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技与武术竞技
西方兵操传入中国之后,竞技体育也逐渐传入。从1910年在南京召开 旧中国的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开始,体育竞技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武术因为被认为是中国的体育所以也开始向西方的体育竞技学习, 组织武术竞赛,举办武术运动会。中国武术在发展竞技之初,只是在形式上模仿体育。1923年,马良、 唐豪等在上海发起全国武术运动会,那次运动会因为没有形成武术竞赛规 则,所以只有运动会之名,而无运动会之实。也有很多人不太赞成武术比 赛,陈稼轩曾经说:“有些同志,以为自己练习的目的,不过是获得健康, 或者偶尔游戏,以为无考试的必要,至于竞赛一项,有人顾虑损伤身体,有人顾虑妨碍名誉,亦不肯踊跃参加,尤其以国术为职业的人,深虑因比赛失 败,累及饭碗问题,所以对于竞赛非常的慎重。”①但是随着对体育认识的加深,体育的规则、体育竞技的理念才开始慢慢地被武术竞技提倡者认识。武术竞技的意义在于倡导武术的精神。1924年5月25日《吴稚晖先生 演讲纪》中说:“顾或谓中国之拳术,固为运动之上品,然今有斗勇之性。 予谓此非体育之言,不明拳术真价值者之妄语。夫拳术与斗狠,判然为二, 曷可相混。有识之人愈习拳而愈温让。”②梁仲璧也提道:“不以武术为毒群之具,而以武术为育群之基。……以强种保种之仁术,普渡一切众生,是之谓真武,是之谓真精武。”③1926年3月,无奇在《精武之春》中说:“兵
- 陈稼轩.国术界应有的工作[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吴稚晖.吴稚晖先生演讲纪[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北京:中 国书店出版社,2008:
- 梁仲璧.读精武月刊书后[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5卷.北京:中国 书店出版社,2008 :
矛杀人之具也,精武以之为器械体操,以锻炼体魄,强精神,化杀人之具为 生人。”①陈公哲在《精武之真精神》中说:“以精武体育会言之,日习技击此形式也非精神也。精神之所在无穷尽无方体。”②“会中人所日夕研究者一以体育为主旨,卒以体育精进而躯干健而道德日以高尚,脑力充而智识日以开通。体育也而德育智育寓焉矣,且也有团体斯有优劣,有优劣斯有比较, 有比较斯有竞争,有竞争斯有进步。卒群众于一堂互相观摩互相砥砺,幼者以勉劣者以奋。”③慢慢的,在人们的心目中武术不再是一种杀人的工具,而是一种培养人的手段。武术的精神与体育的精神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部分。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举办了中央国术馆的第一届国考,武术竞技真正开始。中央国术馆国考的武术规则借鉴了西方搏击的规则,形成了武术的裁判规则,虽然直到1932年,武术的竞赛规则、护具等尚付阙如,但是陈稼轩依然认为:“国术是实用的拳术……非用公开比赛的方法,不能引起 练习的兴趣。”④不管武术竞技规则是否完善,不论对体育竞技的认识如何 肤浅,武术竞技都按照体育竞技的步伐进行着竞技化实验。武术竞技和传统意义上的武术技击比试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很多情况 下,人们忽视了这种差异,单纯地提倡武术的比试。1933年第二届国考后 陈家轸在《第二届国考之感想和希望》中提道:“我觉得国术要图进步,非 注重比试不可,要革除迷信和夸大秘藏的恶习,也非注重比试不可,要国术养成猛勇无畏雪耻御辱的精神,更非注重比试不可。”⑤武术技击可以转化为武术竞技,但是传统的武术技击术必须经过一个改良的过程才可以。这是目的的不同所决定的,武术竞技是为了展示人的能力,面对的是对手,不是 敌人,甚至可能是朋友。传统的武术技击针对的是敌人,是可能伤害自己的
① 无奇.精武之春
[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
5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 社,
2008: 159 .②③ 陈公哲.精武之真精神
[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
1卷.北京:中国 书店出版社,
2008: 30, 30.
