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忠”

“忠”的意思是爱国。喜好武术之人大多具有爱国的民族精 神,在我国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爱国英雄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一笔 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以少林武术为例,少林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就反映了爱国主义 精神。据《宋史》和《少林寺武僧集录》记载,北宋末期金兵入侵 时,少林武僧赵宗印率领僧人组成“尊胜队”和少年武僧“净胜队” 二军出征疆场,抵抗金兵。明朝中叶,沿海地带受到了倭寇的骚 扰,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少林寺的高僧“强兵护国”“屡经调遣, 奋勇杀敌1 战场上,他们英勇无比,手持七尺长、三十斤重的铁 棍「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抡棍破敌,遇者即仆,顷刻毙数 倭工 少林武术是传统武术的重要派系之一,是中华武术的代表。 对国家忠诚,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武术的精神境界。这种爱国精 神永远不会过时,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应该是每一个国民应具备的 素养。马克思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爱国主 义的内容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将其内容与时 俱进地推动,并使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华。在新时期,党的 十八大提出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就包含了 “爱国”0对于每一个习武之人来说,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努力学习与实践,全面发展自我,将爱 国主义融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二)“义”和“勇”

“义”和“勇”是儒家与兵家所推崇的美德。历代武术先辈一 贯倡导重义轻利和见义勇为。古人云「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 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义者,贵其有行 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故所贵其勇敢者,贵其敢行其礼 义也「'简单来说就是勇敢之所以非常可贵.贵在敢于伸张正义树立正风正气,见义勇为。“勇有于气者,有勇于义者,君子勇于 义,小人勇于气”则指出了关于“勇”的不同意义,君子把勇用于国 家和百姓的利益上,小人把勇用于个人私利。在古代,习武之人 崇尚“义”和“勇”,是为了国家,为了平民百姓,打击的是侵犯国家 主权的敌人和损害百姓利益的恶人。这种行侠仗义的“勇”以国 家和百姓利益为重,历来被习武之人奉为人生价值准则。这种价 值准则依旧值得现代人进行弘扬与传承。如今,社会上依旧有歪风邪气,有违法乱纪的犯罪分子不断 扰乱社会治安,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严重阻碍。对此,一方面, 要以武德的精神教育国民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意识;另一方 面,以武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风正气,抵制歪风 邪气,让社会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三)“侠”

“侠”是传统武术的派生物,武是侠的根基,义是侠的灵魂。 有武有义就显示出侠的本色,即重气节、轻生死、讲义气,路见不 平,拔刀相助。“侠”体现出尚武之人刚健有为的精神。在古代. 具有侠的气概的人是黎民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因为他们能打击恶 势力,锄强扶弱,伸张正义。武术名家吴图南在其《国术概论》中 讲到,习武的意义除了包括拳术器械之外,当以修身养性唯一之 目的。养成勇敢奋斗、团结御辱之精神,培养雄伟侠烈之风气,扬 民族固有之技能。

如今,我们参与武术运动、学习武术技能的主要目的肯定不 是培养侠气,但侠的本色依旧被我们所敬仰和推崇。对于当今的 练武之人来说,要从侠的本色中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含义,古代大 侠之所以成为百姓眼中的英雄,是因为他们眼中没有私利,他们 的动机、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正义。因此在今天来说,习武之人 要把古代侠客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社会发展服务上来。现代社会 中的许多邪恶之气还需要国民发扬行侠仗义的风范,使社会更加 正义。

(四)“礼”

礼”是儒家重要思想,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就 是诚实守信、谦虚礼让、尊师重道、宽厚待人、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等品质,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礼节要求,也应是习 武之人的养身之道。对于习武者来说,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尤其要做到。荀子对尊师重道有这样的论述「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在荀子看来,尊师重道能 与国家的兴衰产生一定的联系。在传统武术的拜师学艺中也有 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表明徒弟对师傅的崇敬之情。 这种伦理受到了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强调对本门派的尊重,要 遵守门规,决不允许背叛师傅。因而就造成了门派的“权威性”, 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发展与融合。

在现代社会中,应将“礼”赋予尊敬师长、谦虚明礼、宽厚待人 等全新内涵,应把“礼”的思想发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现代 人来讲,既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也要遵守社会公德、 具有职业道德等,真正把武行之礼用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 设上。传统武德中的忠、勇、礼、义、侠,是历代习武之人必须遵循的 道德观念和行为,它折射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光彩,展现 出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传统武术底蕴深厚,历史悠 久,自成一派,它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更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一块绚丽的无价之宝。传统武术的发展已 经有几千年,它始终受到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洗礼与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 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在武术文 化中所有反映。传统武术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注重德艺兼备、 内外双修•是思考人生、启迪人生的入世之学,体现出传统道德 文化的缩影,所以,武术运动必将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和方法。

三、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价值传统武术并不仅仅是一项单纯而简单的搏击运动,它是中华 民族经过长期文化熏陶积累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讲 求内修外练、术道并重的人体运动。传统武术连接着炎黄子孙和 华夏文明的历史血脉和记忆,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崇拜、生活模 式,以身体语言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独特的身体语言

传统武术的原始功能是搏击,以打、摔、踢、拿等攻防格斗的 动作为素材,遵循攻防进退、动静急缓、刚柔虚实、内外合一等格 斗规律,编排成具有特色的成套动作。作为表演节目,武术表演 既要有艺术表演的技巧性和审美的韵律感,同时,还要体现出武 术运动特有的攻防技击性,这种特点和要求都要通过表演者的身 体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武术中的身体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的身 体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别,它首先追求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要在 过程中体现出攻防技击性,展现出武术运动的文化、哲学、美学的 含义。

