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也称“过庙”,在河北区域的各地叫法不尽相同,乡村多称为“赶庙”或“赶 会”,城镇则又叫其“上庙”、“上会”等。河北地域的庙会活动可谓由来已久,而且 非常普遍,河北省的任丘更是自古就有“天下大庙属鄭州”之美誉。据中国长安出 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秦榆编著的《中华文化性格》第27页记述,“据对冀中定 县的调查,全县一年就有72次庙会。冀南邯郸讪市峰峰矿区,一个区全年大小庙 会有73次”。而在这些传统的庙会活动中,武术、杂技等表演无一例外地成为了 主流项目。
北京佛道教寺院宫观多,众多的庙会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民俗中一道耀眼的风 景。北京最早的庙会记录,应是《辽史•禅俗志》中记载的“上已春游三月三日 为上已,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下马,列跪进酒,胜朋马上 饮之。”清代京师庙会兴盛,其中妙峰山庙会的进香人数多达数十万之众,香火之 盛甲于天下。对于普通人来说,庙会不是求神拜佛,而是购买生活用品,玩赏娱 乐。在庙会期间举行的众多传统娱乐活动中,武术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也 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位于北京丰台西南的看丹庙会与花会,据 说曾被慈禧太后封为“皇会”,并赐龙旗以示奖赏,这里的武术表演也相当著名,当 时流传的民谣曾有“前泥洼的幡,后泥洼的棍”之说,此外刘家村的少林拳也常常 在这里的庙会上博得阵阵喝彩。®位于北京西北三十五公里左右的妙峰山庙会, 是当时最大最盛的庙会之一,每年旧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妙峰山开山半月,京 津、保定、张家口一带的香客都要前来进香,该进香活动为民间团体自发,有文、武 “香会”之分。据让廉《京都风俗志》记载:“城内诸般歌舞之会,必与此月登山酬 赛,谓之‘朝顶进香’,如开路、秧歌、太少狮、五虎棍、杠香等会。其开路以数人扮 莲头涂面,赤脊舞叉……五虎棍以数人扮宋祖、郑恩等相,舞棍如飞,分合中式。”® 妙峰山庙会的最后一项活动是以募捐为目的的“善会”。该“善会”也有“文会”和 “武会”两种之分,“武会”即为香客上山进行各种武术表演活动。这样,“文会”服 务,“武会”表演,再加上众多兴致高昂的香客,共同构成了妙峰山乡土风味十足的 热闹场景。
三、 河北地方文艺中的武术文化
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武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了 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武术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
赵兴华:《老北京庙会》,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第62~14丨页。
赵兴华:《老北京庙会》,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第18284页。
艺术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为产生于河北地域内的子文化类型,武术与作 为中国戏曲艺术集大成者的京剧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在其他一些河北地方文艺 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武术文化的真实存在。
河北京剧武生简介
众所周知,京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武生表演艺术家, 如著名的“老生三杰”、“四大名旦”等。京剧武生又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大 类。长靠武生一般都穿靠带盔,蹬厚底靴子,用长柄兵器,这类武生,不仅要求武 功好,还要有气魄,有大将风度,通常演马上武将;短打武生则是穿短衣裤,用短兵 器,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内行的说法是要漂、率、脆,看起来干净利落,打起来漂亮, 不拖泥带水。在武生行当里,还有一种不说话、专门翻跟头或以跌扑为主的翻扑 武生,内行叫撇子武生。现将部分河北藉的京剧著名武生简介如下:
张二奎(1814—1860):河北衡水人。武艺超群。以《彭公案》、《施公案》、《永 庆升平》之短打戏最佳。慧眼识才,发现并培养出著名的武生杨月楼和被称为俞 派武生之祖的俞继笙。
尚和玉( 1873—1959):以武功稳准扎实著名,擅长武生长靠戏,晚年被聘为中 国戏曲学校名誉教授,一生培养了众多的武生人才。
尚小云( 1900-1976):原名德泉,汉军旗籍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初习武功, 后因扮相俊美而改学青衣、刀马旦,塑造的人物多为巾帼英雄和豪侠烈女,尚小云 能文能武,其武功底子在“四大名旦”中为最好。
荀慧生(1900—1968):河北东光县人。幼时家贫,七岁即被卖人戏班学戏,受 尽苦难,终于练就一身坚实功夫。其做功出众,武功扎实,起打稳健利落而富美 感,女靠开打和小生装扎大靠武打都很出色,扑跌适度而且准确,是著名的“四大 名旦”之一。
河北地方文艺中的武术文化
河北文化中的悠久尚武传统在河北的众多地方文艺中也都有着广泛的体现。
由沧州、河间一带流行而来的京韵大鼓是京津曲坛上最主要的曲种,它与天 津、河北等地流传的评书一样,都是风格大气磅礴,吐字有力,多用高腔,擅演金戈 铁马、慷慨激昂的段子,多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武打场面为主打内容,演唱 时表演者形神兼备,手、眼、身、法、步并用,深受大众欢迎,其中评书又分“长枪书”、 “侠义短打书”等类别,简直就是武打专场。河北各地的民间舞蹈中,沧州的落子 和井径的拉花对于武术都有着鲜明的展现。落子主要流传于沧州一带,以沧县、 南皮为盛,深受当地浓郁武风的影响,例如虚步捋鞭是男角的基本动作,主要来源 于武术中的单刀式,女角的抽板、绕头板、蹬步、虚步等也接近于武术动作。沧州 落子又有文、武之分,武落子是在文落子的基础上吸收戏曲中的动作和技巧而成, 以武和舞为主,热烈、健壮、欢快、豪爽。流传于井径民间的拉花也有文武两种,其 武拉花舒展大方,动作幅度大,很像武术。高跷在河北各地均极为盛行,有文武之 说。其中的武高跷似武术、杂技,以粗犷雄浑、武功猛捷见长。武高跷的高度略低 于文高跷,其动作激烈,技巧性强,有跑马、撇叉、翻跟头、拿大顶、高桌下翻、飞脚、 俯卧起、攀梯、蹲腿子、背腿子等造型,均为高难度片断,表演时常用武术上的大钗 等器械。民间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流行于河北 的民间戏曲种类有超过三十种之多,如河北梆子、莲花落、评剧等,由于受到当地 尚武之风的影响,其中都不乏武艺高强的著名艺人和以武戏见长的特色剧目。例 如,作为河北最古老剧种的北昆和高腔,其表演沿用北方语言,风格开朗、粗矿,剧 目以历史戏和武打戏最有特色。平调是武安独有的一个剧种,主要流传于河北南 部的邯郸、邪台一带,虽然武打技巧不如京剧高,但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其武打 自成体系,极为粗旷豪放,带有剽悍的河北民间武术气概;另外,武安傩戏也有几 百年的历史,在该戏会上的武术表演同样也是年代悠久。流传于冀南的隆尧秧 歌,旧时表演时由于服装紧张,往往武生和花脸共用一件剑衣,实在调不开时,演 员时常光脊背上场;其生活道具也是每逢演出即向当地群众借用,武打表演中以 刀代枪、以棍代枪的情景更是习以为常®——凡此情形,都真实地体现出了河北武 术文化浓郁的乡土气息。
浏览9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