我可乘隙以左拳顺其肘弯进击其乳中穴、俞府穴或华盖穴,右拳亦可顺其上挑之势进击其面部或右颈部(颈大动脉 在此),如此则更易体现发力小、收效大的效果。
三、避其锐气,击其坠归
如对方是一个体重极大、本力很强的对手,用右手 崩拳打我前胸。如前所述,彼向前进击之力愈大,越快,则沿其进击的垂直方向上便越显得无力。我可以用很小 的力将其右臂向上一托,同时身子微微下蹲,钻进去捣其肋下。如对方身体矮而粗,我不易从下方钻入,则可以一手加侧力于其梢节将拳锋引开,另一手自中路点击 其章门穴或华盖穴。
这都是以小力破大力的例子。必须说明,以上几个例子,只用以说明以小力破大力的科学根据,它只是技击动作中的局部和片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更不能代表技击的全部。
关于“四两拨千斤”的问题,理论并不深奥,做法 也不复杂,然而欲恰到好处,却也大非易事。因为其中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需要引起注意。一是“时机”,二是“分寸”。接手引化早了,对方就撤回去跑了;引化晚了,就挨了打。引化时,引化不够则往往发而不中, 至少是发不舒畅;引化过火了,自己将由于“背”反而会被动或受制。攻防形势,瞬息万变,胜败之机,系于 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秒,是很不容易被抓住的。解决不了上述两个问题,“四两拨千斤”仍是一句空话。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初学者来说,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肢体的分工与配合问题。技击中,肢体的运动轨迹,往往是幅度很大的空间曲线,而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都有其一定的生理限制,若再考虑到只应该使用其最有利于发力的状态时,则其活动范围将更小。怎么办呢?最合理的分工是:“手顾上下,腰司左右,脚管前后”。两手还要有严格分工,以人体中线为界,左手管左半边,右手管右半边,各要恪尽职守,勿越雷池一步。这就可以基本上保证周身各关节能够常处于其有利 于发力的活动范围,使化的动作不致有过与不及,避免 出现“悖谬”的情况。当然在运动中,手、脚、腰身的协调配合,是需要经过刻苦锻炼的。
二是放松。这是任何拳种都要求的问题,不独是形意拳而已。在技击中的每一动作,都是以肌群协作的形 式完成的。其中原动肌和协同肌是完成动作的主力,固定肌以自己的收缩肌为其他肌肉建立支撑条件;对抗肌 则应充分放松以避免对运动起阻碍作用。为了发力大而且速度快,那些该收缩的肌肉一定要收缩够,不该收缩的肌肉则必须全部、彻底放松。动作变化时,各肌肉的 任务也将随之变化,原来的对抗肌可能变成防动肌或协 同肌,其状态则必须由放松而变成收缩;原来的主动肌 也可能变成了对抗肌,其状态则必须由充分收缩变为彻 底放松。这些变化完成得越快,则我们的技击动作才能 迅速而灵活。所以只有会放松的人,才有可能发出大的力量和具有大的运动速度;有了大的速度,才能将自己 发出的力放到对方身上,也才能谈得上放的位置和发力 方向是否恰当。一般人,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影响,肌 肉总是收缩容易放松难,所以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放松 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最后,还应着重指出,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妙用,也绝不可忽视对力量和速度的训练,更不能否定力量和 速度在技击中的作用。二人接触,必有力的作用产生,既有力的作用,必然遵循力学的基本原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我们的技术多么高超,而在力的作用方向上必然是大力胜过小力。在我欲顺对方之力进 行引化时,我的速度必须超过对方才能起到引的作用; 当我欲顺对方回抽之力而进击时,我之速度也必须超过 对方回抽的速度,否则便放不到对方身上。所以,力量 和速度乃是技击的“本钱”,不能忽视。多一份力量,便 多一份资本;多一份速度,便多一份技巧。力量与速度,虽非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然而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这是不容怀疑的。
浏览4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