(二)民族文化孕育的武术

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依旧停留在技术层 面,认为它是一种“法术”。一谈到武术.便是“中国功夫”、攻 防技击,就像武侠小说中描绘的“九阴白骨爪”“六脉神剑”等灭 敌于无形的强大武功。在西方国家中,中华传统武术更多的是 以一种技击术来传播,所以,中华传统武术在英语中就是“功夫” (Kong fu) °从定义上来看,中华传统武术确实是一种具有自卫性质的技 击术,就技击而言,武术套路是为了便于传授、记忆和训练而产生 的。但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格斗技术,世界上的 不同人种都有相同的人体结构,所以,他们的技击术和传统武术 一样也要遵循人体生理规律。但在西方世界中并未产生像中华 传统武术这样体系完整、涵盖丰富的技击套路,这显然与国家和 民族的文化发展背景有关。中华传统武术的诞生与发展受到中 华民族的文化洗礼.在各方面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因而 也表现出它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形式的一种,它不仅表现中国人对 攻防技击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还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理 想、追求、意志、欣赏习惯、思维特点等多种文化品质和心理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刚健有为”在武术中的体现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在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中 已见成熟「刚健有为”的思想具体包括“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 两方面。对于武术运动来说,不论从动作风格还是精神追求上, 都以刚健为主旋律•武术的技击风格多以刚健勇猛为主。长拳舒 展挺拔、南拳刚健有力;形意拳刚劲充实;刀术刚猛迅捷;棍术横 扫千军,都体现了武术运动的刚健有为。

如今,武术运动的这种刚健有为的精神不仅要体现在民族传 统文化中,更要实践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或许现在武术各门 派对技击的争论很大,但对于武术运动的自强不息的继承是没有 异议的。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传统武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 华文化刚健有力、积极向上的精神特点,如果失去这个特点,那么 武术运动将黯然失色。

自古以来,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以一种大气豪放的气概 来吸收的,这种宽广的胸怀在武术上也颇有体现。例如,明朝时, 日本刀器因质地精良而负有盛名,民族英雄戚继光说:“长刀,自 倭犯中国始有,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以夺气矣。倭善跃,一 足则丈,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 多两断「戚继光意识到日本刀技术优良,倭寇刀法技艺精良,所 以.倭寇能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在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即将日本 刀法吸纳到自身的武艺体系之中「得其法’又从演而之”。《纪效 新书》详细地记载了日本刀谱.使得明代中国士兵的刀术吸收日 本刀法精华,又结合中国传统刀法,以套路形式创编刀术,使日本 刀法加入到了中国武术的体系之中。另外,在历史发展中会发现,中国许多兵器来自中原王朝周 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区域。从宋朝士兵所用的兵器中就可看出受 到了辽、金、西夏等兵器的影响,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对兄弟民族技 艺是以一种宏放的气度来吸收之。

天人合一是武术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与大自然不 是敌对、抗衡的关系,而是具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联系。所谓 合一,指对立的统一,也就是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天人合 一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并且伴随着武术的发展不断地渗透其 中,最终成为武术的哲学思想基础。

(1)形神兼备。人与世间万物一样都是有形的,但人有自己的 精神和思想,传统武术恰恰是在精神的主导下形成动作和形体的。 形神兼备一方面反对了唯心主义中只练习“神”的做法,另一方面反 对了形式主义只练习“形”的做法,促进“形”与.'神”的相对统一。

(2)德、功并重。武术运动是“有知有义”的人进行的形体运 动,需要“义”和拳脚功夫并用。所以,武术运动十分重视武德的 修养,建议习武之人“练武先练德、在练习武功时又倡导「武艺 要练精”。

(3)阴阳相济。万物根源皆为阴阳.武术运动追求阴阳相济。 在武术运动的很多规律中都体现了阴阳相济的特性,如动静、刚 柔、进退、虚实、攻守、开合、明暗,都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阴 也好•阳也好,都是物质的表现。“贵和尚中”精神在武术中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宇宙万物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然,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君臣、父子、师徒等人际关系 中注重和谐的关系,注重集体利益的维护,推崇求大同存小异。 古典文化中追求“合。讲求独立,不向外扩张,讲究通过道德来教 化.使万邦和谐。

所以.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追求快、 狠、猛,注重打击效应不同,它更加注重“养”,认为练武就是为了 养,养练结合,追求身体健康、长寿。传统武术还力求自娱性、稳 妥性、安全性;有很强的道德规范,追求以柔克刚、舍己救人等;讲 究“点到为止”.认为顺其自然,不提倡暴力与野蛮.这是其他运动 项目所没有的。传统武术长期受到中庸之道的影响,提倡“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技巧上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 力,以弱胜强”,强调拳打人不知.出手不伤人。由此可见,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武术运动之中。

“以人为本”精神在武术中的体现中华武术文化是一种世俗化的文化,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 位的文化。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强调自强不息.认为人类是 万物之灵,是社会的主体,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实现人生的价 值。想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就必须 做到自强不息。儒家思想反映在传统武术的理论之中,表现为重视人的自我 养生和修养。中华传统武术的人体养生理论有着丰富内涵,并且 提倡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固气壮体、手足矫 健等。在武术先辈看来.武术不仅仅用来自卫与搏斗.同时,也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手段与方法。

如今是文化交流的崭新时代,全球范围内各国积极与其他国 家进行友好交流合作,相互之间举办文化年活动,传播本国民族 的独有文化。在这个形势下,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 象征,要主动抓住这个机遇,用独特的身体语言向世界传播中华 民族文化的精神.为世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不通、文化各异,但身体语言是一种很好 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无疑是最佳的传播 方式。传统武术作为一项身体运动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得天 独厚的优势,因此让体现着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承载着中华民 族文化精神的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身体语言代表•在 国际交流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使世界上更多的人因武术了解 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浏览4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