- 陈稼轩.国术界应有的工作[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陈家轸.第二届国考之感想和希望[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3卷.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人。竞技要胜负不要伤害,而传统的技击是不在乎伤害的,就是要让敌人丧失还手能力,甚至以使敌人伤残为目的。因此武术要竞技化,就必须要减少伤害,制订可行的规则。因此,吴图南在国术统一运动中指出,确定国术教 材的目标,将打死人的目标改为健身自卫。因为以打死对手为比赛的目的, 妨碍了国术的普及与推进,学者尝以枉死为口实而裹足不前。吴图南认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国术比赛,已经开始采用较科学的办法,比如拳术和器械 本来以谁先被击中为负,后来仅仅击中不能算胜,而是部分采取了西洋拳术 的比赛方法,以得分作为比赛胜负的标准,不再以打伤对方为目的,这对于武术比赛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武术竞技在一开始提倡的时候,实际上将武术的实战等同于竞技,这与 西方的体育竞技是不同的。体育竞技传达了一种团体协作的精神、竞争的精神。相对于体育,中国传统武术是好勇斗狠的。武术的精神受到体育精神的影响,开始追求体育的真正价值,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增强竞争的精神,变武术的毒群之具为育群之基。武术在竞技探索的过程中曾经将竞技等同于原来的决斗,而不是竞争。随着对体育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了解了竞技的意义,开始关注武术的精神。所以说武术竞技的发展是伴随着对体育竞技认识的逐渐加深而不断完善的,从开始注重实战、实用,逐渐去注重竞技的规则与精神。
(三)体育科学与武术科学
体育产生于西方文化之中,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所以西方体育是科 学的。与西方体育相比,中国武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虽然有健身的功能,但是却没有形成科学的解释,于是当中国武术遭遇西方体育的时候,武术因为缺乏科学性而被质疑,而中国武术为了证明其具有与西方体育相同的功能与地位,也逐渐接受了西方体育的科学精神,并以是否科学作为评价武术好坏的标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粹体育之争,是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第一次正面 交锋,在这次交锋中,中国武术因为其鬼道主义而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所 诟病,从而引起人们对武术科学的关注。1932年第一届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以前的土洋体育之争,则直接喊出了武术科学化的口号。土洋体育之争后, 武术的科学化之路已经毋庸置疑。武术的科学化是武术向体育转变的理论基础。1932年,褚民谊在《国术与体育》一文中说:“我们提倡国术的目的, 在使一般擅长国术者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将国术的精华聚集起来,成为一 种有组织有系统有学理有法术的国术,以贡献于世界人群,使得于体育上占 一重要之地位,成为一种最完美的体育,以代替体操。”①褚民谊的观点认 为,提倡国术就要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术,使其成为一种完美的体育。1933 年8月15日《包寿饮先生演讲词》中说:"……中国拳术,不能推行于世 界,因无科学方式,故须抱公开主义,成为一种科学方法。”②包寿饮认为 武术只有成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才能推行于世界。1938年,听驼在《对于国 术应有的认识》中认为:深信国术之优越,不宜妄自菲薄、妄自尊大,应该发扬体育的精神,即以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固有之体育,并尽量采用外国 体育之精神方法,适合我们实际情形者。从听驼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主张发扬体育的精神,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体育。在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对比与交流中,西方体育的科学性逐渐受到认 可,中国武术在不自觉中借鉴了西方体育的科学精神,从而从体育科学衍生出武术科学,而武术科学就是要让武术成为一种科学的武术。
(四)体育健身与武术健身
武术本来以技击为其核心功能与目的,但是当武术的实用功能受到冲击 以后,开始向健身的方向发展,这与体育的核心功能是一致的。在中国人看来,体育是科学的、是健身的,所以体育需要普及。中国武术要想与西方体育一争高下,也应该进行整理,并普及于民众中。1923年国技学会出版的《国技大观》中,张秋白提出了武化运动一词。他在
- 褚民谊.国术与体育[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5卷.北京:中国书 店出版社,2008:
- 包寿饮.包寿饮演讲词[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3卷.北京:中国书 店出版社,2008:
及国术之私议》一文中指出,国术要普及就是要组织系统的运动,而这个运 动为了与文化运动相区别,所以称为武化运动。武化运动实质就是国技的普及运动。而国技之所以要普及就是因为国技具备体育健身的功能。后来国术 的发展越来越朝向健身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社会上层人士的参与,更是将武术的健身作用作为参与武术的主要目的。
浏览4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