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促进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自我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由于摔跤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使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始终保持训练的热 情,不懈地克服训练中的各种困难,这不但需要运动员对摔跤运动项目的喜爱,而且更 需要运动员具有为力图实现自己的训练目标而不断自觉奋斗的责任感。具有自我责任感 的运动员不是把训练当做完成教练员的任务,被动地接受教练员安排的一切,而是把训练看成实现自己目标的重要过程,自觉地配合教练员积极地完成训练任务。儿童少年运动员的自我责任感的培养,就是对自己行为的决策能力、对自己行为的自控能力的培养。儿童少年运动员决策能力的培养要及早进行。因为,成功的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的 判断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平日的训练、比赛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儿童少年期,教练员不要求运动员作出高难度而准确的决策,而是要求运动员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试着作出一些决定。例如,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对练习内容试着加以筹划,还可以有选择地将训练任务下放给运动员。运动员要对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如果运动员感到 对自己训练目标的成功与失败无能为力时,他们就不会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促使更多 的成功出现。这些对自己目标的实现感到不能控制而无能为力的运动员,他们的自我价值往往是很低的。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在影响成功与失败的能力、努力、运气和难度这四大因素中,自我价值感低的运动员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能力造成的,认为自己是个无能者;相反,一旦取得成功,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由于任务容易或者是 自己的运气好。这种归因方式,使得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或者比赛中表现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他们这种消极、被动的方式面对自己的训练和比赛,导致了他们运动历 程中不断地接受失败,从而更进一步地削弱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如果运动员把失败、 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这不仅没有削弱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而且还能促使他们在以后的 训练和比赛中更加积极努力。他们对自己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他们的不断成功的经历促进他们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责任感的提高。

为了促进儿童少年运动员自我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发展,教练员可以从以下三个 方面入手:

  • 了解运动员的自我控制类型


运动员对于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方式,反映了他们的不同控制类型,也就是反映了他们在生活中感到能够把握和控制各种事件的程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运动员,认为生活中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各类事情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行动。例如,由于自巳在比赛中 战术运用得正确而获得了比赛的成功,或者获得金牌是由于自己平时努力训练、比赛时 发挥出色的结果等。这类运动员属于内控型运动员。另一类运动员是属于外控型运动员,他们把成功归于运气、机遇或其他有影响的人。与外控型运动员相比,内控型运动 员在训练中表现得更加努力,在比赛时更敢于迎接挑战,追求成功,更善于调整自己的目标。因此,作为教练员应当了解运动员的控制类型,帮助他们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能 力,使他们更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

  • 教会运动员设置现实的、能够承担其责任的目标


运动员的自我责任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形成,是以其自身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为基础 的。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与训练中常常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也就是说运动员能够经常看到自巳的行为可以产生所期望的结果,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对自巳的行为负责,而且更有价值感。相反,如果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面临着挫折,那么这些运 动员就会更多地感到自己无能,通常会放弃努力。所以,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 应当给运动员设置现实的、合理的目标,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看到目标的实 现。如何帮助运动员设置现实的、合理的目标,我们将在中级班第三讲的目标设置技能训练部分作专门的介绍。

  • 对儿童少年运动员的期望作用


教练员对具有各种心理特点的运动员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要求,就是教练员的期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期望可以影响儿童少年运动员的自我价值感。教练员的期待在儿童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会发生很大的作用,这种期待的作用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常常会实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使期望转变为现实。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期望之所以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就是在于教练员常常在他们认为有出息的运动员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对运动员的指导更多,指导的过程中给予运动员更积极、更丰富的反馈信息,这种更有意识的、更多的、更细密的指导,可以促进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同时,运动员可以从教练员对自己的一举二动中感受到教练员对自 己的希望,他们训练就更加努力,从而促进了运动水平的提高。在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运动员会更加信赖教练员,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默契,这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微妙的作用,运动员更愿意接受教练员的指导,运动成绩朝着教练员期望的方向提高得更快。这种期望作用在儿童少年运动员的身上表现出更明显的效 果,这是因为教练员在儿童少年运动员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特别需要教练员对自己的重视,他们一旦感到教练员寸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就会更大地调动自身训练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运动潜力的开发。

小结:

对于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来说,训练兴趣和动机的培养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教练员只有了解影响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和动机的因素,掌握激发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和动机的方法,才能使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自觉、主动地完成长期艰苦的训练任务,使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思考题:

  1. 影响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运动技能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是什么?



  • 如何激发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与动机?


主要参考文献:

  1. 邱宜均:《实用运动心理学》,第1版,武汉,湖北体育运动委员会,1998。



  • 季浏等:《当代运动心理学》,第1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五讲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损伤的 预防、处理与伤后康复训练教学目的:

    1. 了解儿童少年摔跤运动员损伤发生的原因;

    2. 掌握预防损伤的方法,并能对摔跤运动中出现的常见损伤进行正确处理;

    3. 了解如何进行伤后康复训练。


    教学安排:

    总时数16学时。其中讲授8学时,讨论4学时,操作4学时。

    一、摔欢损伤淑L述

    (―)摔跤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



    • 皮肤损伤;

    • 肌肉与肌腱损伤;

    • 关节损伤;

    • 滑囊损伤;

    • 骨损伤;

    • 神经损伤;

    • 血管损伤和内脏器损伤。



    1. 按伤后皮肤或粘膜完整性分



    • 开放性损伤。伤后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损伤部有伤口并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裂伤及开放性骨折和脱位。

    • 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和粘膜仍保持完整,损伤处与外界不相通,如挫伤、关 节扭伤、肌肉拉伤、闭合性骨折和脱位。



    1. 按伤情轻重分


    (1) 轻伤。运动员不丧失活动能力,伤后能按原计划训练,如轻度擦伤和扭伤。

    (2) 中等伤。伤后短时间内(一般为1~2周)不能按原计划训练,需停止患部练习或 减少患部活动,如肌肉拉伤、小关节扭伤。

    (3) 重伤。完全不能训练,如各部位骨折、关节脱位、肌腱完全断裂。

    1. 按损伤病程分


    (1) 急性损伤。指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的损伤,如在摔跤比赛时倒地姿势 不正确,可造成肘、肩关节的脱位或锁骨的骨折。

    (2) 慢性损伤。指局部过度负荷、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劳损,或由于急性损伤 处理不当转化来的陈旧性损伤,如旅骨劳损、腰肌劳损等。

    (二) 摔跤损伤的特点

    摔跤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与其专项技术动作有密切关系。在古典跤运动中,损伤主 要发生在腰背和胸肋,其次为肘关节、膝关节和耳部。这是由于在古典跤的专项动作 中,占相当大比例的动作是抱提和滚桥,这些动作都要靠腰部和胸部来完成,因此,容 易造成腰背和胸肋部的损伤。在自由跤运动中,损伤主要发生在膝和腰,其次为肩、踝、肘关节和颈部。这是由于专项技术动作的要求使膝关节经常处于屈伸扭转状态,腰椎处于屈曲姿势或过伸(做 桥)状态而易受伤。

    (三) 摔跤损伤的原因

    根据摔跤运动的特点——两人徒手直接并且紧张激烈强度大的对抗,产生这些损伤 的原因有以下儿个方面:第一,局部负荷过大;第二,技术动作错误;第三,场地设备 不良;第四,违反竞赛规则;第五,思想麻痹大意;第六,缺乏自我保护;第七,生 理、心理状态不良。在上述受伤原因中,局部负荷过大和技术动作不正确是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摔跤运动对肌肉力屋要求很高,因此,由于某部分肌肉力辱不足引起的运动损伤,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浏览4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